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材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教材的前期调研、顶层设计、编写组织过程中,建立学科、行业思维,紧跟学科、行业发展的变与不变,强化行业专家的全程参与的重要意义与工作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材出版 临床药学 行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要求,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1]教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关乎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教材建设和管理”也首次纳入报告,充分展现出中央对教材工作的高度重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后,为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命题——如何基于“四新”理念探索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新路径,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服务学科、行业高质量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医药教材建设工作的专业编辑,拟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出版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材为例,浅谈对教材建设与学科、行业发展协调共进的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每个学科的教材建设基本都经历了兼收并蓄、集成创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基于我国的国情,教材建设也显示出了两方面“特殊”的意义。
1.对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在学总人数已超过4430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总体稳居全球中上行列。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对师资、教育配套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与支撑体系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比如师资方面,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达188.52万人,基本建立起了一支与高等教育规模相匹配的师资团队。但毋庸讳言,一支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建设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积淀和凝聚的过程。当前,教师队伍虽已初具规模,但客观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水平参差不齐。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更需要有教材来引领和规范,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材对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对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桥梁作用
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分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短板。究其主要原因,在管理层面,我国的人才教育与行业组织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缺乏,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间出现了不相匹配;在执行层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师资,大部分人员都是在完成高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往往缺少在行业中实际工作的经验,对行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理解不够。因此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推进教育与行业的双向交流,比如职业院校大力推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证书”培养、产学结合等。而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通过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加编写工作,使内容不断更新与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学科建设与行业需求的协调与共进,发挥桥梁作用。
二、教材建设需要关注的内容
教材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是一套教材策划工作的起点,也是教材出版能否成功的关键。常规的教材建设调研主要围绕相关专业的招生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已有同类教材的出版情况等三方面展开,调研的重心更多的是聚焦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忽视或弱化了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
1.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和标准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早已脱离了国家组织、统一编写的模式,但教育事业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与使命,而教材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支撑,其思想导向、内容构架、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乎能否实现“培根鑄魂、启智增慧”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前期调研的一项首要工作就是认真研究学习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政策和标准,主动按照相关部门的工作规划,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框架下策划教材,主动遵循相关部门颁布的国家标准,在标准的整体规制下保障教材建设的质量。
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该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做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2]这些内容都是由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对教育、学科、行业发展情况的深度调研而形成的,体现了学科、行业的发展方向与要求,是我们进行教材策划时必须要了解和贯彻的重要内容。
2.充分调研学科与行业发展情况
教材内容滞后、与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相符,是当前众多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学科与行业发展情况,是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满足行业用人要求的前提,特别是当缺少成熟优质的同类教材为参考的情况下,掌握行业的发展规模与趋势、用人数量与所需人才知识结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华西医科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试办了我国第一个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后经专业目录调整,并入药学专业;2006年,教育部批准中国药科大学第一个正式开办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56所高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2004年,为服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需要,在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倡议和直接指导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出版工作。经过两年多的系统调研工作,初步摸清了当时学科与行业发展情况:①我国临床药学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医院药学服务依然主要停留在药品采购供应与医院制剂方面,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药学部门职责和药师观念亟待转变。②医院药学部门招聘药学专业人才困难,专业技术人员缺编明显。③药学专业高等教学模式长期以化学模式为主,针对企业培养药品的研发、生产、营销人才,不能满足药学服务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对行业发展现状的全面梳理为整套教材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依据,针对学科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短板,为整套教材的品种选择、内容构架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调研也建立起了与相关单位院校的联系,为以后的编写团队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为了更全面了解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情况,2019年人卫社组织了专题调研,向当时国内开展临床药学高等教育的40余所院校征集关于课程设置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教学中教材的需求情况、对教材修订再版的建议等方面的意见,为教材修订积累相关信息。
3.寻求与相关学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
随着教材出版市场的放开,政府不再具体组织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而主要在宏观上给予规划与指导。广大的社会出版力量与资源涌入教材出版市场,确实给整个教材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根据2022年秋季《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在发行的教学用书总计46419种,其中医药卫生类2589种。这还未包括相当数量的使用范围较小的教学用书品种,由此可见教材数量的庞杂。但同时,失去了政府层面的统筹,仅由出版社牵头,想要组织编写一套由全国各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参与,普遍适用于相关专业教学的高质量教材也显得举步维艰。
为能更有效地吸引和调动广大院校和专家的参与热情,出版社应尽可能去依托行业学会,借助这些非官方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开展组织工作。同时,相关学会、协会的本身职责就是致力于推动本专业的学科建设或者行业发展,因此他们对于学科与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宏观的政策层面还是微观的执行层面都有着更深刻而充分的理解,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智库。
