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九年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研究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8551


  

  

  摘 要: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哈金作品”研究文献,遴选CSSCI及其扩展版期刊自哈金海外创作始发以来所刊载且被引用的成果,从刊载期刊、发表时间、研究作品和主题、研究视角和情态立场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做一个历时和共时的全面梳理,发现:1)学界对哈金作品加以严肃关注始自2001年,研究高峰出现在2006年和2012年;首次受到关注且获得最多关注的作品是《等待》;研究集中在小说作品,论文集也获部分注意,诗歌研究匮乏;2)研究群体广泛,包括中国和美国的作家同行、批评家、知名学者、译者;3)《外国文学研究》《小说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华文文学》是哈金研究成果发布重地;文化翻譯、道德批判、东方主义、叙事技巧以及流散书写为重点研究议题,研究成果的情态价值立场鲜明,研究方法基本为定性文本研读。建议未来研究结合定量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如哈金诗歌研究、作品副文本研究、汉译研究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学比较研究等。

  关键词:哈金研究;综述;研究特点;未来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0)6-0122-07

  一、引言

  华裔美国作家哈金2014年成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其作品屡获大奖,文学创作成就达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巅峰。这位英语作家1990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1996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9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截至2019年,一共出版英语诗集4部Between Silences(1990)(《沉默之间》),Facing Shadows(1996)(《面对阴影》),Wreckage(2001)(《残骸》),The Distant Center(2018)(《遥远的中心》),散文集1部The Writer as Migrant (《移民作家》);短篇小说集4部:Ocean of Words(1996)卞丽莎(2003)译为《好兵》,为台湾繁体汉字译本,大陆版名为《词海》(亦有称《辞海》);Under the Red Flag(1997),王瑞芸(2001)译《小镇奇人异事》)(亦称《光天化日》《红旗下》);The Bridegroom(2000)金亮译为《新郎》;A Good Fall(2009),哈金自译为《落地》;长篇小说9部:In the Pond(1998),金亮译为《池塘》;Waiting(1999),金亮译为《等待》;The Crazed(2002),黄璨然译为《疯狂》(繁体字);War Trash(2004),季思聪译为《战废品》;A Free Life(2007),季思聪译为《自由生活》;Nanjing Requiem(2011),季思聪译为《南京安魂曲》;A Map of Betrayal(2014),汤秋妍译为《背叛指南》;The Boat Rocker(2016);The Banished Immortal: A life of Li Bai(Li Po)(2019),同年汤秋妍译为《通天之路:李白传》。陈爱敏指出哈金是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又是我们研究华人流散文学的难得代表”①。其作品创作已有三十年,特别随着其作品不断获誉,其研究亦相继展开,因此,有必要对华人学术圈哈金研究做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厘清既有研究脉络,挖掘未来研究潜势,从而为未来更广泛的华裔美国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二、材料选取与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文本研读方法。前者统计文献量(出版物,尤期刊论文)、研究群体(个人、集体或团体)、研究作品数,实现最大程度的客观定量分析,后者突出研究主题的解读和归纳。

  研究文献选取。由于迄今没有哈金研究专著,现有涵盖哈金研究的华裔文学/移民文学/流散文学等著作收录了一些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成果,如2007年出版的陈爱敏专著《认同与疏离? 美国华裔流散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野》,收录两篇研究哈金的文章和一篇访谈,分别是“流散与反思:新移民作家哈金及其作品”,“哈金的书写策略”和哈金访谈录;同年,卫景宜主编的《跨文化语境中的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收录“社会伦理的困惑——再论美国华裔作家哈金小说《等待》的主题表述”一文;2008年出版融融? 瑞琳主编的《一代飞鸿? 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收录了哈金的小说《皇帝》及一篇有关哈金的述评;2009年单德兴的《故事与新生? 华美文学与文化研究》收录“《辞海》中的好兵:哈金访谈录”一文;2010年出版邱华栋的《静夜高颂? 对66位伟大作家的心灵访问? 亚洲? 非洲卷》,收录“中国底片与美国景深——美国获奖最多、荣誉最高的华裔作家哈金”一文;2011年出版程爱民? 赵文书主编的《跨国语境下的美洲华裔文学与文化研究》,收录张琼惠的“由哈金诗作谈华人离散及文化翻译”一文;2012年张磊的《中外当代边缘小说探析》中第四章收录“语言文化‘他者的深度焦虑与病态狂喜——评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英语教授》”一文;2015年出版王松林主编的《蒲公英的种子? 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收录了应雁的哈金研究论文“新东方主义的‘声音——论哈金的作品”。2016年刘增美专著开辟一章约30页专论哈金的杂糅语言和创作故事的民族性;2018年寇才军专著第六章用2页篇幅简述哈金英语的特色。

