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人 热度: 11627
薛梅

  随着《最美的乡村》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取材于以承德为代表的河北省脱贫攻坚战线上党员干部的先进事例,由郭靖宇、杨勇艺术加工、编剧制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好评不断,高居收视率榜首,其主题歌《最美的乡村最美的你》也火遍了大街小巷。

  在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收官之年,《最美的乡村》围绕着紫塞市的扶贫工作,将乡镇干部唐天石、包村第一书记辛兰和返乡创业青年石全有作为三个相对独立又联结的单元剧情主人公,用“爱脚下这片土地”的初心意识、“坚定前行的足迹”的使命情怀,以及“把希望留给大地”的理想情操,生动地演绎了北方大地农村扶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

  纵观该剧成功的原因——道路自信,正是它超越诸多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剧,能够站位高远的发力所在。

  初心:坚定道路自信的牢固基石

  《最美的乡村》吸收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技巧,以其个性鲜明的叙事策略引人入胜,剧情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单元完成,三位主人公在各自的乡镇扶贫工作中有各自不同的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在不断打开的叙事场景和人群增量中,三个人最终都融入到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集体大和声里;“最美的乡村最美的你”!三个故事,聚焦三个关键词:初心,使命,理想。其中所呈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青山镇,一个三道河子村,一个古川村,这是中国整个乡村的缩影,是扶贫攻坚故事的中国叙事。

  第一单元故事的灵魂,即是以唐天石为代表的乡镇干部和退伍军人所坚守的初心意识。

  首先,是浓浓乡情擦亮初心底色。主人公唐天石,是一位退伍转业干部,他是在市扶贫办经过三年工作锻炼,被调到紫塞市宽河县青山镇做党委副书记,真正来到了扶贫第一线,主抓扶贫脱贫工作。他不仅熟知扶贫政策,也对这方土地上的群众饱含深情,因为他深知,解决“三农”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干部在核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实施扶贫脱贫的精准施策上,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电视剧一开篇,即以精准识别贫困户为工作轴心,一方面在细致排查走访中,大胆揭露和处理那家沟村委书记那文斌营私舞弊、让自己的老丈人享受贫困低保待遇的恶劣行为,一方面对不愿意占国家扶贫政策的便宜,不愿意给国家增加负担的善意隐瞒自身贫困的上河峪村老支书邢铁山,采取政策解读、心理辅导、循循关爱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工作方法,让老支书心服口服,坚定“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唐天石和老支书的身上,都流露着浓浓的乡情,“爱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挚情感。他们对紫塞大地真挚美好的情感,用心连心打造初心的底色,诚如上河峪村那些古朴而富有魅力的石头房子,那向高处仰望的巍峨的万里长城,充满力量,富有温度。

  其次,是家国情怀诠释初心本色。最为可贵的是,在共产党员的干部形象中,又熔铸了真切的军人情怀。唐天石、卢振兴、邢铁山还有老摄影家李思典等,都是因退伍军人的特殊身份而很快从陌生通達心灵,彼此信任,彼此支撑。退伍以后,尽管他们回归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在上河峪村扶贫攻坚的战场上,依然发挥着较强的战斗力和感召力,帮助上河峪村村民聚民心,集民力,办实事,走正路,更加凸显了党和国家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与信心。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两个事件,一个是“烤全羊”,在为烤全羊命名的精彩情节中,从“上河峪烤羊”“老支书烤羊”“水库烤羊”到“老兵烤羊”,每一个名字中都蕴藉着家国深情,特别是张雅雯通过命名解读所呈现出的对党的庄严与神圣情感,对子弟兵的热爱与敬慕,实在令人动容:“我觉得啊,‘老支书烤羊听起来确实响亮,但村支书是党委任命的,职责神圣,拿老支书三个字当一道菜的名字,还是显得有点不严肃。要我说,叫‘老兵烤羊,你们觉得怎么样?铁山叔1968年入伍,是当之无愧的老兵,到今天没等着国家养老,靠这烤羊的好手艺支持扶贫工作,是最合格的老兵,最让人尊敬的老兵,也是最值得我们为他宣传的老兵。‘老兵烤羊的名字配得上这道菜,也配得上铁山叔。”显然,“老兵”不仅仅是铁山叔一个人,它更是一个战斗的群体,是他们用共产党员和战士的忠诚,坚守保家卫国的初心,勇挑建设家园的重担,完成党赋予的“为人民谋幸福”的神圣职责,圆了一方热土的小康梦。另一个令人难忘的事件是唱军歌,当卢振兴、老支书、唐天石三人以军姿站立村支部门前石台上,昂首而立,当摄影家们和他们一起敬起军礼,齐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越来越高亢的歌声飘扬在小小的山村,飘扬在紫塞大地,飘扬在每一个人更加广阔的心胸。这就是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一种身份,却与地位无关,他们是一个烙印,只与誓言相携,他们是一种责任,那就是意志弥坚,大爱无边。

