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本期“首阅读”栏目也关注到“地域”与作家的关系,特编发张佃永和李沐心两位张家口作家的散文新作。他们都不算年轻,但创作起步时间不长,属于文学新人。两位作家的共同点是,文字质地纯净,真诚,无匠气,无野心。尤为可贵的是,生活的负累,像磨刀石,在他们的内心磨出了面向大地、面向故乡的敏锐和激情,让他们以中年的执着跻身张家口文学的创作大军。
地域性对作家的影响,在文学研究中长盛不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胡学文的宋庄,付秀莹的芳村,作为成功案例在研究文本中高频出场。在散文创作方面,对抗同质化顽疾,地域性的异质化表达亦是专家开出的药方之一。地域性,也是划分文学流派的标识。比如,河北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山西的“山药蛋派”。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下地域文学板块的崛起。比如,张家口、承德,更小的地理区域,像无极作家群体、阜平作家群体等。
而大数据、信息化,也让我们必须直面另外一个问题:“地球村”的同质生活经验,正在抹平、淹没地域性的“异质”。如何在地域性和世界性之间,把握住屬于自己的地盘,彰显作家独立的艺术品格,写出新的审美意趣,是一个需要正面的课题,也是一个新的期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