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掬起那片绿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人 热度: 9974
郭晓霞

  初夏五月,阳光恣肆,在浓稠的绿意里穿行,我们心之所往的,是河北省正定县城正北约30里处的西慈亭。

  “文字常常比写作者这个人,走得更远,活得更长久。”正定县西慈亭村,这个幻化为“梦庄”,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名字,正是河北省著名作家贾大山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的地方。今天,他的名字,依然被千百万的读者呼唤着。

  “贾大山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习近平在《忆大山》中这样写道。

  这就是贾大山的精神。所以“学大山、写人民、出精品”网络青年作家采风活动在初夏五月,相约“梦庄”。

  美好的风景需要细细品味,需要用感官和身心共同去体会。领略西慈亭,感受贾大山精神,需要细心地观察,多角度地欣赏,在“梦庄”的多重魅力中赴一场心灵际会。

  历史赋予西慈亭沧桑巨变,古老岁月的光影在风中跃动。西慈亭,位于正定县城北部,东边是东慈亭村。相传,唐初,人们曾在磁河一带进行屯田,建有瞭望亭一座,故名磁亭,后人们感觉“磁”字比较生硬,所以改为了“慈”字,本村届西,故名西慈亭。初夏的西慈亭,千野明媚,百里浓绿。孕育着美好希望的五月阳光,带着催生万物的热度倾泻大地。村口,一位任姓大姐,曾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受到贾大山先生的教诲,如今她专心致志地侍弄着她的花生地,极像一位母亲照顾她的孩儿,很细心、很热爱、很朴素、很执着,仿佛生怕哪一个细节太过生硬便会碰痛花生一样。她认真地拨弄着日子的串珠,踏实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收获的来临。

  “地不能闲着不是?在树下种点花生,贴补点家用。”

  “还种别的吗?”

  “不让种高庄稼,怕影响树生长。我们也想树长高点儿,绿化环境,空气好啊!”

  老磁河河滩,是贾大山小说《取经》《沙地》的创作取材地。曾经,河滩上的沙荒地不但没有经济产出,逢大风季节还会扬起沙尘暴,沿河村庄的人民苦不堪言。如今河滩已改造成农田,静默、平滑、碧绿的麦浪,风正打着摆儿,麦子正汩汩地淌流着灌浆时的滋润。

  “贾大山先生当年就提出了治理沙荒地的想法,后来,我们就是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西慈亭村党支部书记任文来告诉大家,经过长达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村里的河滩地已经全部变为良田,花生、土豆、红薯和麻山药在这里长势良好,年年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大山先生的梦想实现了。从去年开始我们还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大变样……他若地下有知,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任书记说着望向远方。此时,雀儿恰好飞身掠过,麦浪被它飞翔的痕迹从中切了开来,转瞬又合拢成一片绿。

  如果说,贾大山提出治理沙荒地的想法,是为了改变生存环境,为了祈求满目养眼的绿,那么,他的教书育人、他的文学作品,则是另一份养心养神的绿——在老百姓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营造一片有希望、有梦想、有追求的生机勃勃的绿。

  铁凝曾回忆说,1964年贾大山响应号召作为知青去农村。也许他是打算终生做一名地道的农民的,但农民却很快发现了他有配合各种运动的“歪才”,于是贾大山在顶着太阳下地的业余时间里演起了“乐观的悲剧”。在大队俱乐部里他的快板能出口成章:“南风吹,麦子黄,贫下中农收割忙……”

  老百姓回忆道,“过年得给老百姓来个乐头儿”,这成了大山的责任。寒夜沉沉,大山在专心地写剧本、编小戏,困得打盹儿,发现被子滚到煤火上烧着了……急忙救火,之后,依然“风雷疾,路茫茫,心潮激荡”,在屋里一遍遍走着台步,把步子、唱腔精确到不能再精确……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陆秀霞大姐依然清晰地记着当年的邻居贾大山,记着他声情并茂地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西游记》……

  贾大山用他的才华编写着那个时代。《梦庄记事》里:村里公众对俊姑娘玲玲的先贬责后褒扬,透出来人们对美的爱恨交加、妒忌与羡慕;梦想演“铁梅”的梁小青,最后融入了梦庄的本土文化“跳大神”;左眼有个“萝卜花”的丑大嫂,在朴素的表象下有着一颗追求美的心……这是贾大山用小说造就的世界。随便翻一页,你的头脑就不会在空中飘浮,因为这部作品最泥土、最朴素、最结实,也最让人长见识,犹如一股股清澈的溪流,营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文学园地。

  “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这是贾大山一生的渴望。甚至于在他生病期间,几个陌生的中学生在病房门口探望他。他无比欣慰并在意地说:“几个陌生的中学生能想到来看看我,这说明我的作品对人们还是有意义的。”

  是的,他的为人做事、创作态度和精神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学大山、写人民、出精品”。我在认真地思考,于我,作为文艺期刊的一名编辑,我的初心是什么?在挖掘、整理、传播燕赵文化,讲述河北故事、传递河北声音这条路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无数次采访,我发现,其实在河北,像赵县北正村,76岁的赵二英自费创办了全县首家“草根图书馆”;耿村,能讲二百六十多个故事的孙胜台婆婆吸引了美国朋友组团前来;邱县,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青蛙漫画博物馆;蔚县,剪纸艺术大师周淑英悉心教残障儿童学习剪纸;邢台南和县郝桥乡,农妇白茹云诗情才意地写下《一封写给女儿未来拆启的信》;保定,王星焱发起了儿童公益活动……我们每用感官和心灵触摸一次,就会被感染一次、震撼一次,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些故事,或许永远不能用几段文字来描绘我的感动。但是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记录、颂扬、传承,把當代人最真实的状态、最真切的需要传播出去,把河北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传承下去,为后人对既往家园的精神寻根保存一块归栖之地。

  初夏的五月,在西慈亭倾听时光走过的声音,绿意正浓,身心尽染。

  编辑.安春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