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北美新移民女作家的职场叙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6118
丰云

  摘要:新移民对异质文化的接纳终须经历自己母体文化的过滤和甄别才能最终融汇一体。这一历程可能会贯穿他们移民生活的始终,遍布他们移居生活的各个场景。职场是这些场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为职场是移民母体文化与定居地主流文化直接交接的社会空间。在新世纪以来的新移民文学中,出现了不少女作家书写的职场主题的作品,其间所呈现的文化冲突与交融,以及新移民女性个体的价值认知等都极具特色。这些作品以其富于质感的叙述,在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视阈中拓出了一道新的小径,建构出不一样的意義空间。

  关键词:新移民文学;职场叙事;文化冲突;女性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9)2-0033-06

  就移民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在身体上、身份上化为居住国的一分子是较为自然的过程。但作为第一代移民,居住国的文化依然是具有一定异质性的。新移民对异质文化的接纳终须经历自己母体文化的过滤和甄别才能最终融汇一体。这一历程可能会贯穿他们移民生活的始终,遍布他们移居生活的各个场景。职场是这些场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在新移民文学中,若论对移居国的制度和文化的深度切入,职场是一个相对来说较好的书写点。因为职场是移民母体文化与定居地主流文化直接交接的社会空间。在新世纪以来的新移民文学中,出现了不少由女性作者书写的职场主题的作品,譬如美国秋尘的《盲点》(《钟山》2005年长篇小说A卷),美国裔锦声的《华尔街职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加拿大文章的《剩女茉莉》(青岛出版社2015年版)、美国孟悟的《逃离华尔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美国董晶的《实验室的风波》(《芳草》2011年第4期)等。这些作品中的职场覆盖了金融、药企、科研机构、市政管理等多个领域,为国内读者展现了海外职场的风云变换和办公室政治的多彩画面。

  我们考察新移民文学中的职场叙事,首先必须与近年国内盛行的类型小说中的职场小说区分开来。国内职场小说重视的是消遣性和实用性,是书商、出版机构为迎合图书市场的实用性阅读需求而刻意炮制的“职场指南”。如《杜拉拉升职记》《浮沉》这类作品,致力于展示职场斗争的暗黑,揭示潜规则,给职场新人提升职场技能和斗争策略,在价值取向上通常较为推崇庸俗成功学。这种类型小说的产生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伴随中产阶层、白领队伍的不断壮大,关注职场生涯的读者群在不断扩大,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的裁员减薪、大学生的就业难等一系列的当代社会的焦点问题,可以为职场中人和职场边上人答疑解惑的职场小说也就应运而生。”①不过,对于职场小说是属于纯文学还是通俗读物,学界尚有诸多争议。

  在区分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新移民小说中的职场叙事与国内职场小说经常构成一种场景上的并置。国内职场小说的发生场景常常设置为外企,有不少的外籍管理人员,因此主人公所经历的“办公室政治”的斗争虽然发生在国内,却事实上勾连着中西方两种文化,主人公所学习的职场规则与潜规则中有不少是源自西方职场文化的。而新移民文学中的职场叙事发生的场景虽然是海外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但这些职场中的业务却常常与中国发生着关联,譬如《逃离华尔街》涉及中国国企的海外上市,《华尔街职场》涉及中国香港的分公司业务,《剩女茉莉》涉及加拿大的公司与中国的业务往来,《盲点》涉及主要人物的中国职业经历等。这一情节元素既是跨国主义时代新移民生活场景的折射,也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密切交接的现实折射。

  虽然存在场景上的关联性,题材上的相似性,但是新移民文学中的职场主题的作品,本质上是移民文学,有着移民文学固有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追求,着力表现的是华人移民在海外职场上对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的深刻感悟。文学性、审美性仍是这些作品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一、职场文化:规则与潜规则

  任何一种社会空间,本质上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职场也是这样的一个特定社会空间,它是资本和权力共舞的场所,“追求的是效率,要求的是奋斗和努力,承载的是各种利益和竞争,它是一个将现代人的生存彻底工具化的一个名利场和技术场。人性的各种内容诸如道德、情感等在此都要接受工具理性的考验。”②最能展示职场空间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就是职场上的“办公室政治”。这是所有职场人士必须面对、不得不介入的,“谁能躲得了税、死亡和办公室政治?”③而“办公室政治”中当然也就充斥着各种规则与潜规则。

