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学术精品与畅销书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1626
范军

  摘 要: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杰出书”或曰学术精品,是大学出版社的永恒主题,也是其吸引优秀作者、获取社会支持的魅力所在。耶鲁大学出版社一百多年来刊行了许多“杰出书”,也就是学术精品,其重要影响自不待言。从《文字的世界:耶鲁出版史》中看到,耶鲁大学出版社的主政者一直秉持着出杰出图书的学术追求与文化自觉。

  关键词:耶鲁大学出版社 《耶鲁出版史》 学术追求 文化品位

  曾任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三十多年的小赫伯特·S.贝利有一段名言:“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出版史是出版了‘杰出书’的杰出出版社的历史,也是图书文化品位发展的历史,而图书的文化品位,其中一部分是由出版社创造的。”这几句话见于他那本名著《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结束语”中。[1]

  作者这段话有其切身体会与实践印证,也得到哈佛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等的旁证。近读《文字的世界:耶鲁出版史》(以下称《耶鲁出版史》)[2],笔者更体会到此言不虚,千真万确。该书最后有一个类似附录的《耶鲁百年精品图书》,收录了耶鲁大学出版社1908年成立以来至2007年(此书是年刊行)出版的畅销图书、获奖图书和开创性作品。每一种图书都有该书的最早出版年份、书名和作者等信息。这让笔者想到陈原编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时,很多年份就是标示某年出版了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图书。可见,一家出版社“杰出书”的编年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出版社的社史精华之浓缩。

  一、社以书立,社靠书传

  没有图书的杰出,就谈不上出版社的卓越。但精品书也好,杰出书也罢,从出版方来说最终都要靠人,靠出版人。出版委员会专家们的严格把关极为重要,出版社主政者做“杰出书”的自觉意识和有效行动也很重要。从《耶鲁出版史》中看到,耶鲁大学出版社的主政者一直秉持着出杰出图书的学术追求与文化自觉。笔者在《小克莱伦斯·戴的至理名言》[3]一文中,专门引述了这位耶鲁大学社创办人之一的“小戴”关于“书籍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创造”那段话。耶鲁大学社第一代出版人就是志存高远、放眼未来的,其文化与学术的自觉意识溢于言表。耶鲁大学社创办时期的“美国编年史系列”堪称经典,对后来的历史类书籍出版影响深远。切斯特·科尔社长(1959年至1979年在任)一再强调,出版社的目标是“出版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长销图书,而不仅仅是轰动一时的图书”[4]。约翰·雷登在1979—2002年担任耶鲁大学社社长,在他任上不仅本部出版了很多“杰出书”,而且大力支持耶鲁大学出版社伦敦分公司多出书、出好书。伦敦分公司的负责人约翰·尼科尔被后人称为“伟大的出版人”,谈及自己的抱负,尼科尔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只有一个抱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尽己所能出版更多优秀图书。有一个美国人说过,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大学出版社的使命和职责就是:在不破产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出更多更优秀的图书。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努力要做到的事情。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5]

  尼科尔表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倾注在这项事业中的坚定的经营理念:做书比人长寿的事业,而不是纯粹做赚钱的生意,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大学出版人用理想浇灌学术之树,用信念培育文化之林。曾长期担任耶鲁大学出版委员会委员的著名学者、汉学家史景迁对大学出版也有自己的清醒认识,他指出:“大学出版社应该是真正标准的守护者,也是卓越的守护者,出版真正基于学术研究的作品。”[6]2002年以来一直担任耶鲁大学社社长的约翰·E.唐纳蒂契在出版社百年社庆(2007)之际,开始陆续推出他筹划多年的一个学术丛书项目——塞西尔和西奥多·玛格洛斯文学世界共和国系列。

  唐纳蒂契说:“这个系列书的宏伟目标在于帮助扭转文学翻译的颓势,这种状况相当于一种进一步隔离我们的文化的虚拟审查制度。这也为耶鲁大学出版社提供了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的另一种途径。对我来说,这实现了我的职业理想,我希望这一遗产能比我活得更长久。”他高兴地宣布了另一个新的出版项目——犹太人物系列(Jewish Lives),这是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莱昂·D.布莱克基金会(Leon D.Black Foundation)合作出版的当代人物传记系列。[7]

  唐纳蒂契在担任社长的最初四五年,美国社会风云变幻,经济低迷,但耶鲁大学社却逆势上扬,“实现了43%的增长率”。对此,这位社长并未展开多说,对于那些出版项目、重要系列图书却津津乐道。

  谈及哈佛大学出版社史,必定要说“洛布古典丛书”,撰写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史绕不开“博林根丛书”,翻检剑桥大学出版社史,“劍桥史系列”无疑需要特别关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阅读《耶鲁出版史》,耶鲁大学社的历史研究系列、莎士比亚系列、百科全书系列、艺术研究丛书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译者王立平教授在该书《译后记》中写道:“国内大学出版社当下面临着图书市场竞争加剧,出版规模日趋扩大,学术图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耶鲁大学出版社致力于学术出版,出版过许多经典著作,在学术出版领域积累深厚。耶鲁大学出版社是美国大学出版社的一个代表,这些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历史,特别是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学术出版机制颇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杰出书”或曰学术精品,是大学出版社的永恒主题,也是其吸引优秀作者、获取社会支持的魅力所在。不管信息技术如何飞速发展,媒介形式如何日新月异,出版业态如何更替变换,作为以“内容为王”的大学出版总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始终要把出版“杰出书”(形式将不再限于传统的纸本)放在首位,不断开拓,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服务和价值。

