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但午间还是一样闷热。在家待久了,总有身在樊笼的感觉,爱人看着我在屋里走来走去,晃动不停,忍不住说:看把你憋的,出外走走吧。
想起入伏第一天,好友陈友仁曾邀请去他扶贫点,可惜那时天气太热,没有成行。天气正好,不冷不热,何不借机到乡村去转转?一来看看农村变化,二来赏景散心。于是就给陈友仁拔通电话。老陈帮扶的村子在山西省武乡县洪水镇,走322省道九十多华里就可抵达,可省道改建,只好绕道榆社多跑了三十华里才到达上广志村。从八点半出发,整整驱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
车停在村委院内,有人说,老陈正在水沿沟“水站”看水位情况,离村委也就一千五百多米的样子,很好找。
出村委大门,沿街向北行三百米,走一个向东的下坡小道,过一条宽四米多的小河,爬坡六百米就到了水沿沟“水站”。老陈看见了,与一位自称老冯的大爷一起迎过来,一边寒暄一边介绍着“水站”的事。“水站”在哪呢?只见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三面环山,绿草茵茵,何来水站?这时,老冯大爷指着一块地面上冒出的“井盖”,轻言轻语的说道,这就是“水站”。看着我不相信的样子,连忙拿出钥匙,打开井盖上的锁,轻启“井盖”,下面“水瓮”一样的清水呈现眼底,这就是“水站”啊?看我一脸迷茫的样子,老冯打开话匣子,才一五一十地道出了“水站”的故事。
上广志村地处洪水镇西部山区四公里处,属丘林山地,以种植业为主,因十年九旱,村民吃水困难,以前多以深水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可多年采用了多种办法都未能彻底解决这件系在百姓心头的大事。直到2018年县财政局老陈一行来到我村开展帮扶工作,才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心事。
我瞥了一眼老陈,他微微笑着,补充了几点“水站”建设的过程和现在运行情况。水沿沟“水站”距村一千五百多米,落差二十多米,蓄水量八十立方米。2019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没有出现断蓄断流现象,水质很好,入口甘甜,没有专门的提水设施,不用电,自然流到村民家中的自来水管道。
看着这个不是“水站”的地下蓄水池,我不由得内心叹服。冯大爷说:这都是老陈的功劳!
老陈说,初到上广志村,就听到村支两委和村民说到饮水问题,当时并未在意,住下来后通过走访百姓,才深切感到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必需,只有解决好饮水这件事,才能让百姓改善生活条件,致力脱贫致富。于是,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岭岭,问讯了村里好多老人,查阅了好多关于“泉源”有关资料,经过几个昼夜的思索整理才谋划出一个头绪。必须找到水源点,才能解决饮水工程问题。请水利专家,做科学认证,最终确定在水沿沟建“水站”。
“水站”建起了,村民喝上了安全达标的“自来水”,而身重一百八十斤的老陈却整整瘦了一圈,原来黧黑的脸更黑了,可他没有叫苦叫累,连续奋战在工地,干部群众怕把他累倒,劝他注意休息,可他总是说:“没事,不累”,长期劳顿把个强壮的老陈还是累倒了,在村医疗所挂了三天盐水才缓过劲来。
离开水沿沟“水站”,老陈说还得去看看柳树疙洞“水站”,路比这里稍远,坡陡,一路羊肠小道,两边都是老蒿草,他怕我累着就说:“要不你先回村委歇歇?”我能走得动,二话不说,继续跟进。
足足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到达柳树疙洞“水站”,拔开周围的杂草和小树,才看到一个高出地面五十公分的井盖,老冯拿出钥匙打开井盖,我探头朝下看去,顿时水中清晰的呈现出我的身影。老冯说这个井深三米,蓄水四十立方米。原来这里种杨树,三面环山,只有这一处平坦,常年流水不断,最大的泉眼直径五公分,其余小的泉眼也咕咕冒着清水。
