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博物学图书出版热现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1741
胡怡

  

  摘 要:近年来,博物学成为出版的热点,国内多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博物学主题的图书。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博物学图书作品出版情况,浅析博物学图书出版热现象及其原因,并针对博物学图书“热中有冷”的现象提出相关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博物学 博物学图书 畅销图书

  近几年,我们时常能在一些购书网站、公众号及直播平台看到博物学图书,甚至在一些图书销售排行榜榜单上,排名前几位的也都是博物学图书。很多出版社还把博物学作为重点图书板块,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博物学图书,如《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萤火虫在中国》《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约翰·雷的博物学思想》《植物王国的奇迹:果实的奥秘》等。

  一、博物学图书出版“热”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博物学是一门人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是对大自然事物的分类、宏观描述,以及对系统内在关联的研究,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含实用技术。博物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亲近、探索与热爱。汪曾祺曾在《人间草木》中写过:“人与天有种神秘又真诚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博物学图书也是在与自然万物交流对话。

  (一)什么是博物学

  博物学是一門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传统,是指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和分类,包括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博物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随之发展的博物学图书,其内容也非常丰富,从先秦时期晦涩难懂的《山海经》到现代通俗易懂的《博物人生》等,博物学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程。直到近些年,在一些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博物学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让人们也重新认识了博物学,并开始慢慢地重视。

  (二)“博物学”走向大众

  不同年龄层的人对博物学的需求也不一样。小学生通过“自然”这门学科能够认识到许多基本的自然常识,从而唤起他们对身边自然现象的求知欲,如《DK博物大百科》精美的图片加上详细的介绍,满足了很多小学生对动物、矿石等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的事物的好奇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博物类电视节目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人们在这些电视节目的影响下,也逐渐对博物学产生了兴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审美主动地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博物学产品。《武汉植物笔记》《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等书籍满足了对植物、鸟类感兴趣的读者们的需求;《故宫里的博物学》让没机会去故宫的人们通过书籍也能从博物学的角度认识故宫、了解故宫。“博物”已经走向大众,公众对博物学的强烈需求支撑了博物学图书的勃兴。[1]

  (三)从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奖榜单看博物学图书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等国内知名的图书奖榜单上经常能看到博物学图书上榜。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图书市场,博物类图书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一批受众群体,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表1 2019-2022年博物类图书获得重要奖项情况

  二、博物学图书出版“热”象的表现

  (一)博物学图书的出版类型及特点

  近些年,图书市场上涉及博物学的图书种类丰富,无论是原创图书,还是引进图书,选题分类主要集中在生物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生物科学类图书主要以描绘生物外形、观察生物行为等方式,让读者通过图片和文字来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根据京东生物科学类图书排行榜的数据,《中国南方淡水鱼类原色图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图书的销量稳定,广受好评。自然科学类图书主要围绕科学、文化、历史三大主题,读者通过阅读会将书中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获取经验。根据当当网自然科学类图书的销量排名来看,《漫画万物由来》《人类简史》等图书均属爆款产品,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以上两类博物学图书最主要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字兼具理性,图片精美生动,各具特色。尤其是近些年普遍得到认可的手绘插画类图书,以独特的画风真实地还原了生物的生理结构,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二)博物学图书的市场情况和受众情况

  由于近几年的博物学“热”,很多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关于博物学的图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然博物”系列占据了博物学图书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DK博物大百科》更是经常在很多平台占据销售榜单第一名的宝座。

  对“博物学”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的人群,目前以中年人为主,该年龄段的人群大部分有着一定的行业背景和阅读经验,深知自己的趣味方向。博物学图书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兼具一定程度的知识性,这刚好能提起这类人群的阅读兴趣。随着童书市场的崛起及国家倡导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要求,适合儿童阅读的博物学图书也在大量面世。为了适应儿童的阅读习惯,各个年龄段的博物学图书陆续被推出,如《DK儿童百科全书》《今天真好玩》等。根据京东网和当当网的博物学图书的销售情况来看,成人博物学图书的销量稳定,儿童博物学图书的销量则仍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如今的家长愿意在孩子的阅读上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尤其是少儿博物这种能够直接学习知识的图书更是受到家长们的青睐。笔者相信,儿童博物学图书在未来的图书市场上会保持着较好的成长性。