  因此,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哈金作品”为检索词,检索截止2019年底发表在CSSCI和拓展版期刊上的文献,对文献来源、篇数、时间等做定量的共时和历时统计,并对这些发展演变作一简要分析,再对这些研究文献从作品和主题,视角和情态等方面进行定性考察。

  三、文献统计与分析

  依据上述条件检索后,发现自哈金首部作品问世以来,实际重要研究成果出现在中国核心期刊并被引用的时间跨度为2001-2019,涉及了大陆地区关注前沿的28种社科学术期刊;共计67篇;平均一年约3.5篇。

  (一)发表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小说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均占4篇;《南方文坛》、《东岳论丛》各3篇;《中南大学学报》《当代文坛》等各2篇,余下的均为1篇;发表有关文章最多的是《华文文学》,20篇。

  具体期刊和文献篇数见下柱状统计图:

  上图显示中国主流文学研究期刊和社会科学性较强的期刊以及一些大学学报都对该作家予以了关注;其中《华文文学》最为关注该作家和相关研究,成为哈金研究成果发布的重镇。

  (二)发表时间

  统计显示,从2001到2019年,华人学术圈哈金作品研究呈现极大的波动。一年中最多的研究文献达13篇,最少的为1篇,如下图所示:

  虽然作者最早的作品诗集《沉默之间》于1990年问世,小说集《辞海》于1996年出版获福克纳笔会处女作奖,《红旗下》于1997年出版获美国福兰诺芮·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却未引起华人学术界的关注。但自《等待》1999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奖,2000年入围普利策小说类决赛名单以来,如图所示,学术界于2001年首次对哈金作品予以严肃的关注;哈金作品研究高峰出现在2006年和2012年,分别为11篇和13篇。两大高峰出现并非偶然。在《等待》获大奖之后,作者2004年推出《战争垃圾》,2005年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奖,因此2006年出现哈金研究第一个高峰,显然文学奖项的增加意味着文学名誉的累积,研究兴趣也必然会高涨。2011年《南京安魂曲》的出版,虽然没有获得美国文学类的奖项,但由于其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升华为文学,对中国人民受辱的历史间接地表现出同情,因此,华人学术界2012年再次掀起哈金研究热潮也不难理解。

  如上所述,较为严肃的哈金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在2001年,是发表在《外国文学》上郭栖庆的文章《无奈的等待? 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2006年,哈金作品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显然可以帮助澄清一些学者所称哈金作品研究“大概从2003年开始,其创作引起了大陆批评界的关注”②这一不准确之描述。最新的哈金研究成果出现在2019年《求是学刊》上,简述《池塘》《等待》等早期作品的迎合腔调和单一主题。由此可见,哈金作品研究至今依然受到国内主流学术期刊的青睐,依然是意犹未尽。

  作为哈金研究发布重地,《华文文学》在2005年发表有关文章1篇,2006年9篇,2009年2篇,2011年4篇,2012年3篇,2014年1篇,这一数量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哈金研究的两大高峰期。

  (三)研究作品与主题

  哈金迄今一共创作了18部作品,小说占13部。从研究作品看:《等待》《南京安魂曲》《战废品》《自由生活》《移民作家》《疯狂》六部都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从研究数量来看依次为《等待》《南京安魂曲》《战废品》/《移民作家》/《自由生活》以及《疯狂》,虽然后者仅有零星的研究,而将哈金长短篇小说等作为一个整体放在移民文学的范畴下来探讨流散书写和中国经验也不在少数,达18篇之多。哈金研究受到关注的作品和主题可归为下列几类,见下表。

