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耀荣楼里的阳光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人 热度: 16198
◇谭国伦

  王元顺,男,汉族,1957年4月生,廊坊市圣沅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王元顺自小患小儿麻痹,1998年自主创业成立元顺服装裁剪制作教学中心,2010年倾其所有建成“耀荣楼”残教基地,2012年创办了廊坊市圣沅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被中残联确定为“全国盲人保健按摩规范化示范基地”。三十多年来,他累计培训三万多名学员,为当地服装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半数残疾人学员拓宽了就业渠道。王元顺热衷公益事业,组织了残疾人阳光爱心服务队,为市民提供免费按摩推拿、维修家电等服务。

这是位于霸州市胜芳镇的一幢土黄色的小楼,名曰“耀荣楼”。说它小,是因为面积只有2400多平米。楼高也只八层。

  “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牌子,赋予了这幢小楼以神圣,也赋予了它责任与使命。

  从一楼中门进入,有无障碍电梯可供上下,轮椅前门进,不用转身便可后门出,反之亦然。在四、五、六层楼里,培训桌椅可供轮椅直接入位操作,椅子有扶手,可以支撑残疾人起立和坐下。可见大楼主人——河北圣沅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道德模范王元顺的匠心。

  为方便残疾学员休憩,七层楼顶设计成一个微型四合院。灰瓦白墙,红柱绿廊,木格绿窗,柱梁相连处是精雕细刻木艺,连廊顶部是鲜艳的中国风的水彩翰墨。仰望星空,小院恰似一方天井,落在天井里的正午阳光也是方的,四角连廊有可供休息的倚靠。天井中养植盆景若干,石榴、丁香、桂花、冬青、冬梅。南侧是餐厅,北侧是茶室,室内的设置同样儒雅大气。

  墙上一幅书法,是这栋楼的写照,也是楼主胸怀的流露。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幢八层的小楼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的样子。它就像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参天的大树,先后三次扩建和翻建,期间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生于1957年的王元顺,是家中幼子,四岁时患上小儿麻痹。他念书的小学离家只有六百多米远,别的孩子五分钟就到,他走一趟中间总要歇个五六次,到学校常常累得大汗淋漓。

  在童年王元顺的眼里,母亲汪耀荣就是伟大的风景,20世纪40年代,母亲上过几年私塾,记忆力强,会背很多书,教给幼小的元顺很多做人道理。粮食匮乏的年代,母亲把自己家里不多的红薯干煮熟了送给邻居,告诉自己的孩子越是困难越要互相帮助。

  王元顺落残的左腿右臂严重畸形,生活所迫他自学缝纫裁剪。大姐为了满足他学技术的愿望,攒了一年的工资买回来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从最初笨拙地穿针引线,到熟练操作跑直线、挖兜、匝鞋垫……他单脚踩着踏板,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那是1974年,王元顺凭借过硬的技术顺利通过企业独设的考试——用缝纫机做一条裤子,成为霸县(现霸州市)第一服装厂唯一一名残疾男缝纫工。

  “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裁缝”,功夫和技艺都在用料上。身为残疾人,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王元顺暗暗在心里为自己鼓劲儿,决心干出个样儿来。每每工友们下班后,他还留在厂里,捧起服装书籍,在缝纫机前比比画画,研究时兴的样式,常常熬到凌晨一两点。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在王元顺的心里,明主就是每一位顾客,每一位顾客满意才是最终目的。八年间,从做零活到裁缝,再到打版、修理机器,他几乎干遍了服装厂所有工种,每天钻研到深夜,“单夹皮棉”都不在话下,技术水平受到厂领导和老师傅们的交口称赞。他做的西服板正有型,霸州好多人做衣服都点名找他,他年年受表彰,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河北省青年技术能手”。

  改革开放后,主动放弃国营企业的“铁饭碗”,拆掉家里的炕,摆上几台缝纫机,在家里办起了服装裁剪培训班。胜芳镇中亭河畔的那个院落里,讲授声、缝纫机声,和剪刀声不绝于耳。培训班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有上百名学员,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批上课。

  第一批学员里,有个女孩叫刘四霞,聪明能干,朴实善良。在学习中,被王元顺的善良、热情、执着、正直和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学习结业后,冲破家人的阻挠,嫁给了身残志坚的王元顺。从那以后,她就成了王元顺几十年的得力助手。

  王元顺培训的百余名骨干学员成为当地服装产业的生力军,他们从事着比师傅更大规模的服装教学、生产和销售。为胜芳经济初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名满天下的胜芳古镇曾列全国百强镇,素有服装、家具、钢材三分天下之说,服装占其一,王元顺功不可没。

好裁缝跟雕塑家、画家、音乐家一样,都在塑形塑心塑魂,都想塑造出一款在世人灵魂中引起反响的作品。基于这样的认识高度,王元顺经过再三权衡,决定临时关店,用了三年时间到北京拜师学艺。深造后,他掌握了更精湛的服装裁剪制作技术,也为以后为更多的残疾学员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命运给了他一个残缺的身体,但是中国的服装文化却在他的心中矗立成一座大厦,他要把心中的大厦移植到这片土地上。