  第一单元故事,接地气,有回味,以初心为基,以初心立魂,让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贴上去是一块故乡热土,站起来是一份民族情感;开垦的是一方美丽家园,拥抱的是一份家国情怀。无疑,《最美的乡村》夯实了思想根基,凝聚了共识,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

  使命:践行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

  如果说,第一单元唐天石站在潘家口水库岸旁发出的一个共产党扶贫干部的铮铮誓言:“我,唐天石对着这万里长城,对着这潘家口水库发誓,如果我不能帮助上河峪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我绝不离开青山镇。”一如他的名字唐天石,像一块巨石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了惊天的巨响。那么,到第二单元紫塞电视台《紫塞儿女》的主持人辛兰,赴任滦水县河源乡三道河子村扶贫第一书记,她用女性的坚强力量也发出了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紫塞儿女,是我们不能遗忘,也不敢遗忘的亲人呐!所以我必须坚持到底,直到圆满地完成驻村任务,协助当地政府,带领全村脱贫,才能回来。”无疑,辛兰是千万个第一书记的缩影,一如她的名字,是在艰辛的使命履职中盛放的一株清新高洁的兰花。

  共同的使命担当,让他们或激越,或生动地走进乡村,走进人民中间,英勇肩负起共产党干部的神圣职责,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勇于汲取团结奋斗的力量,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力量,有力焕发守正创新的力量。

  首先,是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支点。作为乡镇干部代表的唐天石,放低姿态做事,与村民打成一片,不仅能与那家沟的村民赵良喝小酒、睡大炕、拉家常,还能不顾流言和误解,跑了几百里到赵凤仪的婆家拿回来婆婆签字的证明,将贫困村民的真实情况掌握清楚,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为准绳,颇具说服力和公信力。唐天石作风硬朗,干净利索,稳扎稳打,意志坚定,有男性的阳刚之美。

  相比之下,第二单元中,女性第一书记辛兰的形象则更加独特、细腻、风趣幽默,又有超强的干劲与韧性,也有着最初“一根筋”热情导致的碰壁与难堪。毋庸置疑,女性在职场中总是更多一些艰辛,从村支书的种种质疑,到工作中的种种挑战,都为辛兰的成长之路设下了重重矛盾和困境,然而她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她知行合一、形神兼备的外在知性气质和内在的学养智慧,让她自己始终清醒地站在人民中间,积极扎根村民生活,挖根源,摆问题,对症状,下猛药,不仅成功改變了因懒致贫的“宝男”于洪洋,重拾了生活的热情,还办好群众最关注的事,为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新商机,为广大村民开设专业技术辅导夜校,“志智双扶”,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扶贫对象,她向三道河子817户、3200多人交出了满意的“民生考卷”。

  其次,是源于党的领导的使命优势。青山镇的脱贫减困,三道河子村的致富发展,都是在共产党员干部带动和感召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唐天石在针对上河峪和那家沟两个落后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发动上河峪村村民搞农家特色游、手工满绣,对那家沟村发动养蜂产业,辛兰帮三道河子村解决自来水入户的难题、购买马与扶贫鸡、开发山泉水、请高级教师支教、录制《紫塞儿女》解决蘑菇销路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人情低保户”的过程中,不惧怕任何“威胁”,更是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这一系列的扶贫措施,既展现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让“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政策真正落地,同时也赋予了绿色生态发展和人文建设的重要内涵。诚如剧中老村委会院中的清晨,被晨光初染的“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标语,将使命之光,信念之光,理想之光,挥洒在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地之上。