  相关研究存在的形式分为三大类:论文,书评和访谈。论文方面,哈金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上,特别是《等待》和《南京安魂曲》两部长篇小说。前者反映更多的是一个人尽其一生等待,结果却陷入无奈的迷惘:自己究竟等待什么?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吗?这种人类困扰作为全世界文学读者所认同的主题,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南京安魂曲》则间接地呼应了国家主旋律: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同时这部作品因将历史升华为写实的文学而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关注。因此,可以看出学界对于作品主题的审视态度。只有那些建立在大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上,反映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作品才会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同时,《池塘》虽然在一些研究里提及,但没有获得特别的关注和切实详细的研究。除了主题之外,写作技巧、叙事手法、形象风格创造、东方主义再现等得到阐述;有不少研究注意到文化翻译和合成语言等哈金作品最为突出的创作特征;还有较多的文章将哈金作品纳入华裔流散文学进行整体研究。

  书评如“《南京安魂曲》的克制与朴实”,“《南京安魂曲》阅读札记”,“《南京安魂曲》中的伤痛无法安魂”,“抗美援朝中国战俘的悲歌——评哈金新著《战争垃圾》”,“告别疯狂——评哈金的小说《疯狂》”;访谈文章有河西“哈金专访”,揭示了作者对苦难、幸福、对手、语言、女性和職业等方面的观点,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用非母语英语创作的初衷,一是要“丰富英语文学”,一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体”③。陈爱敏的访谈“在他者语言中求生存”集中关注哈金英语创作的理由等话题④。傅小平于2012年就伟大的中国小说对哈金作了访谈,提到哈金的梦想——写出“伟大的中国小说”,“一部关于中国人经验的长篇小说,其中对人物和生活的描述如此深刻、丰富、真切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⑤2014年,江少川的访谈——“写作是为了独立”,从中可以了解到哈金创作目的、创作语言的选择和创作技巧。

  研究论文从理性的角度揭示出哈金作品突出的特点,而访谈则感性地反映了作者创作的真实心声,两者在哈金研究上起到互补互解的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哈金研究丰富立体的世界。

  相比小说,哈金的诗歌受到了研究者很大程度的冷落搁置,其实,哈金的创作始于诗歌,亦是诗歌为他带来最初的文学名誉资本和继续创作的信心,而且哈金的诗歌陆续已翻译成中文出版在国内各大诗刊上,如:《路上的家园》(组诗)发表于《作家》2016年第8期和《人民文学》2016年第6期;《哈金的诗》发表于《作品》2016年第8期;《失败者》(组诗)发表于《北京文学》2016年第11期;《春天》(外二首)发表于《扬子江诗刊》2016年第5期。可见2016年是其诗歌译介高峰年,但相应研究有待出现。

  (四)研究视角和立场

  哈金研究群体分布十分广泛,凝聚了海内外华人作家和学者,包括国内知名学者罗义华、朱虹、刘增美、陈爱敏、戴瑶琴、巫宁坤、程爱民等;海外作家王瑞芸(美国)(作者哈金的朋友兼《小镇奇人异事》的翻译者)、哈金(美国,兼《落地》自译者);裴在美(美国)、张琼惠和单德兴(台湾)、康正果(美国)、马建(美国,作家评论家)等。这些研究人员对哈金作品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同时表达了不同的情态立场,突出了哈金作品研究“褒贬不一,争议较大”的特点。

  首先,研究视角。具有代表性的几大视角有1)叙事学。单德兴关注了《南京安魂曲》的战争叙事技巧⑥;张琼惠以《战废品》为例解读哈金的战争书写;杨红分析了哈金短篇小说《小镇奇人异事》的儿童叙事视角⑦。2)精神、心理分析。如康正果的《告别疯狂》和董海滨? 海燕的:“哈金《自由生活》与文化身份感的变化”。前者认为《疯狂》主题不仅是主人公杨教授病理上的失常,还指社会性的疯狂;后者指出作者在《自由生活》中使用了心理现实主义。3)后殖民视角的东方主义。应雁选取哈金两部最受美国文化界肯定和褒奖的作品《光天化日》和《等待》,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研究了哈金的作品,指出哈金所描述的现象是新东方主义在当代西方文化界的表现⑧;孙刚分析《等待》中孔林这一男子形象,认为这属于一种东方主义的建构。4)哲学。蒲若茜认为《等待》中主人公孔林的迷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传统和道家传统;罗义华考察了《等待》中的道德问题和一个时代中国人“存在”的本真状态。5)形象学。唐海东? 邬晓丽指出美国的英语文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异国情调、故国想象、原乡记忆,而哈金则是根据原乡记忆创作中国形象的新移民作家代表。

