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初,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影像志》摄制组走进了内丘,我斗胆将“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镇——黄岔村”作了推介。不想,人家果然去了。听说央视来了,黄岔人赶紧把他们的杠箱抬了出来。天下着小雨,但并没有影响到黄岔人抬杠箱的热情。他们在雨中舞着,镜头在伞下闪烁,我分明看到了黄巾军下山的气势、太平道教隆重祭祀的场景。我知道这是一种乡愁,需要永远留住,不自觉地把照相机从拍摄搬到了录像挡位。
黄岔抬杠箱是我偶然发现的一项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然与汉末张角创建太平道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2016年的清明节过后,内丘县獐獏(么)乡党委书记戎文革相邀,要我把黄岔村的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一下,说是要申报什么“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镇”。之前,我曾去过两次,觉得它确实是个深藏不露的小山庄,早已心存向往。3月9日,一大早驱车前往。在村支部书记刘志国带领下,攀上了黄岔村南的凌霄山(又名灵霄山、中岩山、敦与山)老神顶,见识了雄伟山寨和万米寨墙,拜谒了太平道教至尊老神(传为张角)。在村口老神庙前,村民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他们村的故事,讲述着与张角的历史渊源。为了证明给我看,他们从家里抬出一个黑不溜秋的陈年老箱子,说这就是杠箱,专门抬给老神看的。我一看到这样的老物件,便着迷了。原来这就是杠箱啊!我了解县志上的记载,说过去,在与黄岔一山之隔的扁鹊庙会上,经常有抬杠箱表演,今已失传。我还曾在网络上见到过“抬黄杠”,说是因中岩山张角起义而兴起。没想到,在黄岔村看到了这么一件不知道传承了几百年的老杠箱,不做个深入探究,岂能甘心。
他们说,抬杠箱是古村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得缘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的太平道祭祀仪式,经过不断发展传承而形成。汉末,巨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聚义四方英雄豪杰,举黄巾起义大旗,安营扎寨于中岩山,山后筑造万米寨墙,形成黄巾军大本营中央寨。黄岔作为从山后进入中央寨唯一的狭长沟谷地带,关卡要塞,军事地位尤为重要。抬杠箱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抬杠箱是效仿黄巾起义举行庆典、祭祀等仪式而传承下来的,主要是为了祈福和敬神。柜箱代表着满仓粮食,满桌牲醴。它长三尺三寸,宽二尺一寸,高二尺三寸,四面分格彩绘,粘贴彩色纸花。两端固定两个“U”形铁环,加上一个竖铁条。铁环由弹力绳吊起,柜箱上下起伏时,铁环会击打铁条,啪啪作响。杠箱四角各有一柱,上面插上彩旗。柱与柱的横梁上挂满铜铃,再用黄绸扎裹系上松枝。中间糊上一个大大的红柿子,周围用黄绸分别包上栗子、枣、花生和谷、麦、豆等五谷杂粮,相当于供品,意在敬神。寓意事事(柿柿)如意,五谷丰收、岁岁平安。整个柜箱扎装的鲜艳夺目,华丽无比。
抬杠箱表演形式多样,动作夸张、舞步优美。表演时,要把一根一丈多长的柳木杠子和箱子用彩绳捆扎结实,由两名彪形大汉抬起,两边锣鼓敲打,抬杠人脚踩锣鼓节拍舞动。首先要到山神庙、老神庙前表演,意为向神敬献供品,然后沿街行走,到了开阔的场地上再进行各色花样表演。柳木杠上下颤动,彩旗飘舞,铜铃叮当,铁环啪啪,加之简单而又舒展豪放的动作,非常引人入胜。两人抬杠表演时,还要扮出各种动作来逗乐观众,有时演唱一些秧歌小调,不停地耍着抬扛箱的各种技巧。抬扛箱的步伐有大步行、小步串,前进步、后退步、秧歌步等。每种步伐都表现着一个内涵用意。大步行表示行进的难度,前进后退步显示上坡或道路的难行,小步串是体现下坡和道路易行。抬法有面对面,背靠背,有左肩跃右肩,右肩跳左肩等。抬杆的变位,两手不护,是利用抬杆的上下颤动之时间差来换位。这种表演既有舞蹈的性质,也具有杂技的特色。音乐伴奏主要以锣鼓、唢呐为主。充分体现人们在喜庆日子的欢乐情绪,是太平道教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
我发现,抬杠箱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却一直传承不断。他们主要是把杠箱作为人与神(张角)交流的一种载体,借助逢年过节,和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月十五的凌霄山传统庙会,以及神头村的扁鹊庙会,进行表演和交流。黄岔作为太平道的传承地,抬杠箱的发源地,对研究太平道教原始古朴的祭祀仪式,以及研究当地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价值。抬杠箱的队伍又叫“杠箱会”,会首叫做“大头”,平时,杠箱一般由“大头”来保管。
抬杠箱只不过是黄岔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我看来,杠箱中装载的绝不仅仅是敬祀神灵的粮食和牲醴,而是黄岔满满的历史文化。除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还有璀璨的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黄岔村最早建立了交通总站,主要连接太行一分区和冀南二分区之间的情报、信件传递,抗日急需物资、报纸文件运送,和护送抗日干部等。尤其是来回护送的八路军很多主要首长,多借宿于黄岔交通总站。期间,仅黄岔村的交通员就有十几个。而且还出现了像张荣妮(又名张不荣)那样的优秀女交通员。张荣妮腿脚利索,一夜能走百多里,人称“飞毛腿”。由于工作需要,上级希望张荣妮与内丘城南河村的郭永善结成假夫妻以作掩护。她毫不犹豫,没有仪式,没有嫁妆,背上20个烧饼来到河村郭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两年多的时间里,由她护送的八路军干部达一百多人,传递情报、信件、物资不计其数,从未发生过事故。因为黄岔的特殊军事位置,八路军冀西游击队总队长杨秀峰,以及内丘县独立团、独立营、保家民团经常驻守在黄岔村。抗日队伍由此出山打击日寇,日寇却不敢进来“扫荡”。抗日队伍每遇取得胜利,黄岔村的民兵和群众就会抬起杠箱来欢庆。据说,为了庆祝抗战胜利,黄岔村不论男女老少齐上阵,两个杠箱在中间舞动,六十多個跑竹马的在周围环绕,那阵仗曾轰动了全县。当时,他们是将八路军当成了心中的“神”,用抬杠箱来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黄岔文化之美是博大的,抬杠箱算是个文眼。
编辑:安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