  职场首先是一个层级结构严格的空间,因此有许多明确的规则,如严格的程序性、责权利的明晰性、公私事务的明确分野等。也有一些政治不正确的潜规则,譬如对上司的绝对服从、越级汇报的禁忌,以及在程序正义之下的利益内耗等。对新移民群体而言,职场伦理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对公司的忠诚与对故国的忠诚之间的矛盾。这些规则与潜规则在新移民文学的职场主题中均有清晰的展示。

  孟悟的《逃离华尔街》以华尔街投资银行为展示舞台,通过主人公何霜从千辛万苦进军华尔街到最终心灰意冷逃离华尔街的经历,对华尔街投行如何运用低价收购、设计错综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等隐秘金融手段套利圈钱的内幕进行了辛辣揭示,剥下华尔街金融精英的华丽外衣,暴露出他们“金融恐怖分子”的一面。同时由何霜经手的一起国内企业黄海集团海外上市的案例,也将近年频频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海外的内幕和运作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何霜初进职场,就因不谙职场规则得罪了上司,沦落成公司里的打杂人员。进入华尔街投行MGS后,何霜靠每周工作90个小时来拼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她终于站稳脚跟的同时,也在案头的金融报表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灰色数据,逐步见识到华尔街投行的贪婪和欺骗。于是,在感受着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的同时,何霜还倍感“良心的不安,灵魂的挣扎”。在黄海集团的项目中,何霜曾以为是凭借自己的中国身份和文化优势而签下了大单,后来却愕然发现自己其实只是被MGS的高层亨特、布瑞、HQ投行的陈小劲和黄海集团的王总等各方势力利用的前台棋子。在历经了阴谋、背叛、利益交换、利益共享等一系列惊心动魄、波诡云谲的职场战争之后,何霜联手朋友刘田王以合法的手段从高铁项目中分到了一杯羹。而黄海集团之所以谋求海外上市,其实是公司高层为了“化公为私”、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为此,他们勾结华尔街投行,通过“空壳上市”的手段将国有企业化身为外资企业,合理合法地将国有资产转移到海外,造成了国家财富和税收的大量流失。但机关算尽,却不料黄雀在后,这些流失的财富最终被华尔街投行围猎绞杀、全部掠走,王总一无所得,跳楼自杀。

  何霜在黄海集团的案例中,感受了双重身份带来的精神困扰:一方面她实现了当初的职业梦想,成为世人眼中的金融精英,收入丰厚,志得意满;但另一方面,她真切地认知到自己的所谓成功其实是作为华尔街投行的金融特工在参与对祖国的金融掠夺,为此她满心负疚。而充满阴谋和背叛的办公室政治、职场潜规则更加深了她的痛苦和惶惑,促使她最终放弃了数年拼搏得到的职场成就返回中国,归于平淡的家庭生活之中。

  通过何霜、刘田王、陈小劲等人物,小說聚焦跨国主义时代在母国与居住国之间穿梭往来的新移民职场精英群体,揭示出他们在面对自身职业发展与故国国家利益之间冲突时的不同面目:既有陈小劲这样的利用双重文化优势、合谋国内贪腐分子掠夺国家资产的“金融恐怖分子”,也有刘田王、何霜这样的虽然同样在利用双重文化优势逐利,但终究能够守住做人底线的普通金融从业者。可贵的是,小说没有过度美化主人公何霜,没有把她塑造成为充满爱国之情的海归,而是客观呈现了一个普通的职场人士的价值选择。她没有参与对黄海集团的金融掠夺,不仅仅是出于良知,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办公室政治中的阴谋和背叛所致。她在签下离职协议的时候,也放弃了对MGS投行损害中国经济利益的揭露可能,选择了保全自身,接受了职场的潜规则。虽然这样的人物形象并没有那么光彩夺目,但却更接近全球化时代的生活本来面貌。

  此外,董晶的《实验室的风波》主要描写的也是大公司中的潜规则对员工的精神伤害。女主人公王小娅在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中被打击报复的经历,正是由于直言指出上司的专业错误而触犯了职场潜规则,之后又因不堪忍受打击而越级向更高层进行情况汇报,再次触犯潜规则。在一个仅有14人的实验室中,王小娅的同事却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智利,波兰、伊朗、厄瓜多尔、菲律宾、中国和美国等9个国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种族与文化的混杂化社会空间。作者董晶在一个短篇的容量中,对每一个同事都有着墨,刻画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在办公室政治中采取的各式姿态,充分体现了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文化杂烩性。