  研究立场。既有的哈金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化情态价值观。多数学者站在了褒奖的立场给予了毫不吝惜的积极评价和分析,如周聚群肯定了哈金小说《好兵》《光天化日——乡村的故事》《等待》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具有特异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给移民文学带来新特质和新的写作可能性⑨。单德兴对《南京安魂曲》中哈金将“历史升华为文学”颇为欣赏⑥;施战军认为“《南京安魂曲》。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就应该这样表里相称。以文学之质、小说之文、安魂之意,诉诸正道人心。”⑩

  有少数学者从哈金作品中读出了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对西方读者的迎合,并予以了强烈的批判。陈广兴基于对《自由生活》的分析,指出哈金“只是美国文学体制下的一个忠实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世界的思想者。”{11}欧光安关注《移民作家》认为其通过“陌生化”的方式,“试图营造一种稀奇的‘东方想象”,依然是在“自我东方化”以取悦西方读者②;孙刚指出哈金“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有意地将男性主人公形象置于中国那段敏感而又特殊的历史时期,有选择的建构某些故事情节来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建构了一个女性化、边缘化和阉割了的他者形象,作者“因其流散身份所处的文化语境而有意诋毁中国文化”{12}。郜元宝无不尖锐地指出由于作者的处境,哈金“用美国人并不复杂也不高明的技术,复制着平淡无奇的中国人的故事。”{13}

  还有部分学者采取了褒贬兼有的解读。戴瑶琴一方面赞扬哈金持有独立的创作理念“着力开掘人复杂的精神世界”,推崇其对“思想自由的捍卫”,但在结尾又似批评:“好作品的诞生还应该是作家对生命价值的彰显方式而不仅是对生存压力的解决途径”{14}。另一位学者杨联芬评析了哈金写作的语言,作者自己的“翻译”,或可最低限度地减低语言转换所带来的原有思想与审美性的丢失,但这样的“翻译”,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了,它更是作者使用母语所进行的一次重新思考、体验与表达,但认为汉译的《等待》“如果不称其为失败,至少也是一本缺乏个性、叙事语言比较苍白的小说”{15}。

  因此,可以说哈金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研究张力,哈金研究的多元视角正是在这样立场鲜明的争辩中形成,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争鸣性和客观性。

  四、结语

  2001至2019年间,华裔美国作家哈金作品研究由少增多并出现很大的波动,但逐渐获得了华人学术圈的认可和重视,吸引了大陆、台湾、美国的华人学者、评论家、作家和译者等广泛的研究群体,形成2006年和2012年两次研究高潮。其研究的情态立场多为积极肯定,大加赞赏,也存在批判否定,猛烈抨击。因此,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较具争议性的作家,创作了一些极具争议的作品,在学界引发了较其他华裔美国作家更多更为激烈的争议。研究虽有极大的波动,甚至有时间上的断裂,但一直延续至今,既说明作者及其作品的话题性十足,也证明其作品仍有可挖掘之内涵。为了将哈金研究推向更具学理性的境界,有必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开掘一下前所未有或者仍为不足但值得探索的研究领域。

