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面世后,受到诸多文坛卫道士的讥评嘲骂,引发了极大争议。自周作人的辩护文《“沉沦”》在《晨报副镌》上发表后,争议才渐渐平息。不过,《沉沦》的“诲淫冤罪”在表面上似乎是平反了,但这段公案在郁达夫心中留下的阴影却并未抹去。从他先后于1923年、1932年发表的小说名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自我净化。如果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所描述的自我净化,只是一个简短的序曲,那么在《迟桂花》中,这一由动念、忏悔、升华三个阶段构成的自我净化,才作为主部主题得到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诲淫冤罪;自我净化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6-0040-04
现代作家郁达夫生性敏感、多情,当他处于青春期的阶段,欲念尤盛,幻念尤多。他年方25岁时发表的成名作《沉沦》中的主人公“我”,即是青春期郁达夫的写照。此君为留日学生,性格内向却又情感炽烈,自视甚高却又极度胆怯,经常在人前脸红手颤,不能自已,所以同时患上了“忧郁症”和“夸大妄想狂”。他喜欢独自漫步田园,赏读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海涅与清代感伤诗人黄仲则①的诗作,一副高蹈逍遥的雅士风范。但在背地里,此君干尽了青春期的丑事,最后因为怀疑日本艺伎歧视他的中国人身份,不禁悲从中来,走上了蹈海自尽的绝路。临死之前,他在心中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②
当时的中国饱受列强侵凌,积弱积贫,身为羁旅他乡的中国侨民,遭外人白眼、冷遇,并不离奇。但从小说情节可见,留日学生“郁达夫”的痛苦与自戕,主要源于他的性格缺陷和偏执幻念,与他的国族身份并无明显关联,也与身份政治、文化冲突没有直接关联。因此,“郁达夫”的沉沦主要是个体的沉沦:
他本来是一个非常爱高尚爱洁净的人,然而一到了这邪念发生的时候,他的智力也无用了,他的良心也麻痹了,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则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的到他的眼前来。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中年以后的madam的形体,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发他情动的地方。他苦闷一场,恶斗一场,终究不得不做她们的俘虏。这样的一次成了两次,两次之后就成了习惯了。他犯罪之后,每到图书馆里去翻出医书来看,医书上都千篇一律的说,于身体最有害的就是这一种犯罪。从此之后,他的恐惧心也一天一天地增加起来。有一天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消息,好像是一本书上说,俄国近代文学的创设者果戈里也犯这一宗病,他到死竟没有改过来,他想到了果戈里心里就宽了一宽,因为这《死了的灵魂》的著者,也是同他一样的。然而这不过自家对自家的宽慰而已,他的胸里,总有一种非常的忧虑存在那里。③
迟疑了一会,他就轻轻的开了房门,拖鞋也不拖,幽脚幽手的走下扶梯去。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自的站在便所的玻璃窗口偷看。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的玻璃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
那一双雪样的乳峰!
那一双肥白的大腿!
这全身的曲线!
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挛来了。愈看愈颤得厉害,他那发颤的前额部竟同玻璃窗冲击了一下。④
他忽然听见两人的嘴唇,灼灼的好像在那里吮吸的样子。
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就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他心里虽然如此的在那里痛骂自己,然而他那一双尖着的耳朵,却一言半语也不愿意遗漏,用了全副精神在那里听着。
地上的落叶索息索息的响了一下。
解衣带的声音。
男人嘶嘶的吐了几口气。
舌尖吮吸的声音。
女人半轻半重,断断续续的说:
“你!……你!……你快……快XX罢。……别……别……别被人……被人看见了。”⑤
他不觉惊了一下,就呆呆的站住了。他心里想:
“这大约就是卖酒食的人家,但是我听见说,这样的地方,总有妓女在那里的。”
一想到这里,他的精神就抖擞起来,好像是一桶冷水浇上身来的样子。他的面色立时变了。要想进去又不能进去,要想出来又不得出来;可怜他那同兔儿似的小胆,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陷到一个大大的难境里去⑥
外面冷得非常,这一天大约是旧历的初八九的样子。半轮寒月,高挂在天空的左半边。淡青的圆形盖里,也有几点疏星,散在那里。
他在海边上走了一回,看看远岸的渔灯,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引他。细浪中间,映着了银色的月光,好像是山鬼的眼波,在那里开闭的样子。不知是什么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⑦
由上可见,郁达夫的自渎、偷窥、“听房”、狎伎与自杀,是一个不能自控的青春期病态书生的肉身与精神的沉沦,既不能怪罪他所接触过的日本同学、农人、艺伎,更不能怪罪隔海相望的祖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强烈的民族屈辱感确实是使得郁达夫精神抑郁的一大诱因。一方面,他是一个情欲炽烈、丑事做尽的堕落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心怀家国、忧世伤时的多情诗人,他在艺伎房中痛饮壮胆,高声赋诗,尾联为“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⑧,悲怆之意,溢于言表!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沉沦确实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沉沦与屈辱;“郁达夫”的自尽,虽不可与陈天华在东京大森海湾的蹈海自绝相比拟,却也有唤醒、激励国人的用意与效果,并非苍白的死灭。