  1993年,王元顺在胜芳镇北环路也就是现在的芳津道上建起一座三层的小楼,并以母亲的名字命名为“耀荣楼”,母亲的美德时刻温暖激励着他。

  这座楼专门培训来自各地的残疾学员,从2004年开始,培训范围逐步扩大,设有盲人按摩、电子商务、服装裁剪、手机维修、化妆美甲等十几种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哀莫大于心死,心残比身残更为可怕,每个心怀疑惑的学员走进耀荣楼,王元顺先是对他们进行塑人的心理培训,再对他们进行塑身的知识技能培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几年来,王元顺的培训学校先后培训了上万名残疾学员,并为他们对接了缝纫、计算机、按摩、养殖、美甲、化妆、电商等多个就业渠道。这些从耀荣楼走出去的残疾学员们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绝大多数还收获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四十六岁的高纪英,在三十岁生完孩子那年落下了残疾,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使得她要终生拄拐。随着残疾程度的加重,婆家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2015年她参加王元顺的美容化妆、服装裁剪、电脑电商培训,获得了一专多能的技艺,什么挣钱干什么,现在钻研网络直播,成为直播带货助理,月收入六千多元,家人久久不见的笑容又回到了日子里。在今年廊坊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高纪英获得了网络销售大赛第一名,还将代表廊坊市参加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口金包,从古代女子的箱奁演绎而来,逐渐成为时尚女子们的标配。钟建在接受采访时,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她因为先天脑瘫而腿残,曾是个有自闭倾向的女孩。走进耀荣楼以后,她恨不得将老师的全部技艺都学到手,因成绩优秀,获得廊坊市残疾人服装大赛第一名,被聘为基地助教。她的口金包技艺已经超越了王元顺,出自她手的产品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三层楼不足以接收越来越多的残疾学员,王元顺就让楼再长高一层,长高不久,发现仍然满足不了培训的需求。他这里已经是国家、省、市、县四级残疾人联合会指定培训基地。

  王元顺是心容大海的人,政府的信任、社会的责任,促使他在扶残助残的路上,不断地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

  虽说国家给每一个残疾人都有技能学习补贴,但每个学员得免费吃住、学,有特殊困难的学员还可以把教学用的电脑、维修用的工具、缝纫机和一些书籍免费带走,王元顺为此每年都要搭进去不少资金。

  钱从哪里来?从王元顺的圣沅服装有限公司的收入中来。说到圣沅服装有限公司,王元顺早在培训第一个残疾人开始,就知道必须有一个实业,才能支撑和维持残疾人教学。

  他在北京三年的学习结束以后,以工匠精神,开始在服装行业里精工细作。由圣沅服装公司生产的旗袍,精细到上百个工序,样式上千种,已经成为胜芳古镇文化的名片。从2003年开始,王元顺制作的西服和旗袍被新丝路模特经纪有限公司指定为参赛服装。

  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身着旗袍的女子是世间最美的流波。为了古镇这道亮丽的风景,王元顺的一针一线都是精致,都是文化。

  说到精致,都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就拿一条简单的裤子来讲,王元顺每天画图制作版型,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琢磨,臀围和腰围的比例搭配就有上千种尺寸,王元顺要让每个顾客都穿上合身合体的衣服。

  “您看我这条裤子,质量绝对是超一流,就是在公司制作的。”王元顺的助理钟颜展示了她的裤子,腰围和臀围如同流线一样的美感,弧度、曲线柔和自然,久坐之后,没有一丝褶皱。

  “这些年他设计了多少版型呢?就这么和您说吧,翻盖这栋楼时,从四层另起八层楼,裤子的版型尺寸纸板,就拉走了三大卡车。”

  和一条裤子都这么较劲的人,产品自然是一流的精工,体现的都是王元顺的独具匠心。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残疾人技能大赛中,他还是男服制作组的仲裁委员。

  服装厂和残疾人培训就是王元顺走路的两条腿,蹒跚的两腿支撑了他的生命,支撑起他的事业,也支撑了王元顺的高度。

  他挣了一辈子钱,但没有为两个儿子置办房产,而是倾其所有重起这八层高楼,把残疾人技能培训事业做大做强。

  王元顺的两个儿子在他的精神激励下不断成长进步,也让他引以为荣。大儿子王者风在部队成为优秀士兵,并荣立三等功,还是全军国防科技声像奖获得者。二儿子王者雨子承父业,报考服装专业,读了硕士研究生,如今在浙江某品牌服装公司任骨干设计师。

  “我只不过是在父母家庭的影响下,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怀照顾下,实现了一个残疾人曾经的梦而已,真的没有啥。”面对这样的成就,王元顺如此谦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