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灵肉的磨难与“生殉”的彻悟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6467
龚刚

  摘要:木心的《豹变》作为短篇循环体小说,类似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木心为何要从写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中抽出这16篇,并按照现在的顺序构建为一个整体?撇开先锋叙事、断裂原则(the principle of discontinuity)、魔术法则等技术问题不论,其内在的心路应是藉此重组各个时期人生逆旅中的生命体验,以证成其从沧桑之变和灵肉磨难中渐悟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木心;《豹变》;“生殉”;向死而生;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9)3-0098-03

  因为《从前慢》,喜欢上了木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①

  要有多静的心,多深的挚爱,才能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感悟。这是本雅明式的感悟——“……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②

  人类进步了吗?是的,人类进步了。从前慢的邮车进了博物馆,精美的钥匙在电子锁流行之地成了装饰品,无关懂与不懂。可是,有多少美好成了废墟?有多少内心的吁求随风而逝?在权力意志笼罩的世界里,一个孤独徘徊于生活边缘的人,一个试图在“进步”风暴中抓住过去的人,一个在不知所终的流浪中寻找意义的人,总能特别引起不甘异化者的关注,就像里尔克,就像本雅明,就像木心。

  陈丹青非常喜欢木心,他是遗世独立的艺术家,他听他,是用心,不是用耳,于是有了《木心谈文学》,《木心谈木心》。

  童明非常喜欢木心,他是他的知己,联床夜话的兄弟,同处美国,却醉心中文深处的美,他走了,他欲留住他的思想,于是有了《豹变》。③

  《豹变》开篇《SOS》,是庆生之葬礼,明知大难临头,依然精细收拾行李,明知必死,依然珍重接生,医生、孕妇、新生儿,同赴海难:

  割断脐带,抽过绒毯将婴儿裹起,产妇下体以褥单围紧……

  她抱婴儿,他抱她

  看见也没有看见门的四边缝隙喷水

  转门钮——

  海水墙一样倒进来

  灌满舱房

  (水里灯还亮)

  灯灭。④

  灯灭了,灯还亮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可以坦然地死,但不可猥琐地生,这是向死而生,也是唯美的极致。

  《豹变》的终篇《温莎墓园日记》,以叙事者与未出场的桑德拉之间的灵魂对话,重演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的传奇爱情,并深致感慨说,“这分明是最通俗的无情滥情的一百年,所以蓦然追溯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粼粼往事,古典的幽香使现代众生大感迷惑,宛如时光倒流,流得彼此眩目黯然,有人抑制不住惊叹,难道爱情真是,真是可能的吗?”⑤

  爱情也许是可能的,但似有若无,就像《空房》⑥的叙事者通过散落一地的信件所重组的爱情:男的叫良,女的叫梅,两人相爱已久,双方家庭都反对,良绝望了,屡言生不如死,梅劝他珍重,以前程事业为第一,她已是不久人世的人……可是,这段通俗影视中常见的浪漫爱情似乎存疑,按照叙事者的逻辑推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山间寺庙里的空房中都不可能留下大批往来情书。

  木心对童明说,我“这是在探索如何写作,就是要把缠绵悱恻的浪漫情节排除在外。”⑦是的,木心是反浪漫主义的,但他是因为看多了爱的蜕变、褪色以至背叛,才陷入了怀疑和虚无。《芳芳NO.4》中的芳芳献给叙事者一夜温存,却于黎明时分绝迹而去,再聚首时,浩劫已过,芳芳成了大嗓门的粗人,不同于温婉而决绝的芳芳NO.3,也不同于妩媚羞涩的NO.2、NO.1。芳芳NO.4貌似不经意地冒出一句,“我以为你在运动中早就死了”⑧。叙事者出国后回想及此,忽然悟到芳芳绝迹而去的原因。这是阿尔鲁夫人所经历过的情感教育,有如温莎公爵送给温莎夫人的珠宝,本是世纪之恋的见证,却沦落为苏士比拍卖行的俗物。人已逝,情已渺,温莎墓园阒静无语,昭示死亡乃人之宿命,开篇与终篇之间的种种人生色相,二妈夏明珠,西邻子威良,同车十八人,啜泣的同车人,弥留于魏玛早春的歌德,毕生纠结于丈夫空袭后消失三小时的姑妈,开示圆光之谜的长者,非我非他、亦我亦他的路工,林肯中心的鼓手,皆在墓园之雪中谢幕,“许多个化为一个”。⑨