  1)目前哈金研究基本集中在小说和论文集上,诗歌研究滞后,因此,哈金诗歌研究以及其作品的汉译研究有待開展;2)“我不敢说《等待》的封面设计没有商业炒作的痕迹,但这和小说的内容没有关系。”{16}事实也证明学界目前关注的只是其正文本,而副文本中的标题、小标题、笔名、序言、题词、题名、前言、注释、尾声、编后记等围绕或组织文本的文本元素从狭义上说“控制或影响读者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广义上,“助推书籍的销售和接受”{17},因此,哈金作品的封面等副文本是值得研究的课题;3)“国内美籍华裔文学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18},但目前哈金研究多是孤案式研究,也有学者展开哈金与其他华裔作家的横向比较研究,如戴瑶琴用一段文字比照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哈金作品,分析他们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共性与不同;美国华裔作家兼评论家马建比较了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和哈金的小说语言,前者“曲高和寡”,后者“通俗化易懂”{19};蔡晓惠比较了李彦(加拿大)和哈金的文学创作,前者传递真实中国,后者注重文学性和融入西方文学传统。将来展开哈金作品与中国本土文学的纵向比较研究是值得尝试的方向;4)现有哈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叙事学、心理学、哲学、文化翻译等理论,但未来哈金研究可以融入更多的理论视角,如现象学理论,探索作品本身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关的作者意识(精神)和体现这种精神“深层结构”——反复出现的题材和意象形式{20},接受和传播理论、美学理论、符号学理论等;5)现有研究基本是基于传统文本研读,这使得研究结论带有较大程度的主观性,若能结合数据统计以及语料库的方法进行一些实证性的考察,这将是方法论上的突破。另外,针对哈金研究的研究尚缺,因此,本文算是该方向即元研究的一种尝试。

  ① 陳爱敏:《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与文革书写》,《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51页。

  ② 欧光安:《欲做“代言”而不得哈金〈移民作家〉评介》,《国外文学》2012年第1期,第154-158页。

  ③ 河西:《哈金专访》,《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第23页。

  ④ 陈爱敏:《在他者语言中求生存》,《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1-5页。

  ⑤ 哈金,傅小平:《说到伟大小说,我们谈些什么》,《南方文坛》2012年第2期,第69-74页。

  ⑥ 单德兴:《重回战争? 重拾记忆——析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华文文学》2012年第4期,第5-12页。

  ⑦ 杨红:《哈金短篇小说“文革”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小说评论》2015年第4期,第202-207页。

  ⑧ 应雁:《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31-38页。

  ⑨ 周聚群:《论哈金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第71-76页。

  ⑩ 施战军:《〈南京安魂曲〉阅读札记》,《南方文坛》2012年第2期,第65-68页。

  {11} 陈广兴:《自由的写作——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悖论》,《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3期,第80-88页。

  {12} 孙刚:《男子作闺音——哈金小说〈等待〉中孔林形象的东方主义建构》,《理论月刊》2010年第10期,第137页;第140页。

  {13} 郜元宝:《谈哈金并致海内外中国作家》,《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第73页。

  {14} 戴瑶琴:《论哈金的中国小说》,《小说评论》2011年第5期,第14-16页。

  {15} 杨联芬:《母语还是翻译——谈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语言》,《华文文学》2006年第1期,第20页。

  {16} 双叶:《哈金印象》,《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第26页。

  {17} 余小梅:《副文本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以熊猫丛书为例》,《翻译界》第四辑,第56页。

  {18} 刘增美:《跨界的文本与批评——从哈金的〈等待〉谈起》,《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6期。

  {19} 马建:《重新开辟的语言境界》,《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第18页。

  {20} 王逢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责任编辑:徐瑛)

  An Overview of the 19-Year Study of Works

  by Ha Jin, a Chinese-American Author

  Yu Xiaomei

  Abstrac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scholarly world began to pay serious attention to Ha Jin's work in 2001, peaking in 2006 and 2012, with Waiting the first one to receive attention and most attention, and the research focussed on his fiction, and his collections of essays also receiving partial attention, that the research groups were so extensive that they included well-known scholars, translators, writers and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spread across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mainland China, and that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vel Review,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are the main areas where results are published in terms of the Ha Jin studies, with the major subjects for research being cultural translation, moral critiques, Orientalism,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diasporic writing, in which a clear-cut modal stand of values is taken in rela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s basically being qualitative based on the reading of the texts after a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published and cited, in the CSSCI journals and magazines and their expanded edition,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under ‘Works by Ha Jin, accessed from cnki.net, and simultaneously and extensively combed through in four areas of sources, date of publication, works and themes studied, and research angles and modal stands.

  Keywords: The Ha Jin studies, an overview,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future studies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