从柳树疙洞“水站”向下望,可看到上广志村全景,东西长约八百米,房屋随山势而建,也有建在平地上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平地多二层小楼,山坡多平房。看完柳树疙洞“水站”,缓缓下坡回村,路经几个庙宇,有老爷奶奶庙,有三官庙,有关公庙,有裴神庙,老冯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几个庙宇年久陈旧,屋顶可望见天,砖瓦残破不全,给人以风雨沧桑之感。关公庙檐下居中挂着一幅“全县第一”的牌匾,字迹遒劲有力,小字依稀可看到“民国三十年”字样,究竟是以什么授以全县第一,很是遗憾,老冯也说不清。村里所有庙宇唯裴神庙最为完整,虽经风蚀雨淋,仍庄严肃穆。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三就是裴神爷的庙会,届时四方云集,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红火热闹,大人小孩欢声笑语,商賈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回到村委,正准备歇脚,楼上有人喊叫老陈说:“上来喝口茶,聊聊!”老陈唤我一起上楼,介绍说这是服装厂马老板,去年经他介绍,来到上广志村开办服装厂,主要生产劳保、警用服装,员工大部分是村里妇女,其中有六个员工是贫困户。老板很热情,我们边品茶边聊天,马老板夸赞老陈这人实诚,帮服装厂解决了好多问题。老陈微笑着说:“应该的,你给村民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让大家不出村,就能赚钱养家糊口,增加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不经意间已到中午十二点二十多分,这时肚子咕咕叫了起来。老板说就在我这里用餐吧,老陈说,我在村里有定点人家,这你是知道的。起身下楼向定点人家走去,这时老陈才说我在村支书家吃饭,二年多了,一直是这样按天按顿结算伙食,一个月结一次。
吃过午饭,走在院里,不时有凉风习习吹来,好不爽快,就提议老陈是不是出去走走转转,老陈欣然应允 。说还真有一个好去处,带你看看去,离这里十华里的山上有一个村叫郝家岭,我早上跑步,常去那里,登高远望,视野开阔,景致很好。
站在正午的郝家岭村最高处,向四野瞭望,顿觉天气是那么的澄蓝碧透,白云在脚下缭绕,吸口气都感觉空气都是甜的。久在“围城”,一下子就像进入了仙境,你看这大自然里,到处草肥花浓,有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姹紫嫣红,煞是好看。老陈笑着说,这是正午,早晨四五点,若是睛天,一轮红日从东山豁口处喷薄而出,那才叫一个美呢!
迷恋这高山之巅,我们欣喜于山境的空旷和田野的浓浓绿意。老陈感慨地说,二年多了,扶贫之路确实艰辛,抛妻别子,日夜奋战在上广志村,走遍了山山岭岭,踏破了近二百户人家的门槛。从村民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真是不容易呀!百姓太好了,只要你为他们真心办事,办实事,真诚交心,他们会感激你一辈子的!
山上走走转转,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午饭后登上郝家岭海拔一千八百米最高处,早上出门的烦躁不安情绪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老陈的意思是还想留我住一晚,可明天还得上班,工作不允许住下来,既如此,那就早点走,客走主人安嘛。
正要打开车门准备出发时,突然传来机器轰鸣声,声音不是太大,但也不小,仿佛小时候在村里听到机器碾谷子的声音。咦,该不会真是机器碾谷子吧?老陈看我欲走不走的样子,笑着说,后悔了吧,那就住一晚。我回望老陈,这是碾谷子的声音?老陈笑着说:能是别的?就是机器在碾谷。
原来,去年老陈刚到村时,发现好多老百姓骑着摩托车带着谷子、小麦都去洪水镇里去碾谷磨面,心里就存下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念头,也就到村一个月后,就争取了一笔资金,改造了磨房,买回了一台碾谷机、一台细磨。
夜晚归来,虽有点儿疲惫,内心却无法平静,老陈我是熟悉的,差几岁就六十的人了,把一腔热血都洒在扶贫的路上,用自己的汗水换来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他想方设法帮助百姓干实事,值得大家称道,谁能不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赞叹呢?谁能不为“舍小家生活,为百姓造福”的行为而敬佩呢?我应该向他学习,真心希望他保重身体,在扶贫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