  然而,雪中墓园又令叙事者联想起“迢遥童年所见的雪的荒野”。⑩在空茫的死亡氛围中,童年再次被召唤。木心的童年,犹如白先勇的青春,是记忆中的至美与至痛。《豹变》第二篇《童年随之而去》是豹纹之眼,被母爱呵护的童年,以越窑盌的失而复得为象征,但童年的顽性与任性,又使此盌得而复失。那脱手飞落河面的瓷盌,如断梗的小荷叶飘浮水中,终至沉没或破碎。母亲说,“这种事以后多着呢”。生如浮盌,这是人生的开悟。木心以一生领悟。

  童明在代序中说,《豹变》作为短篇循环体小说,类似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海氏的这部小说有两类故事,尼克故事和非尼克的故事,这两类虽然不直接相关,却相互诠释,形成断而不裂的长篇。《豹变》的16个短篇是旧作,曾收入不同的集子。换言之,《豹变》是碎片的组合,并非预有规划的长篇。木心为何要从写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中抽出这16篇,并按照现在的顺序构建为一个整体?撇开先锋叙事、断裂原则(the principle of discontinuity)、魔术法则等技术问题不论,其内在的心路应是藉此重组各个时期人生逆旅中的生命体验,以证成其從沧桑之变和灵肉磨难中渐悟的生命哲学。

  在《地下室手记》中,被囚禁于防空洞的画家如是说:

  我有朋友的,古今的艺术家和我同在,艺术对我的教养此时就是生命意志,是我的宽慰。外面的世界疯了,我没有。……“浩劫”中多的是死殉者,那是可同情可尊敬的,而我选择的是“生殉”——在绝望中求永生。

  不用怀疑,“生殉”是木心的终极感悟,也是其生命哲学的内核。那位被囚的画家在《名优之死》这则手记中所记录的如下心得,即是生殉理念的唯美诠释:

  火柴,在点着烟卷后,一挥而熄,我发觉着是可以藉之娱乐的,轻轻地把它竖插在烟缸的灰烬中,凝视那木梗燃烧到底,成为一条明红的小火柱……忽而灰了,扭折,蜷曲在灰烬堆里——几个月来我都成功地导演这出戏,烟缸像个圆剧场,火柴恰如一代名优,绝唱到最后,婉然倒地而死……

  木心的终极感悟与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不期而遇。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死亡虽然意味着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结束有完成、就绪、停止等意思,如雨停了,一条公路建成了,一幅画完成了。但是,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此在之终结的死亡,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是这个存在者朝向终结的存在,也即“向死而生”(Sein zumTode;Being-towards-death)。“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面对死亡而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本真的”即“属己的”,在本真的人身上,存在本身将会彰显出来。

  《豹变》首篇的外科医生以其唯美的痼癖实践了这一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被囚的画家则在地下室的冥想中为这一哲学勾勒出美丽的曲线。木心和海德格尔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是形而上的推理,是对人生应当如何的劝喻,木心无意劝喻,无意规训,他的领悟是从童年那只色如天青的浮盌中萌芽的,带着母亲的体温,浸润着最美的记忆。即使是在对人性与爱情幻灭之后,这一缕淡渺的温情,依然是木心内心深处的灿烂底色。君子豹变,由懵懂而幸福的少年成长为冷峻而内美的哲人。豹纹是外在的华美,生殉的彻悟是幸存者的灵魂。因为有灵魂,《豹变》才是浑然的整体,它所铭刻的,不是我们的时代,而是我们的生命。

  ① 木心:《從前慢》,《云雀叫了一整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②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页。

  ③ 木心著,童明编选:《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④ 木心:《SOS》,《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⑤⑨⑩ 木心:《温莎墓园日记》,《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0-191页;第196页;第200页。

  ⑥ 木心:《空房》,《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⑦ 童明:《豹变·代序》,《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

  ⑧ 木心:《芳芳NO.4》,《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

  木心:《童年随之而去》,《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2页。

  木心:《地下室手记:伊丽莎白·贝勒笔记摘录》,《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页。

  木心:《地下室手记:名优之死》,《豹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3页。

  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281-283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