  二、服务于知识,而不是市场

  耶鲁大学出版社一百多年来刊行了许多“杰出书”,也就是学术精品,其重要影响自不待言。作为以服务大学、传播学术为使命的大学出版社要不要涉足大众出版,要不要尝试做畅销书,这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是有一定争议的话题。《耶鲁出版史》对此有这么一段话:

  学术出版物和畅销书通常是不会被人们相提并论的概念,但是,每所大学出版社都有一些特例,这些书得以出版的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巨大的盈利潜力,然而它们出版后却很畅销,这也让从事大众出版的营销总监们颇感懊恼。

  可见,大学出版社“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小心做了畅销书的“特例”总是有的。尽管有作家、学者认为致力于学术出版的大学社应该服务于知识,而不是市场,但曾任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执行主任的杰克·普特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出版社可以积累利润,尤其是为了支持其他营销没有保证的项目。这用我们的话讲,就是以书养书。

  《耶鲁出版史》中搜罗了北美大学出版社一些优秀畅销书(有的也成了长销书)案例:①《芝加哥格式手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06年初版,2008年推出第15版,销量依然可观;②《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80年间持续出版了6版,2007年推出网络在线版;③《易经》英译本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创下了近百万册的销量;④《两个世界中的艾希:北美最后一个生活在野外的印第安人》《巫士唐望的教诲:踏上心灵秘境之旅》两书皆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达百万册;⑤《1天36小时:护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痴呆症及老年记忆力衰退病人家庭指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在25年间销售近百万册;⑥《猎杀“红十月”号》,这本惊悚小说遭到多家商业出版社退稿,后被非营利性出版社、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成员单位——海军学会出版社出版后十分畅销,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商业案例之一。

  耶鲁大学出版社的第一桶金是来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印刷发行。在上世纪50年代6年间相继出版了2本销量可观的图书:第一本是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大学出版社典型出版物《孤独的人群》。“这本书让每个人都大吃一惊。该书一再畅销,大约卖了四五十万册,大众平装本版权被授予铁锚图书公司(Anchor Books)。耶鲁大学出版社拿回版权后,这本书又卖出了七八十万册。”迄今为止,《孤独的人群》已售出近150万册。第二本畅销书是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长夜漫漫路迢迢》。耶鲁大学社出版此书可谓“特立独行”。这个剧本于1956年印刷发行,同年该剧在斯德哥尔摩首演。斯德哥尔摩的成功演出让百老汇的北美首演座无虚席。该剧于1957年获“托尼奖”最佳剧本奖,马奇获最佳男主角奖。随后,尤金·奥尼尔史无前例地第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名人名作,书剧互动,该剧本首印5000册3天售罄,这也使得《长夜漫漫路迢迢》成为大学出版社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图书。到1989年,该书重印达61次。后来,“为纪念耶鲁大学社出版该书50周年,出版社发行了有亮丽新封面的平装本。截至那时,该书总销量达到150万册,如今每年的平均销量有1万册”。

  大学出版社需要坚守学术本位,但并不意味着与大众出版为敌,与赚钱的畅销书有仇。科尔社长就曾强调:“我们依旧可以出版那些有着市场前景的高品质图书,同时灵活地转让图书的附属权利,使我们不至于破产。”现在担任耶鲁大学社社长的唐纳蒂契既高度重视学术出版,也不排斥大众出版。

  唐纳蒂契担任社长的第一个五年中(2007年他签订了第二个五年任期合同),耶鲁大学出版社平均每年出版图书320种。其中200种为精装本,其余为平装本。从各季度的书目可以看出,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部分是学术图书。尽管面向市场的大众图书数量很少,但这些书的市场表现还是让公司实现了其自定的学术图书出版的目标。近年的几个数据很有参考价值。2002—2007年,耶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3种大众图书销量超过10万册。这三种书分别是埃德蒙·摩根的《富兰克林评传》(2002)、戈尔·维达尔的《创造一个国家: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2003)、恩斯特·H.贡布里希的《世界小史》(2005)。

  《耶鲁出版史》还对2005—2007年销售较好的图书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2005年的《资本主义灵魂之战》,精装本售出1.5万册,次年发行平装本1万册。销售万册以上的还有《相伴乌鸦与渡鸦》《新英格兰百科全书》《哈德逊河历史》《香奈儿》等。2006年,耶鲁大学社的《点绿成金:精明公司如何利用环境策略创新、创造价值和增强竞争优势》,精装本售出4万册,《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售出3万册。销量超2万册的图书有《凯撒:巨人的一生》《图像小说、漫画与真实故事选集》和《耶鲁语录》等。当年销售过万册的还有《男子气概》《在工作室:探访当代漫画家》。2007年,《占领伊拉克:赢得战争,失去和平》售出2万册,另有7种图书销量都在万册或万册以上,如《思想家莎士比亚》,其他不再一一列举。

  耶鲁大学社的大众出版物涉及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历史文化、经济管理、时政与军事等领域,有些确实达到了畅销书的级别。与此同时,他们高度重视所谓“中间类别的图书”,就是那种既不是纯粹的学术图书,也不是完全的商业图书。如何做好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图书或畅销书,同时发挥大学出版社优势,他们在学术著作大众化、普及化方面下功夫,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从学者的视角来看,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出版社应当只出我们——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而从大学出版社的角度出发,则认为,公众一直在抵制当前的学术话语形式,因此我们不得不改进这一表达形式。”我国一直倡导大学者写小书(学术普及读物),大院士写小科普作品,也是希望在纯学术与大众市场之间有所平衡和协调。

  一百多年来,耶鲁大学社刊行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大众图书,其中一部分跻身畅销书之列。《耶鲁出版史》最后的附录《耶鲁百年精品图书》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属于面向大众市场的畅销书。耶鲁大学社主抓学术出版,兼顾大众出版,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