  文章的《剩女茉莉》也通过新移民茉莉的职场故事对职场的规则和潜规则作了精彩而充分的揭示。小说主要围绕供职于加拿大能源部绿色能源研究中心的茉莉与自己的上司、研究员拉夫曼的工作冲突展开,辅之以茉莉的爱情和婚姻寻觅,通过大量的细节展现出华人新移民在海外职场上的苦乐成长。茉莉上班不久,就因擅自帮助同事秦天进行采样工作而被拉夫曼训斥。同事季雨就此告诫她加拿大政府部门责权分工的严格界限。茉莉由此领悟:原来“各人自扫门前雪”反而是最简单有效的工作方式。当拉夫曼与秦天在合作课题的论文署名问题上发生龃龉时,茉莉诚惶诚恐,为求自保,选择站在上司拉夫曼的一边。但秦天按照程序层层上诉,最终通过裁决夺回了署名的排位。茉莉在这次冲突中第一次认识到了西式的程序与公正。而且冲突之后,二人并未反目成仇,反而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进行了合作。这令茉莉对西方式的公私分明印象深刻。当然,在规则之外,茉莉也看到了潜规则。比如,几个研究员由于与所长的私人关系不同而使得课题申请的结果有别,从而在工作上忙闲不均,让她看到了政府部门的消极内耗。在对规则与潜规则的认识和了解中,茉莉在不断成长着,终于学会使用规则来改善自己的职场处境。

  这些“办公室政治”的样本,虽与国内的职场小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本质上依然是移民作家面对文化冲击的特有思考,有着移民文学固有的叙述底色。因此,新移民文学的职场叙事,除了聚焦规则与潜规则,更对文化冲突与交融保持了最大的兴趣。

  二、海外职场:文化冲突与交融

  职场,本身已经是充满权力和关系运作的复杂社会空间,而对新移民而言,除了“办公室政治”中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冲突,更有在人际冲突中所裹挟的文化冲突。这也是新移民文学与生俱来的叙事追求。

  裔锦声的《华尔街职场》也是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作为展示舞台,但叙事的逻辑却是与孟悟的《逃离华尔街》完全相反的。主人公陆乔靠不断战胜自己、改变自己源自母体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努力融入美国文化,重塑自我,最终在华尔街获得了事业成功。

  陆乔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供职于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美洲集团AFG总部,作为高级程序编译员,从事信用风险监控系统的管理和开发工作。他最初对自己的工作和待遇十分满足,在职场上谨言慎行,少说话、多干活、不惹是非,不惹老板、更不会自我表扬。虽然他知道,“在美国,沉默不是金”,但是源自民族文化的行为习惯很难改变。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使他成为别人眼中的Mr. Nice Guy,好好先生。

  当美洲集团与大西洋银行合并时,因两个公司各自都有自己的风险监控系统,势必要放弃其中之一。如果美洲集团的系统被放弃,陆乔所在的部门就面临着被裁撤的风险。陆乔的老板赛布丽娜为了保住职位,大力推进原有系统CRMS的升级改造,并力主由陆乔负责这个项目。从不敢出头的陆乔倍感压力,犹豫不决,全靠同事威廉的劝说才接受任命,决定直面风险和压力。但他的这一选择也使自己在不自觉中陷入到了“办公室政治”的漩涡。赛布丽娜希望利用陆乔的能力保住自己的位置;上司莎莉则希望借助这个项目的成功,让陆乔将来取代赛布丽娜;而威廉认准了陆乔是好好先生,想顺利地将自己入股的“影像储存”公司作为系统升级改造的数据库提供商;于是,在各方利益的推动下,在没有准确评估系统升级的技术难度的情况下,项目匆匆上马。不善于发言、不善于拒绝的陆乔尽管心存忐忑,终究没有开口向上级指出完成期限的不合理及其财务风险。结果,即便陆乔拼命加班,精疲力尽,项目仍然进展缓慢,人员一再增加,经费严重超支,时间在无限拖延。最终,管理层无法承受压力,宣布中止项目。项目负责人陆乔明显将成为项目失败的代罪羔羊,成为办公室政治的牺牲品。是威廉再一次帮助陆乔认清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我认知的刷新给了他直面挑战的勇气。于是,在项目总结会上,从不主动发言的陆乔第一次勇敢地陈述了项目失败的全部原因,拒绝充当替罪羊,当场辞职,跳槽到瑞士银行。后来,陆乔终于用自己的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了新的风险管理系统。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在华尔街建立起自己的职业根基。

