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朱寿桐散文的文化情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6856
庄文永

  摘要:朱先生用他优美的文笔,记录着他的人生体验和生命体验,当中有亲人的思念、师友的回忆、伤悼的絮语、异乡的情调、生活的苦乐等等。在他散文的情感世界里,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悸动及其灵魂回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精神的影像和富有意味的人生存在方式。他的散文以流畅的文字把我们引入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世界里,而且也蕴含着他所追求理想人生的文化情怀。

  关键词:朱寿桐;散文;文化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2-0016-04

  记得早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的时候,导师黄曼君先生就向我介绍了朱寿桐的学术成就,当时我并不认识朱先生,印象中一直认为他是一位学者,想不到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去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朱寿桐的散文集《从俗如流》,当我打开这部文集的时候,我看到朱先生用他优美的文笔,记录着他的人生体验和生命体验,当中有亲人的思念、师友的回忆、伤悼的絮语、异乡的情调、生活的苦乐等等。在他散文的情感世界里,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悸动及其灵魂回声。正如王蒙先生在序中所说的:“在这本书里,朱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子、父子、师生、朋友之间细腻的感情。他,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真切、质朴,多思也多情,如话家常,却又抒发了不少的遗憾与无奈,写下了不少的人情世态,为日常生活,为普通人物的人生经验保留了诚实的纪念。文字简洁、平实,有一种不事声张的可信性与动人性。”①可见,朱先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精神的影像和富有意味的人生存在方式。

  在谈论《从俗如流》的同时,我要说的是在文学的精神世界里,无论是什么样的文体,贵在真诚,唯有真诚才能使人感动,才能使读者因而得到精神的共鸣。有学者专文探索“作家的真诚与散文的真实”之辩证关系,显然有一定道理。②作家通过文字诉诸的人生体验,只有用真挚的情感才有一种真实而温暖的气息使人甘之如饴。朱寿桐在《从俗如流》的散文中,凭借他自身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的思考,表达他纯真的诗心和鲜活的生命意绪,来建立自己一种独特的精神世界。朱寿桐散文的的精神世界源自于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他的根始终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上,可以说儒家的贵和思想是他重要的精神力量。他是对家人、师友等,都是一往情深,表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德。如《母亲在何方》对母亲缅怀情深意切:“不知道母亲的魂魄在何方,可我总是在悬想,在念叨,在思忖。我知道,无论她在哪里,她总也是在悬想,在念叨,在思忖,在挂念着儿女和亲人,一如我在心底里挂念着她,一刻不停。这是一种生命的联系,母子之间特有的生命联系,这样的联系并不会因为母亲生命的消失而中断。这是一种生命的烈度,生命的劲道,生命的永恒与真义。”母亲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母亲有什么特别,当母亲去了的时候,我们才沉痛地感到母亲的可贵。朱寿桐在行文中对母亲这个刻骨铭心的名字,在他的心中如一面旗帜迎风飘扬。再如《没有母亲的春节》:我不知道母亲现在如何过着她的“春节”,也不知道在她的世界是否有“春节”。俗云阴阳杳隔,时序颠倒,即便有所谓“春节”,那也应该在炎夏的时分。不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无法想象母亲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对儿子的悬望与思念。文中抒写母亲为子女倾尽心血,辛劳一生,如今没有母亲的欢笑,报恩无门,令人感慨不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散文不但能深化作品的主题,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朱寿桐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展露出纯净的心灵世界。他无论是怀念亲人还是回忆师友真情流露,真诚自肺腑流出。如《桂子山印象》这篇文章是怀念黄曼君老师的,他以诗的情怀来抒发对黄先生的特殊感情,读来令人动容:“我在这渴望和梦想的咂味中流连良久,在室内灯光的警惕性提示中悄然离去。但我真的不想离去。我知道我在这里每迈一步,都可能与一个幸福的脚印重合。这一想法令我怦然心动。多少年的心驰神往就与这儿有关。我应该带回一点什么,如果不是一片绿叶,一枝焦梗,那也应有一声响应,正像我应该留下一点什么,如果不是一行清泪,一首新词,那也应有一番问询。于是,我鼓起了勇气,敲开了那一扇关闭得太久太久的木门。里面传来慈母一般的声音,那么亲切,宁静。”文中诗意盎然,色调温润而澄明,所有铺展的语词源自于肺腑,自心灵深处汨汨而出。“倘若桂子山有情有义,有感有知,它恐怕更不会抗议,因为那样说明,它有能力观察到,曾经天天走过它,时时凝望它,带着深度近视,对它点头微笑,对它长吁短叹的曾经的年轻人,昨日的中年人和今日的老年人,一个即便是桂子山也不会常见的真人,他已经悄然离开,来不及收拾他几十年陆续遗落的脚印,来不及献上一贯的微笑点点头做永恒的道别。倘若桂子山地上有知,它应该感到异样,感到不适,并为那个可应该特别熟悉的真人身影的飘然而逝而感到惋惜。”真情贯穿整篇文章,令人潜然泪下!