三、教材建设如何搭建内容
在对国家的宏观政策与相关标准、学科和行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学会和协会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与其相适应的教材顶层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其实仍然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伴随我国各学科、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术、教育交流的持续增进,应该写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内容怎么编,一直存在争议,分歧较多。笔者以为,关键是紧跟学科、行业发展的变与不变,评判性的继承,创新性的发展。
1.明确教材的编写规模
编写规模,其实也就是教材要编写多少字。这个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直存在争议的地方。不少专家提出,要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并不断及时更新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而且近些年来各专业教材也普遍呈现越编越厚的趋势。但一本好教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内容越全、知识越新,就越好吗?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戴顿曾指出:“如果把教科书视为信息库,这是从它最没有价值和最无用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如果把教科书视为眼下信息之概览的话,那么就等于把它看成是永远过时的东西了”。面对无限增长的知识,一本教材的容量永远是有限的。
因此,要明确教材的编写规模,关键是要了解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学时设置,在有相关统一的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应根据确定的学时数,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强调教材系统、简洁、凝练的特色。一本教材是不可能满足学生对于本课程所有知识内容的需求,它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形成本课程知识体系概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其中大部分正是学科、行业发展中不变的一些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的一部分内容会长期、稳定地存在于教材中。
2.确定教材的内容体系
“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最早是在我国医药学教材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而成的,并一直贯彻强化至今,对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内容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立了由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构成教材内容主要框架的原则。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内容体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紧跟学科、行业发展的变化,逐步完善形成的。
2004年首版时,由于当时我国临床药学学科建设较晚,作为国内首套教材,通过广泛调研,提出了“以满足培养以化学、药学为基础,以医学为支撑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强调各学科间的衔接与配合,力争将整套教材编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编写目标,整套教材共包括《临床药学导论》《临床药物治疗学》《诊断学》等22种教材,除侧重临床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也包括了相关医学基础理论课和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课程。2013年修订第2版时,针对当时临床药学学科、行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凸显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与原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12个专科相对接,实现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的修订目标,教材品种调整为30种。内容体系构建上逐步建立起了化学和药学课程的有机整合、医学和药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加强药学临床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构建思路。
3.设定教材的编写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专家关注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进而对于现行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材编写模式提出了改革建议。近年来,不少创新教材也陆续出版,如PBL教材、案例版教材。这些创新教材的建设初衷主要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立足通过营造真实场景、活化理论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再停留在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实践,以期贴近行业发展的现状。但是否适合在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中普遍推广,值得深思。
一方面,我国教材建设体系与模式是基于中国国情,伴随学科、行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改进,并日臻完善的,符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和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就当前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大部分课程选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材更适宜。当然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引出相关知识点的介绍,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凝练至理性维度的教材确实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再者,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应盲目地将教学方法的创新强加于教材建设中,否则将破坏教材的 系统性、简洁性、凝练性,这也是导致教材厚度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药学专业教材建设过程中,经过充分调研,人卫社强调了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对于典型案例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案例引入,活化基础理论,形成了强调理論联系实践、基础联系临床,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典型案例教学的教材特色。
四、教材建设质量如何保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好的策划方案是否能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材,归根结底要看落实。教材出版是一项涉及从选题策划到实施、从书稿审定到印装的多个环节的复杂流程,出版社作为教材编写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既要全程关注,更要能抓得住要点,其中编写团队的组建和编写方案的制订与落实正是保障教材出版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而对于高等教育教材,两个抓手要抓实、抓牢,行业专家的全程参与是必然要求。
1.编写团队的组建
我们常说,有一支好的编写团队,教材出版工作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可见,优秀的作者是教材质量的重要保障。以往教材编写团队的遴选,出版社往往主要集中在开展相关专业教育的院校中进行,行业专家鲜有参与。对于教学建设基础扎实、产学深度结合、教材体系相对完善成熟的专业教材,这种形式尚可。但对于学科、行业发展较快,专业教学建设方兴未艾的专业教材显然是不适合的,这也是导致当前教材建设与学科、行业发展不相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写团队组建过程中,一方面,出版社专门组建了由来自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国内综合三甲医院和相关院校的领导专家组成的教材评审委员会,参与教材的顶层设计、编者遴选、内容审定等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每本教材的编者遴选,都明确了药学与医学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遴选原则,吸收临床一线工作的行业专家加入。
2.编写方案的制订与落实
编写方案是在全套教材整体顶层设计和策划方案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编写大纲。首先,要从源头上保障编写方案的“五性”即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先进性。在编写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科、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真实要求,避免教材内容与学科、行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出版社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将教育专家、学术专家、行业专家的观点意见整合重组、形成共识,避免“用书的人”和“用人的人”各执己见。在编写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持续保持与编写团队的有效沟通,加强来自院校与行业的专家的充分交流,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充分理解编写原则的内涵,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贯彻编写方案,更要让行业专家的意见以可行的方式在教材的内容中落地。
人卫社在教材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三会”(即主编会、编写会和定稿会)为抓手的管理模式,分别在编写方案制订时、正式编写开始前、书稿初稿完成后三个重要节点召开,三个会议是贯彻策划意图、确保编写阶段图书质量的关键。[3]不论行业专家是否参与具体的书稿编写,三个会议过程中,都应听取他们的意见。
五、結语
如何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课题。作为教材出版工作者,既要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也要探析人才出口的用人需求,在教材建设全程建立学科、行业视野,使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教育的培养目标、行业的用人要求匹配度进一步加强,以创新性的思维、专业的出版态度,打造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教材。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