  陆乔是在海外金融行业打拼的华人移民群体的一员,高学历、高收入、良好的职业声誉使这个群体一向被视为融入主流社会的代表。但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的心路历程却少有人关注。陆乔从一个奉行中国文化谨慎做人信条的“好好先生”成长为一个不惧风险、不惧改变的华尔街新生力量,正是新移民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调适自身,努力融入居住国文化的普遍历程。他们在这个历程中的得失与感悟,其实也是中国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在加入到国际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必然会经过的文化冲突、策略调整和观念转变。

  《剩女茉莉》在揭示海外职场规则与潜规则的同时,也通过茉莉的苦乐成长反映出中西文化在职场上的冲突与交融。茉莉初到研究所,就聆听了两个同胞秦天和季雨的职场教导。季雨告诫她正视海外华人在职场上面对的玻璃天窗。而秦天的教导则完全相反:“哪有什么玻璃天窗,它就是一些华人loser(失意者)的心魔。有人不成功,就指责社会不公。华人在海外混得不好,最好的借口就是种族歧视。”“文化差异是有的,但诚信、敬业、合作等职场人品,哪里都一样。”④当茉莉通过据理力争,获得了研究所的正式雇员职位时,同事中有人非议,茉莉想当然地认为是种族歧视。但秦天再次教导茉莉:“别动不动种族歧视,……据理力争是对的,为自己辩护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但一定不要带着一种受欺负的心态。”⑤在第六章“企业文化”中,茉莉参加关于“职场冲突与人际关系”的培训,培训员通过一个动画片和大家的相关讨论,让茉莉懂得:在职场的利益冲突中,除了中国文化教给她的“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等两败俱伤的结局,还可以有利益共享的方案。茉莉的爱人季雨与拉夫曼和秦天两任老板都相处不睦,他认为拉夫曼是“西式的傲慢”,而秦天是“中式欺压”。后辈茉莉经过几次中西文化冲突后有所感悟,反过来教导季雨“用西方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茉莉从恭听季雨的职场指点,到反过来指明季雨的职场症结,显示出她在职场的磕磕绊绊中开始真正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冲破了基于族裔视角而产生的被迫害心态。而她与同事戴娜和老板拉夫曼之间从激烈冲突、无法相容到放下揣测腹诽、坦率沟通合作,意味着茉莉真正融入了加拿大的职场文化之中。

  秋尘的《盲点》则更侧重表达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盲点》围绕一个911报警系统的测试和运行,构建出一个十分复杂的职场关系网络。女主人公凌丹刚刚应聘到加山市政府工作,就遇上了市政府重要的911项目的经理辞职。由于过硬的技术和极高的工作效率,她临危受命,被上司内森推上了项目经理的位置,负责在系统测试阶段协调市政府、项目发包公司、软件开发公司、警察、火警等各方代表之间的矛盾。凌丹身处多方利益的纠葛之中,虽然颇为惶惑,但她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法则,既尽力满足基层警务人员的合理要求,扫清验收阻力,也利用自己的东方魅力调节办公室氛围,巧妙平衡各方情绪。最终,系统得以顺利开通。在新移民书写中,大多强调中国民族性格中内敛、谦让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的不合时宜,但秋尘却挖掘出这一特性在西方语境中的正面价值,展示出文化差异和冲突之外的良性互动,彰显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另外,围绕着主人公凌丹的是一个包括白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华人等的多族裔群体,不同族裔在办公室政治中的不同应对方式,使得这部作品较为充分地呈现出美国多元文化之中的职场生态。

  三、职场困境:移民女性的

  自我评估与角色认同

  检视新移民女作家们的职场叙事,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天然地具有女性视点和审美上的女性偏好,在主题上往往是职场叙事与情爱叙事共生,办公室政治与办公室恋情双线推动。故事最终的结局或是主人公情爱与事业两皆成功,或是主人公放弃职场前途回归婚姻家庭。如《盲点》、《逃离华尔街》,最后的结局都是女主人公暂离职场,回归家庭;《剩女茉莉》的结局是爱情事业同圆满;《华尔街职场》的结局是主人公事业成功,婚外暧昧情感归于平静。在双线推动的叙事中,职场线与爱情线之间的交织与冲突就成为作品中叙事的主要推动力。

  职业成就与家庭及个体情感的矛盾几乎是一切职场女性都必须面对的困境。在这几部职场主题的作品中,几位作者的叙事追求并没有指向对这一困境的细致表述,因此也就较少对性别规范、性别政治的思考。但在作品的辅线——爱情线上,几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为主人公安排了符合女性传统社会角色和价值认同的情感选择。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就曾经审视过职业女性的自我认知:“她把自己职业上的成功,变成丰富自己形象的价值……在职业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女人激动地在爱情中寻找避难的地方。”⑥数十年过去,这种职场上的自我评估和角色认同仍然是职业女性的重要人生选项,这可以说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她们在精神上的某种自我认知。