  第二单元中,辛兰“坚定前行的足迹”,她将扶贫第一书记的使命情怀浓缩到一句口头禅中:“这是原则。”在这原则的光照下,有两个人物格外丰满。一个就是辛兰与其从“对抗”到“团结”的村支书关文龙。这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心直口快、工作能力强,但屡次被误解,他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的优缺点都很鲜明,一方面,他盲目顺从官腔十足的副县长兼扶贫主任孔权,与他一起将低保当人情送,另一方面,他欣赏辛兰的求真意志和踏实作风,也在矛盾冲突中愈见明晰和清醒自身,最终与辛兰解除误会,二人带领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扶贫攻坚工作奉献智慧和力量。另一个人物是周万鹏,一位兢兢业业、精心实验、严谨治学、科技扶贫的大学教授,他同“人民楷模”李保国教授一样,“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他与农民心手相牵,血脉相通,他为了挽救小马生命,倒地不起,为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教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的人,他倒下了,却影响了无数的人站起来。

  由此可见,道路自信中有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最美的乡村》成功践行了这一神圣的使命。

  理想:增强道路自信的内涵支撑

  《最美的乡村》,何为美?何为最美?美包罗万象,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如果说,《最美的乡村》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全力投身到脱贫攻坚的硬仗中来的一幅徐徐打开的生动图卷,那么,它的最美之处一定在于她所展示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方案。

  第三单元故事,是在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以石全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在好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投入返乡创业的大潮,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作为全剧的第三位主人公,石全有代言了乡村振兴中所有的青春力量,他们以理想做支撑,毅然放弃在外地发达城市创业积累的资本和条件,积极返乡加入农村脱贫攻坚主战场:“我要回来当这个村主任,我就是想把毕生的事业跟咱们村联系在一起。”

  首先,是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如果说,这是一首关于理想的诗歌,那么,返乡创业的石全有,则是飞扬在理想之中的诗意的人生。然而理想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回乡竞选潮水县金山岭镇古川村村主任的石全有,满怀激情,想要改变贫困山村的落后面貌,却处处遇到不理解、不支持的打击,尽管失望,但并不绝望,尽管沮丧,但并不气馁,因为他深信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他向他的高中语文老师胡向明保证,他是想趁着国家推行好的扶贫政策之机,帮助家乡脱贫致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同时自己也可以大展宏图。

  石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来自于一次次无坚不摧的毅然奋起。一方面,是面对已经赢在起跑线上的冀瑞丰的种种误会,他能够理性处理,并以为村民谋幸福的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和解合作,化敌为友。他以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服务意识,赢得了村民和冀瑞丰的由衷支持和拥护,顺利当选了村主任,并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另一方面,是石全有与初恋女友肖依依跌宕起伏的感情线,破镜重圆的大结局,正将理想之花绽放在古川村的春天。

  其次,是在守正创新中迸发青春活力。石全有的理想信念,还体现在他的锐意进取和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中。他智慧,敏锐,仁厚,勇毅,既有招贤纳士之胸怀,又有统筹规划之能力,他善于在日常中发现不凡,也善于在矛盾中寻找钥匙,特别是当他看到奶奶做出来的大锅菜,顿生灵感。于是,“体验式农庄”的创意油然而生。可以说,正是“体验式农庄”盘活了一个古川村,第三单元整体围绕“体验式农庄”展开,在铺排和渲染中,将各具特色、各持技能的民间人物集中在场域之内,既烘托出鲜活的青春色彩,又凸显了汇聚脱贫攻坚的合力。诚如网红“肖哥”和四个女孩阳光般相对的微笑与手心相叠的温度:“努力!”“奋斗!”

  第三单元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体验式农庄”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满绣、剪纸、漏粉、打铁和八大碗,既符合紫塞大地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扩大了扶贫产业项目,再巧妙融合进地域风景风情,金山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兴隆山风景区,在小山村里做出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令人耳目一新,颇具进取气象。

  总之,《最美的乡村》所书写的乡村扶贫干部引领群众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无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剧书写史上,《最美的乡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薛梅,河北承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承德诗歌简论》《与面具共舞——中国网络诗歌现场研究》。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文学评论奖、《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承德市文艺繁荣奖、承德市文艺精品创作奖。)

  编辑:安春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