《沉沦》这部小说,用郁达夫本人的话说,表现的是青年忧郁病与现代人的苦闷——如“灵肉冲突”之类。⑨这部小说与描写理想主义者没落的《南迁》与讲述中日恋爱悲剧的《银灰色的死》结集为短篇小说集《沉沦》。据郁达夫自己说,小说集《沉沦》面世后,社会上因为还看不惯这一种“畸形的新书”,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彷徨焦虑之中,他给周作人写了封求救信,信中说,“上海所有文人都反对我,我正在被迅速埋葬,我希望你是给我唱悲哀的挽歌的最后一个人!”⑩
周作人收到来信后,迅即写了《“沉沦”》一文为郁达夫辩护。该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首先为小说集《沉沦》洗刷了不道德的罪名:
照上边说来,只有第三种文学是不道德的,其余的都不是;《沉沦》是显然属于第二种的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虽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11}
周作人继而肯定了作者描写意志与现实之冲突的艺术造诣,断语为“很成功”三字。{12}郁达夫后来回忆说,自周作人的辩护文在《晨报副镌》上发表后,“一般骂我诲淫,骂我造作的文坛壮士,才稍稍收敛了他们痛骂的雄词。”“这《沉沦》的诲淫冤罪,大约可以免去了……”{13}
不过,“诲淫冤罪”在表面上似乎是平反了,但这段公案在郁达夫心中留下的阴影却并未抹去。从他先后于1923年、1932年发表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自我净化。这种净化,除了渐别青春期、心智转趋成熟的生理、心理原因,除了从吉士向秋士的转型,必有社会观感上的顾虑在。
《春风沉醉的晚上》讲述的是小知识分子“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的既不传奇、也不离奇的故事。他们因是上海弄堂同一栋破楼里的劏房租户而相识。陈二妹发现“郁达夫”每每深夜外出、形迹可疑而劝他改过自新。“郁达夫”便将自己的神经衰弱症和每晚何以必要出去散步的原因说了。陈二妹听了辩解后,“颊上忽而起了两点红晕,把眼睛低下去看看桌上”,还“怕羞似的”说:
噢,我错怪你了,我错怪你了。请你不要多心,我本来是没有歹意的。{14}
面对陈二妹这种单纯的态度,“郁达夫”老毛病又犯了,他想伸手去拥抱她。此时,理性却命令他说:
你莫再作孽了!……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呀!{15}
自我净化后的“郁达夫”顿觉眼前一片光明。他微笑着催促陈二妹早点休息,自己在冥想一番后,又下楼散步去了。外面是“春风沉醉的晚上”。
与郁达夫的后期代表作《迟桂花》相比,《春风沉醉的晚上》所描述的自我净化,只是一个简短的序曲。在《迟桂花》中,这一由动念、忏悔、升华三个阶段构成的自我净化,才作为主题得到了充分发展。
《迟桂花》写于1932年,此时,郁达夫已年近不惑,文名日盛,与当时号称“杭州第一美人”的王映霞尚未有婚变迹象,既不复往日的躁动,又未有他日的焦灼。在这样一种较为宁定的心境里,郁达夫应该是颇为愉快地写出了他的人、景俱美的《迟桂花》传奇。所谓“迟桂花”,即是晚开的桂花,寓有渐入佳境、清芬独远之意,既是郁达夫的自我期许,也是笔下人物莲儿的传神写照。
莲儿本名翁莲,她是“郁达夫”同窗好友翁则生的妹妹,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后,与母亲和翁则生同住于杭州翁家山的乡间老宅。养病多年的翁则生喜事将近,写信邀请“郁达夫”来家喝喜酒。“郁达夫”欣然前往,见到了翁莲,对她淳朴腼腆中不失灵秀之气的半村姑半才女的气质,怦然心动。翁莲之于郁达夫的印象,正如深秋迟桂花的恬淡清香,不熏人,自难忘。
由于翁莲婚姻不幸,当此婚典在即之时,翁则生为免妹妹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恳请“郁达夫”与妹妹同游五云山。这一趟山间秋游,既是融情入景的浪漫之旅,也是“郁达夫”的灵魂净化之旅。在亲密同游之时,“郁达夫”真切感受到了翁莲“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也发现了她身上“康健和自然的美点”。{16}在“郁达夫”眼里,翁莲既是浪漫主义诗人所赞颂的大自然的女儿,有如歌德笔下的绿蒂,也是丰满、娇媚、富于魅惑的尤物。他不禁绮思连翩,从德国小说的女主人公联想到英国小说的女主人公,还坦诚近乎冒犯地告诉翁莲,“我……我在这儿想你”。{17}但面对翁莲的天真微笑、不解神情,他又涤除了妄念,并对翁莲坦承心迹,痛加忏悔,希望和她“永久地结作最亲爱最纯洁的兄妹”。{18}这种情人转妹妹的套路,在现代小说里并不鲜见,胡斐与程灵素的故事就是好例。这样的转换,实质上是化情欲为情谊,化肉身之恋为精神之爱,这是灵魂净化的生动写照。
郁达夫在《卢梭传》中说:“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减弱,使人格净化的。”{19}和卢梭一样勇于“自剖”、惯于忏悔的郁达夫的自我净化,的确是有赖江山之助。
① 黄仲则的名句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等,可视之为诗界的纳兰性德,郁达夫的历史小说《采石矶》的主人公即是黄仲则。
②③④⑤⑥⑦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第26-27页;第30-31页;第39页;第41页;第48-49页。
⑧ 郁达夫:《郁达夫小说全集》,哈尔滨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⑨ 郁达夫:《中国人的出路》,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⑩ 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6书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11}{12} 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第267页。
{13} 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10文论(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14}{15} 郁达夫:《故都的秋》,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9页;第69-70页。
{16}{17}{18} 郁达夫:《沉沦》,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页;第103页;第105页。
{19} 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11文论(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