  在《逃离华尔街》中,何霜原本与丈夫韩辉恩爱有加,但为了实现留学美国的梦想,她放弃了婚姻和孕育中的孩子,造成了心中的多年隐痛。在美国的金融职场上,除了才华,她还要靠拼命的加班来获取职业上的成就,身心极度疲惫。正是由于对工作的过度投入,在与情人武威同居期间,何霜无法对家务投入精力,以至于为了一顿晚餐,两个相爱的人就闹起了分手。“9.11”事件发生时,武威正是为了找何霜修好才去了世贸大厦,结果葬身其中,成为何霜又一次的情感之痛。当何霜在办公室政治中受到精神重创、在故国利益和个人成就之间难以抉择时,与前夫韩辉的鸳梦重温,适时地为她的职场困境提供了一个出口,促使她最终放弃了曾经削尖脑袋才得以侧身其中的跨国金融企业,回归家庭,回归到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之中。

  在《盲点》中,作者秋尘设置了非常复杂的感情线索来推动叙事的进行:一方面女主人公凌丹同时面临着两个异母兄弟泰德和內森的追求,而她的丈夫石天阳也处在出轨的边缘;另一方面,在围绕“911项目”的各色人等中,作者几乎为每个人都设置了情感纠葛,客观地说,在一部小说中设置如此之多的爱情元素使得作品的主题在明晰性上稍有不足。就凌丹而言,尽管她凭借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利用中国文化精髓处理职场关系的情商获得了很好的职业成就,但面对夫妻两国分居、矛盾丛生的家庭困境,凌丹最终选择辞去工作,与丈夫一起回国,将人生的重心放在家庭之上。

  何霜与凌丹都是高学历的职业女性,且在职场上都已站稳脚跟,获得了一定的职场地位。但面对传统的家庭与职业的冲突时,或者是在职场上遭遇挫折时,她们的选择都是回归家庭、放弃或暂时中止事业的发展。这说明在她们的自我认知中,对女性为妻为母的社会角色的价值评估是大于女性个人的职业发展的。这一点在《剩女茉莉》中体现得更为鲜明。茉莉虽然博士毕业,但她唯一看重的其实就是一个稳定的饭碗而非职场成就。与职业前景相比,她对自己的婚姻前景更为重视。她最终击败情敌、获得季雨的爱情,根本上是由于她对困境中的季雨伸出的援助之手,而这些援助都是传统的女性家庭角色的功能化呈现:照顾孩子、孝敬老人、用可口的饭菜温暖病中的男人等等。显然,对这些职业女性来说,职场成就与职业前景依然是一个次于家庭责任的人生选项。而这种选择,无疑是符合男性对于女性的社会角色要求的。不期然间,“将女人确定为他者的男人,会发现女人扮演了同谋的角色。”⑦《华尔街职场》的主人公陆乔虽然是男性,但作为女性的作者裔锦声在作品中也为陆乔安排了他与大学同学兰邦丽之间的情感暧昧作为小说的辅线。故事的结局是陆乔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情感波动,选择忠实于妻子和家庭,与兰邦丽回归到朋友的相处模式。这几乎是女性读者对成功男性最好的期许,也是传统女性家庭观念的自然呈现。

  女性的文学书写同时也是女性性别建构的体现,体现着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⑧而上述作品中所彰显的女性自我认知显示,作者的心理空间尚不够宽阔,其创作中也未能体现出移民生活对女性性别意识发生的影响,无论是在理解自我还是在表现女性的生存意识的深度上都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新移民女作家的职场叙事,是新移民女作家对华人新移民群体职场生存空间的勾勒,是对移民生活进行时的书写,有着鲜活真切的现场感。同时,这些职场叙事也是与新移民文学发展历程相共生的,其间所呈现的文化冲突与交融,以及新移民女性的个体价值认知等是移民文学的题中之义。它们以其富于质感的叙述,在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视阈中拓出了一道新的小径,建构出不一样的意义空间。

  ①② 周丽娜:《繁华背后是什么——谈近年来的职场小说热》,《文艺评论》2011年第7期。

  ③ 裔锦声:《华尔街职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④⑤ 文章:《剩女茉莉》,青岛出版社2015年版,第58页;第86页。

  ⑥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Ⅱ》,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59页。

  ⑦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Ⅰ》,鄭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⑧ 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南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责任编辑:黄洁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