  三、博物学图书为何出现出版“热”象

  近年来的博物学图书的出版“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经济高速发展下,自然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当下社会谈论的热点之一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博物学知识涵盖范围广泛,此时便是这方面强有力的“发言人”。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包括了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博物学能对目前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读,从自然的角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此时,博物学图书的兴起正是顺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以多种形式引导人们正确地与自然接触,广泛传播博物学思想,为社会民众建立生态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承受着压力,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因为许多原因无法亲近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学图书填补了这一空缺,重新建立起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例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鸟类观察笔记》,该书的作者用数十种鸟类的自然史来建构科研视野之外的鸟类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增强人类对鸟类的理解,拉近人类与鸟类之间的距离。用复兴博物學倡导者刘华杰的话来说就是:“博物学就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美。”这类博物学图书可以让身处紧张社会生活的人们以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了解自然、亲近自然,释放压力。

  刘华杰说:“发达国家的博物学都繁荣,反过来博物学的繁荣也是社会发达的具体表现。”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想要争取更多美好的事物,而博物学图书涵盖范围广泛,其丰富的图片,趣味性、知识性兼具的内容及精美且富有特点的装帧,都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DK博物大百科》为例,精美的封面设计贴合博物主题,内容以高清图片为主文字介绍为辅。这本书既能在视觉上给读者以震撼,又能在内容上给读者以乐趣。由此可见,博物类图书既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深层需求,又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让读者以不同于以往游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2]

  (三)网络的普及、社交平台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许多网络社交平台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推出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网络上丰富的内容及越来越便捷的链接方式很容易让用户主动地形成一个兴趣群体,其中自然也包含博物学的兴趣群体。新浪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都有关于博物学的热门推送,一个名为“博物杂志”的博主,微博粉丝量近1300万人,这位博主的微博主页显示,该微博账号每天的评论量平均为300条,该博主每天会根据评论区网友的提问一一做出解答。人们在网络上对博物学产生的兴趣也带动了博物学图书的出版。短视频、直播等内容输出的新形式,能让人们更有选择性地、更加便捷地了解相关内容。[3]

  四、博物学图书“热”中有“冷”

  我国的博物学图书出版虽然出现了热潮,但其在出版结构和图书质量上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原创图书市场占有率较低

  目前的图书市场,仍以引进版图书为主。在一些出版社的博物学书系中,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引进量甚至占到了所有博物类图书的2/3。据当当网2022年科普类图书畅销榜统计,在排行榜的前100本图书中,有59本为引进版图书,41本为原创图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学术根基较西方略薄弱,博物学在中国的长期式微导致本土博物学经典著作稀缺,博物学科的构建尚未成熟。相较之下,西方博物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典著作众多,直接从国外引进图书更加节省时间。可以说,大量引进西方博物学图书,不是中国出版人的主动选择,而是西方博物学悠久的发展与积淀使然。[4]

  另外,国内原创博物学图书表现形式单一也是其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国内许多博物学图书在封面设计、内文排版等方面依旧采用“照葫芦画瓢”的方式,只会一味地模仿国外出版物,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式图书风格,缺少本土化的创新与审美。

