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辅图书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1396
钟秋莲

  摘 要:自新课标颁布后,“核心素养”一词再度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目前所要着重落实的重要课题。而使用历史教辅,可以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助推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发挥初中历史教辅将新课标要求贯穿到实际教学中的效用,并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是当前教育出版社应着力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辅出现板块设置浮于形式、內容设置不合理、教辅图书编辑脱离实际教学等困境,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个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为教育出版社教辅图书出版提出一些实际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历史教辅 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导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根本上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历史课程核心素养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落实,并逐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开,尤其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内涵后,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落实的任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1]因此,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笔者将教辅图书中遇到的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困境

  历史教辅以义务教育教科书、新课标为准绳,而新课标刚颁布没多久,义务教育教科书仍需进行新一轮的修订,因此目前大部分历史教辅尚未落实历史核心素养。而有些初中历史教辅即使已逐渐往历史核心素养的方向培育,但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板块设置浮于形式

  目前有些历史教辅已经设置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板块,如“素养提升”“时空坐标”“时序坐标轴”等,或者在题目的相应位置标注此内容是考查哪一核心素养的,或者在课标、相关内容的旁边标注所对应的核心素养等,尽可能地表现出已经落实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对于此,笔者认为,首先,部分教辅图书有些板块的设置只浮于形式,仅改变了板块的名称,内容的考查几乎未改变,未能真正做到考查相关的历史核心素养。其次,只是在相应的位置标注,提醒学生考查了相关的核心素养,但是未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未能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观念,也未能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形式的学习活动。最后,只是零散地标记一些关于“素养”“时空观念”等相关核心素养的词汇,未能从整体上把握,只是零散地呈现,不能真正做到培育核心素养。

  (二)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新课改、“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辅图书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场类教辅图书目前存在习题过多、过旧、偏难、偏杂,不注重内容质量,忽视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等现象,而评议类教辅受印张、定价、内容质量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因此教辅图书想要突破原有的困境,则要进行较大的修整,尤其是在体例、板块设置方面。但目前有些教辅图书存在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板块设置不合理,仍采用以前的体例形式。其次,在对知识点整理方面,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整理,并未体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再次,在习题设置方面,注重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忽视学生不同作答的外在表述及其内在思维结构,无法综合判定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水平,缺乏对学生素养掌握情况的综合评价[2],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有些教辅图书的题目仍沿用以前的题型、材料等,未体现考查核心素养的内容,甚至题目也未更新,尤其是评议类教辅图书。

  (三)编辑脱离实际教学

  教辅图书一般是学生除了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料,受众面广、需求量大,因此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教辅图书出现教辅图书编辑和实际教学脱轨而导致无法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编辑不深入了解“双减”政策、新课标等,未能很好地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编辑一般都处于案头状态,未能与一线教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未能深入了解目前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辅才能更好地适应历史教学,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辅才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素养提升,对什么样的历史教辅更感兴趣。因此,编辑需要深入调研,多和一线教师沟通交流。

  (四)师生接触时间尚短

  对于核心素养,教师、学生接触的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历史的抽象思维性较弱,尤其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对历史表达自己的看法,发现和尝试提出一些新的历史问题,并加以论证,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这一素养的培育对初中生来说,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对抽象化的概念还未形成,因此对这方面的了解水平较低。而目前大部分教辅着重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培养,对历史解释的培养欠缺。

  二、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笔者自开始接触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这套丛书中的历史教辅以来,刚好赶上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从七年级开始滚动。笔者从这些滚动的内容中意识到高中历史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也会逐渐落实到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会落实到初中历史教辅中。因此,笔者从组稿时和作者商讨、调研、研究近年来历史中考题目等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这套丛书的历史教辅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试着提出一些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为教育出版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巧设题目,考查唯物史观