  再如《叶落无声》,文中对老师的怀念没有刻意的豪迈言词,而是情系老师进行具体化的描述,文字清香可掬,意味悠远。“已经是秋天的辰光,窗外,开学了的大学校园早已是熙熙攘攘,更映衬出这病房无限的冷清寥落。但见灰色的白云飘浮在浑浑的天际,没有伴随秋雁的星星点点,遥远的山水草木褪尽了春夏的油绿,染上了秋气十足的深墨和苍黄,在遥遥呼唤着不知何处的秋江。无论是雁鸿横塞人倚高楼,还是秋水时至秋江浮抠,都与现在病中的叶老师无关,但那凄凉与悲苦的气韵又似乎正是老师虚弱生命脉息的协奏。”可以看到,作者在书写中对散文审美创造的自觉追求,以诗的情调为读者营造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感悟到现实的人生:“善良的叶老师不会有任何抱怨。這时所有的人都远离了叶老师,远离了叶老师的病床,让无边的痛苦与凄凉如蛇如执着的怨鬼一样陪伴着孤独而无助的叶老师。我不能作呜呼欤兮的感叹,唯在心底里翻腾着不平与恼怒的浪花。”世事无常,人生冷暖与炎凉,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朱寿桐深度的人生体验,感情真挚动人而不落俗套的抒写,笔触圆润自然而不矫揉造作。

  《从俗如流》所收录的60多篇作品中,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来抒写自己的人生观、思想观、文化价值观。比如他在海外游学,不仅增加了阅历,对生活、对生命、对文化及宗教的认知和感受尤为深刻。可以说,海外之旅给了朱寿桐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书中的《蓝天的忧虑》、《创造的迷误》、《再走意大利》、《哈佛好读书》、《感恩世界》等文章,既有美文意识,又不乏思想深度,或抒情寄意,或因物及人,都以另一种境界来看人情世事,无不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如《温热的白雪》对中西方“雪文化”的不同理解作了一番深刻的剖析:“审度美国人对于白雪的亲感和欢呼欲,就将这个国度的人理解得过于浅薄了。他们从骨子里是否有一种对于白雪的审美认同?比方说正是西方人将最美好的女孩称为白雪公主。但如此喜爱白雪的又不仅仅是西方人。中国人虽然常把苦难困厄的生活环境与暴风雪连在一起,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类的感叹,林冲发配草料场之类的苦情,以及什么风雪大别山,今夜有暴风雪之类的惨酷……”作者把美国人对白雪的亲和感及欢呼与中国人把苦难困厄的生活环境与暴风雪连在一起作了比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还形象的地分析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认为:进入秋天,千里落叶,万木萧条,从此绿色远遁,青春疏隔,灰蒙的一派笼罩大地,让人沉重,让人疲惫,让人觉得无法振奋,让人觉得生命的枯萎。这种文化思考和生命意味的文字,令人思索,引人深思!从他的哲思性散文中,我们能够体悟到他对散文的理解超出了史铁生所形容的写作境界:“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梦想,祈祷,忏悔”,③在朱寿桐这里,更重要的还有文化联想。