  (二)图书质量良莠不齐

  图书市场发展迅速,一些出版机构为了抢占图书市场,不惜以牺牲图书质量为代价,对读者有知识误导的嫌疑。当下的博物学图书中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如在一些绘本中会出现绘图与实际生物的生理结构不符的情况。博物学本身涉及范围广泛,一些偏冷门或本身较为复杂的内容确实令人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博物学图书市场初显热潮,并不是所有出版机构的编辑都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为保证图书质量,编辑只能求助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但是由于专家学者有自身的本职工作,再加上出版机构对于出版时间的严格把控,使得一些图书不能经过严格的审阅,最终出现知识误导等问题。对图书内容而言,一些国外著作的文字翻译水平也令人堪忧,有的译者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背景,使得图书文字质量低下。更有甚者,一些博物类图书内容到处拼凑,体例混乱,内容、结构和逻辑不严密。长此以往,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博物学图书的良好发展。

  (三)博物学图书分类不清

  到目前为止博物学图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图书分类,一般都被列为人文社科类或者科普类,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便被划分为人文社科类。在一些电商网站更是没有关于博物学图书的分类选项,以京东图书为例,其图书按照内容可划分为文学、童书、教材教辅、人文社科、经管励志、科学技术等,这种图书分类应该是按照特色图书及搜索热度来进行划分的。由此可见,博物学图书在市场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通过对各大图书平台关于图书分类的查询,我们发现,这些平台几乎都没有设置博物学图书选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读者们对于博物学图书的划分也是模糊不清的,致使博物学图书在市场的占有率不高。[5]

  五、如何使博物学图书做到“热”而畅销

  (一)提升国内博物学图书原创力,发掘本土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特别提出,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我国物产资源丰富,可以以地方为核心,整理相关素材,描写本土自然环境及其背后发生的故事,用不同于引进版博物学图书内容的形式来展现我国特有的博物风采。原创作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观察笔记、图鉴、绘本等。2016年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深圳自然读本·学生版》就是以深圳的自然环境为主的本土博物学图书,被“2013深港双城双年展”列入“30件最能代表深圳的东西”。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本土青少年的课外自然知识,还让大家对博物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加更多的参与感。

  (二)发掘作者,培养高素质编辑团队

  当下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在博物学多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会在一些网络平台分享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这些专家学者们或者博物爱好者取得联系,发掘本土的优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清华自然观察笔记》的作者布瓜(笔名),就是编辑在微信公众号看了作者发布的博物类文章而找到的。出版社通过新媒体渠道找到作者,又借助新媒体渠道发力,和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和线下博物活动。

  同时,作为出版社的编辑,自身也要加强博物学相关学科的学习。作为博物学图书编辑,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自然知识,还要对图书市场及受众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配合作者打造出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证品质的优秀博物学图书。

  (三)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刘华杰老师曾说过:“我们推进博物学,可有多种思路,特别是要借机、借力。模仿‘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可以思考‘博物+’,如博物+自然、教育、科普;博物+传统绘画、摄影等艺术;博物+科学编史、文化史、环境史、人类学;博物+中小学语文作文、文学创作;博物+旅游、休闲、乡村建设;博物+美食等。推动‘博物+’思维落地,推动博物学健康复兴,出版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博物类图书,均运用了这个理念,以求“破圈”。《跟着课本去旅行》一书在内容上,用“博物+旅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这套书与央视大热的大语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名字相近,每册按照地理分类,结合新课标语文教材,精选优秀代表课文,引申原著解读,带领读者游城市;将知识融入教材,将课堂领出教室;读课文,讲故事,游城市,长见识;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意义。图书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在一起,从关注生态环境、人类命运的视角,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图书的展现形式也可以与传统博物学图书做出区别。在封面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换成一种既贴合图书主题又能展现中华之美的风格。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这套书的每一册的封面都用真的干花、干叶手工制成,继而也成了这套书的一大亮点——每一本书都是唯一。同时,把这种亮点和理念呈现在腰封上,再加上诗意的语言,书的内涵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博物学图书的设计,既要体现中华之美,又要在风格和品位上符合人们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博物学图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综上所述,博物学图书目前尚处在进阶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出版机构不仅引进优质版图书,学习国外著作中的博物学文化精髓,也要时刻重视原创作品,以记录中国本地的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同时,出版从业人员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提升整体素质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