  鉴古知今,以史为鉴,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才能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欲知大道,必先读史。因此,学好历史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唯物史观。在培育唯物史观方面,应在编写的过程中就逐渐培育,从内容编排上优化结构设计,衡量此素养培养在内容中的比重,从而精选习题内容,多方面考查相关内容。笔者在组稿时,和作者商量在题目设计上,是否有一部分题目侧重考查如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中的根本原因,在单元练习的15道选择题中,有三四道选择题考查此方面的内容。而在材料题中,根据考查的内容,衡量考查的比例,但至少有一小问是考查原因方面的、有两小问是考查结果的,等等。如设置两三则材料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材料一为铁犁、牛耕的史料,材料二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的内容,材料三为孔子或孟子等诸子百家的内容。在对每一材料进行考查后,可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互为因果关系。由此,在考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可以考查如商鞅、孔子、孟子等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融入乡土历史,培育家国情怀

  鉴往知来,要培养学生重视挖掘中华传统文明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3]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围绕近代历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举办革命精神研讨会,探讨革命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

  在培育家国情怀方面,笔者在组稿策划中更侧重让作者从乡土历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着手,挖掘当地的乡土历史,革命文化等,设置情境生活化、多元化,贴近学生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形式多样,培育时空观念

  新课标首次提出要运用“大概念”对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板块进行整合,更加强调从纵向和横向上看待历史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对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掌握正确的历史时间与空间逻辑,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4]。因此,在培育时空观念方面,提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以学习主题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发展进程,侧重梳理知识结构与脉络。时空观念一般主要通过纵向上设计时间轴、历史大事年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整合能力;横向上制作历史地图、识读地图,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读图能力。这一素养的培育要求聚焦历史坐标、识别历史地图、构建历史间的联系、概括階段特征、分析时代背景、梳理历史脉络和评价整体历史等,因此需要学生记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用全面客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由此,笔者除了在封二设计本册的时间轴,还在“知识构建”板块中设计了每一单元的时间轴,在每一课的练习中也会有一定的比重考查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评价。如在七年级的同步类历史教辅中,设计《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口诀》和《中国朝代年表》,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朝代,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初步掌握计算历史事件的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在八年级的同步类历史教辅中,设计整册的主要线索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初步养成历史时序和历史空间感等。在“知识构建”板块中设计的每一单元时间轴,主要是在知识清单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个以时间为线索贯穿本单元的思维导图。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罗列本单元的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所发生的主要文化、科技、思想现象,以简单易懂的时间轴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四)挖掘史料,培育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侧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实证这一素养的落实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辨别哪些史料是可信的,哪些是不能作为论据的,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同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史料,然后对史料进行研读,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大部分的教辅都侧重运用史料来说明历史问题,但是如何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材料,并结合当前的中考趋势,如何更好地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点。在材料的选取上,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史学家的观点,也可用图表、地图、诗句等形式,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当地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可以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如使用一些影视剧中的历史片段、电视纪录片的内容、红色歌曲等;可以运用一些时事热点,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等材料。在材料的形式上,一般以三则材料为主,采用“材料+设问”的形式,增加设问的难度,且以表格、图片、文字、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材料呈现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材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初步学会依靠可信的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五)结合中考趋势,培育历史解释

  在培育历史解释方面,笔者在和作者探讨、调研时了解到,当前中考考查的方向主要侧重考查历史事件的原因、表现、意义、影响等方面。因此在题目设置上,尤其在材料题中的设问中,更加侧重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用、影响和意义,历史人物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历史现象的表现等方面。当前,很多中考题极少简单地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般只是作为材料中的背景。因此,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同时,如何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更多地融合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外历史资源?除了通过配套数字资源,如提供二维码、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APP、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和技术,还应该结合一些慕课等视频资源、习题讲解的微视频、语音资源等,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拓展做题的质量,实现减负增效。

  还可以增加意见反馈途径,如提供教育出版的邮箱、座机电话、微信公众号中的留言平台等,及时得到师生对历史教辅的一些反馈意见。

  “双减”政策下,结合新课标,初中历史教辅如何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出版社应本着教辅服务教学的初心,担负起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秉持与时俱进的准则,不断完善教辅的质量,用心打造能够培根铸魂的教辅图书,为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系广西教育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