  再如《在哈佛听音乐》,作者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体味中西文化的不同。“沉醉在那种悲凉而戏谑的音律之中,这才使得我这个东方人听到了西方传统的命运敲门的声音。小提琴家那穿云裂石的音符拨弄,很自然地引起我对我国传统丝竹的某种联想。我国的音乐过于精巧,优美,不像西方传统音乐那么气势恢宏,正如笙萧琵琶难以匹敌钢琴的奏鸣,即使黄钟大吕,也很难与萨克斯、单双簧配合着打击乐更有气势。”作者并非简单听音乐,而是在音乐中思考中西文化不但是思想上的差异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应该客观的看待。他认为:我们的文化讲究的东西过于小巧和精致,不追求宏大的气势和震撼力。孟夫子说要“养吾浩然之气”,然而这不是他自己的气势,这浩然之气不过是他悟得的“天地有正气”而已。在他看来,屈原作为文学家是很有气势的了,然而比起但丁来是有区别的。屈原拘谨,但丁放达!何况,屈原还脱不了当时的政治之骚,但丁却进入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冥想之中。在阅读《从俗如流》这部散文集的时候,笔者发现,朱寿桐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特别重视,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审视文学包括音乐等艺术,如《在哈佛听音乐》道出了西方音乐对感情表达的直白、激烈,有着强烈的情感表现力;而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注重含蓄、婉转的艺术特色的文化的差异,这是他站在文化高度来思考学术问题的结果。

  此外,散文作为一种自由活泼的文体,除了作者自身的禀性与天赋外,个人的文学、文化修养十分重要。朱寿桐的《从俗如流》也体现了鲜明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关怀。如《夏日的追思》、《恬淡的恩师》、《伤悼絮语》,还是《梁启超的智慧》、《王蒙先生三五事》、《老师的传家宝》等,都旨在唤起和强化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尊师重道。《从俗如流》的散文集中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层意蕴与生命体悟,都以隽永深婉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读后掩卷深思,获益良多。他体悟世态人情,对种种人生不同境遇的抒写,没有说教或陈词滥调的个人感伤,有的是以自我感悟作为主体抒情的投射。不管是《遥望巴山月》、《乡音感喟》,还是《歌如往事》、《感恩的心》、《婵娟如风》等等,既有清风明月的故事叙述,也有一涨碧澄的夜空打扮得圆润如梦的景色;既有伟大的上苍在他不可思议的一眨眼之际播向人间的幸福与甜蜜,也有一种安详和慈惠慰藉着孤独的旅人,更有睁着如水一般纯洁的巨眼平静地打量着从不平静的世人。这种描写是精神的一种审视,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探究,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是心灵深处的回声。

  可见,朱寿桐由于有丰富的阅历而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作品中常常透露出一种深沉而飘逸的韵味,散发出迷人的文学魅力。如《苏州的声色》:“初春时节,苏州城还笼罩在一派嚴霜变就的朦胧寒雾中,与这灰蒙蒙的雾一起到来的便是满街的玉兰,它不等任何枝叶传达春的信息,就试图将沉睡在灰白里的古城唤醒,它的飒白如暖国里雪的记忆,真实而飘逸,纯朴而迷离。它往往等不到睡懒觉的诗人的吟哦,就慷慨地舍下一瓣瓣厚重,将满树的清空让给嫩嫩的枝芽。满树的枝芽招徕沃野的春绿,那是一种江南,不,苏州才有的鹅黄色的新绿,绿里透着湿润的光泽,透着小心翼翼的青碧,绿得人心潮澎湃,心旋摇荡。”苏州的初春给人如一位美女摇动着腰肢款款而来,令人心旗飘动!文字表达十分到位,含蓄节制,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叙事风格,流露出他对人生以及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总之,朱寿桐的散文有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具体来说,他的散文以流畅的文字把我们引入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世界里,而且也蕴含着他所追求理想人生的文化情怀。

  ① 王蒙:《从俗如流》序。

  ② 王恒升:《作家的真诚与散文的真实》,《齐鲁学刊》2016年第3期。

  ③ 史铁生:《写作的事》,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责任编辑:庄园)

  Cultural Vision in Essays by Zhu Shoutong: A Review of

  His Following the Flow the Vulgar Flow

  [Macau] Zhuang Wenyong

  Abstract: With his beautiful pen, Mr Zhu records his life experience, with thoughts of his loved ones, memories of his teachers and friends, grievances over the loss of dear ones, feelings about life lived elsewhere, pain and pleasure in his own life. In the emotional world of his essays, one feels as if one had heard lifes palpitations and the souls echoes. Each and every essay is an image of his spirit as much as a meaningful way of existence. His essays, written in flowing words, take us to an emotional world of poetry and painting, and contain his cultural vision as shown in his pursuit of an ideal life.

  Keywords: Zhu Shoutong, essays, cultural visio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