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流着的当然是水。悠长的北港河牵着一个个村庄的湿润之气,从北边一路流过来,然后一分为三穿过桥洞,与浩大的南湖汇合。这一汇,便有了旺盛的湿漉,桥也成了湖与河的连接点。三月桃花汛,一夜之间,湖水往上涨,推着一条河倒流,茫茫一片白。蓝色的天底下,水鸟在河面上引路,用它的叫声诱惑着一根根竹篙儿以及一只只木船儿。竹篙在人的手里慢慢地探,船受了水的指引一步步靠近岸,咚,触着了。跳过去,把舵绳往柳树下一系,折回来,依次将舱里的鱼儿、谷米、糍粑、茶叶、红茴什么的搬上岸,接着码上一架架鸡公车,绑紧,扎牢。而后,吸口气,麻绳一挽,腰一挺,大喊一声:开路!朝着岳州的市面行进。于是,古老的石拱桥上响起唧咯唧咯的土车声,仿佛牵动着一个个日子。
谁也没在意一座桥所隐含的意义。然而,这长着三只眼的石拱桥往水上一架,四乡八邻的山货便沿着桥面流向城市,城里的盐巴、烟叶、包点、布匹等也顺着一座桥走到乡下。听老辈人说,起先有吴三桂的战马在桥上激起一缕缕灰尘,从这里直奔岳州城的金鹗山,还建起了炮台,然后是康熙的铁甲和旌旗把桥下的水一次次照亮。后来,又有薛岳将军的大军从桥上通过,去新墙河抵御日寇入侵,接着是日本兵举着寒光闪烁的刺刀汹涌而来,把一串串狞笑撒在桥上,而后落到水里,满世界流淌。車声、人声、马蹄声、子弹的呼啸声以及风霜雨雪、阳光月光的落地声,在此交集、叠加与沉积,构成了一座桥的全部音响。看来,声音是有颜色和重量的。
桥建于什么年月?我脑子里一片模糊,后来百度了“岳州三眼桥”这个词条,才明白这桥又叫万年桥,始建于宋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是座极有历史承载的古桥。更有我娘家家谱上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载,吾族十四世方钝公,履朝户部尚书职,心念家山,拨资重修三眼石桥,历数载,成,皆麻石垒成,上忝石狮、兽各一双,巍然古朴,东西向,乡民莫不称颂。公殁,葬右侧之螺蛳山……”透过这些文字,不难看出,一座桥穿越了无数苍茫岁月,它的建毁兴衰,与小老百姓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据说有一年,嘉靖皇帝在江南微服私访,一定要到陪同而来的方尚书的家乡看看,为啥养出了这样的人才?方钝的家乡在哪里?其实就是岳阳县杨林乡沙壁方家塅,也是我的出生地。它样子很普通,山啦水啦房子啦田地啦并无特色,经不起看。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当年我的祖先双手一拱说,皇上您最好还是别去,路太远了,爬死人。嘉靖有点不高兴,问为何?他说:“昆山罗坳转三弯,弯弯拐拐通九天。野鸡岭,豺狗坡,喊娘岭上望栗山……”这么一说,还真把皇帝吓着了。不过,倒也知道他的家乡山高路远,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不多久,逢家乡水患,他向皇上说,不得了,不得了,家乡发了水灾,大水把老早的桥冲垮了,这边的过不去,那边的过不来,咋办?请皇上帮我拿个主意。于是,就有了方尚书苦修三眼桥的由来。
款子有了,但不多。显然,他不是奉旨修桥,而是自讨苦吃,还得请公休假加快速度,否则,拖久了要受同僚的白眼。资金短缺咋办?只好把自己的俸禄全搭上,还借了一些。想象得到,那时的场景真有点热烈:河两岸晃动着的都是人影,一个黑点挨着另一个黑点,一个赤膊接着一个赤膊。当当作响的摇打声,哐当哐当的钢凿凿石声,吭唷吭唷抬着石头的走动声,还有一滴滴汗水在脊背上的流动声,融成一曲劳作的旋律。天空、湖水、阳光、北风,成了挥动手臂的底色,河水、汗水与石头的味道相互融合,然后水汽一样渗入石头,渗入一个个日子。听我爷爷说,先祖方钝先生为节约开支,每天啃着一块块苦荞粑填饱肚子,活生生的把两片嘴皮子吃起了一层白墁。那种勇气,那种把牙齿一咬啥也不管了的坚执,我连想一下也不敢。荞同麦,本是北方的植物,移到南方出现了变异,个子矮小了许多,颗粒也稀疏一些。尤其苦荞压根上不得席面,只有饥荒年代才稍稍引人注目。倒是开出的花,白白的,细细密密的,一朵一朵在风中晃动,很好看。而把结出的种子晒干磨细,在铁锅里煎成粑子,哪怕闻一下,也苦气逼人,更别说咬一口了。有时,我觉得我的先祖就像一个苦心志的强者,在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古桥的重修没有任何宣传造势,连一个刻着的文字也难找到,但它穿起了600多年的时空,一直横跨在时间之上,完好如初,恍若隐藏着不可知的力量。有时我又想,古人的智慧还真不能小觑,比如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跨越了1300多年,仍在洨河上屹立着,更有2000多年前李冰设计的都江堰,即便7.8级的汶川大地震也对它毫发无损,你敢说不是罕见的奇迹?
此刻,站在积满岁月风尘的石桥上,我看见了南湖的波光,岸边的柳色,飞来飞去的水鸟,呈现出一种春天的气象。还有零星的荞花开着,风一吹,散发出的苦涩气味,老远都能闻到。而透过柳叶的缝隙能看见先祖的坟茔,他的墓地躺在河边的螺蛳山上。这山左看右看,真像一颗螺蛳。说是山,其实是个小岛,谈不上半点气派。他的坟茔恰好朝着三眼桥,这个安排,像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沟通,让人不禁猜想是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与守候。据说先祖命里缺水,不知是不是真的?他的坟茔很简陋,连先前砌下最基本的石兽、石狮、石槽、石条也被后人撬掉了,或抛进水里,或抬去做了屋基。也许这一切,他看得一清二楚,却了然无声,好像与他无关。
早春的湖边有些冷,极少有人走动,那条从公路到墓地之间的路,被长出的绿草覆盖,显得有些寂寞。或许,寂寞是一种美,一般人无法享受,与荞花散发出的味道不相上下。那一刹,我疑心水边的墓地不止是一个物象,更像另一种形式的家谱。走近它,我得严肃些。
(方欣来,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见于各类报刊,著有散文集《夏花微微开》,诗集《时光微澜》。)
编辑:刘亚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