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蕉下三老”子冈牌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人 热度: 9832
张辰保

  

  对于玉器的收藏,情怀一直未变。虽说无从前那么狂热,但只要遇到老的,古的,便宜的,我便会淘些盘玩盘玩。有些老玉,虽说玉质差一些,但那皮壳,那包浆,还有那雕工,是新玉永远达不到的境地。

  还有,就是那老玉里的经典故事,那老玉里的人文情怀,我最钟爱。大凡老玉,多有瑕疵。西汉戴圣在《礼记·聘义》中言:“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丙申年四月初的一天,我淘得一块玉牌,就是这样的。那晚,我隔着玻璃橱柜看它,

  “瑜”光闪现,上手一瞧,有很大的“瑕疵”。

  玉牌人物图案的正面底中,有一条土沁很深的“裂”,且斜裂到边沿的四分之一处。这条带沁的缝裂,还翻墙到有文字的背面后,从边向中伸出了一条细线。就着手机的电筒光照了一下,玉牌玉质也不是太好,有“筋”有“絮”。

  “十玉九裂”是正常的。还有,这裂中土沁是黑沁,我故意对店主说,就“品相”差了。我把它杀到了比现时雕工还要低的低价。因是常客熟人,可能是店主“扫货”时搭配来的,估计不亏。我得手。

  这块玉牌应是和田“山流水”青白玉料。玉牌长5.9厘米,宽4.4厘米,厚0.6厘米,重46克。玉料虽称不上上等,但温润细腻,雕工精湛。两面用的是剔地浅浮雕技法,经过岁月的磨砺,线条更加圆润,特别是正面那人物,衣着和表情细节,有些很难辨清了。但那反面的行草流畅,磨损小,清清楚楚。

  正面人物是什么故事呢?这正是我想解读的。

  一棵大芭蕉,从大湖石中挺立生出,舒展的大叶浓荫下,有三人或倚或坐。首先让我想到的,这可能是“芭蕉仕女”图。用放大镜细观看,三人均胡须翘然可见,头顶都结有小小的豆状发髻,此乃明代读书人或官家贵族通用的标志性冠制。明代文化风气好,这些贤人雅士能聚在一起,相信一定少不了诗词曲赋和琴棋书画吧。那我只有从图中再找佐证物了。

  蕉树下左上一人,面左,可能位尊些。由于玉面的磨损,身下貌似出怀的琴头,也可能是要出手提笔落墨,动作不甚明了。右边一人,向左者倾身状,不知是铺纸,还是拱手作揖。有没有台案或香炉,也看不清。左下一人,端坐一侧,手捧不知何物,似杯似钵似捧物。但从他的落座,能明显感觉到,不是蒲团就是莲花座。估计,跟佛有关。右上角,一只蝴蝶在天空翻飞着,一搏云天,轻松自在。右下角,一只葫芦,翻倒在地上,估计此间有人好酒,这是道家常用之物。一副闲情逸志的情态。细节难以确定,估计同“道释儒”三老能沾上边的。因为在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以儒家学者为中心,能在此玉牌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看那“三老”,发式和衣着,基本是一样的。不像我们现在所见,“三教”衣饰风格,各有特点。我也不敢妄言是“三教图”了。

  那暂且只能叫“蕉下三老”图好了。

  再看那背面,是三行很流畅的行草,仔细辨认,原来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第一二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不知是把哪位大师的手迹雕刻上去的。字体雄放野逸,如龙游蛇奔。那点画线条,盘旋进跳,穿插避让,结体雄奇跌宕,大小仰伏。这注重节奏的连绵气势,是明代草书的明显特征。再看落款,我一凉,是“子冈”。原来,子冈的玉上书法,是这么的漂亮呀!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子冈牌”吗?

  子冈牌是明清两代流行的一种坠饰,牌顶上有孔可以穿带。子冈是晚明“名闻朝野”的琢玉工艺家,他以精湛的浮雕技艺创立了“两面雕”白玉牌,堪称“玉雕一绝”和“吴中绝技”。子冈牌形若方形或长方形,宽厚敦实,犹如牌子,故简称为“子冈牌”。牌子多作剔地阳纹,以浅浮雕形式,将书法和绘画艺术融入到玉雕工艺中,把古玉雕工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子冈牌款式的基本形制,是由正面的图画和背面的书法两部分组成。正反两面,都有额头和额框,图案雷同。我这块玉牌,额头和额框,是传统的中国吉祥图案,用规整对称的云头纹刻饰其中,比象鼻纹多了份飘逸。

  说起象鼻纹,还有一段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老徽州的汪师傅,曾建议把景区一座水泥六角亭改成仿木结构的。在他那儿,我学到许多古建筑文化。他让弄些山里的老干“旮木机”树,也就是野合欢树。他利用晚上空闲时间,一边跟我聊天,一边帮我打制了一张徽州八仙桌,那桌中四面牙板上,共有24个象鼻。他说在老徽州,是最高档的。这块玉牌的额头纹饰,比那八仙桌牙板要复杂一些,上下左右,内角框心,都有如勾如云的象鼻卷纹。以顶部孔两边对称,共有16个象鼻纹。那额框是阳框,有三道线。中间一条磨损严重,若隐若现,框底正中有一个完整双勾云纹,是两个象鼻纹,与额头框下唯一一个完整的双勾云纹上下对称。额头额框图案连成一体,让玉牌正反两面的图画和书法锦上添花。

  子冈牌创立于文人文化思潮笼罩的明朝,在工艺上汲取了汉代以来的玉雕精髓而又有所创新,借鉴辽宋“春水玉”和“秋山玉”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把宋代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和民间吉祥寓意與精湛的治玉技能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在明代,上等的玉料相对较少。这是由于明朝未能控制西域引起,史载此时“玉不堪用”。这点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玉器可以得到证实。明代的玉雕,坊间称为“粗大明”。而子冈牌是产生于明晚期的民间琢玉工艺,选用青白玉料居多。物以稀为贵,这在当时,算得上好玉料了。

  我所得这块“子冈”玉牌虽有瑕疵,那玉牌土沁也可能是在几百年地下侵蚀才逐渐显现出来的。因为它是块难得的“子冈牌”,是块“瑜”,那天生加后生的“瑕”,自然也不会去在意了。我所在意的,是它方寸之间,寄托了君子的情怀,拥有了诗文的意趣和书画的高雅,早已从“瑜瑕”之中“脱胎换骨”了。

  编辑:刘亚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