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用户特征分析的图书出版服务精准化发展路径构建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1978
王羽佳

  

  摘 要:“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政策层面大力推动建设国家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出版、知识付费等业态推陈出新。用户需求趋向于多元化,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之间能否实现精准衔接,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主要课题。出版机构应深入分析用户特征,借助内外部技术资源,推动产生新的出版服务模式。通过用户特征分析,可沟通目标受众、描述用户实际需求,助力出版服务科学化、完整化与精准化。

  關键词:用户特征 服务精准化 出版服务模式

  服务精准化是出版业发展的全新模式,打破学科及行业壁垒是必要之举。国内外学者均对知识服务进行了大量研究,用户画像应用研究日渐趋于广泛,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数处于宏观表述及认知现象的层面,仅是阐释用户画像怎样实现,很少涉及用户需求特征,将用户画像与出版服务精准化深度结合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本研究通过引入用户特征概念,力图拓展该方面的研究深度,并探讨出版业服务精准化发展的对策。本文的分析研究主要以科教类图书为样本进行。

  一、理论基础:认知盈余与用户特征

  认知盈余是由国外学者克莱·舍基提出,当大众拥有诸多可支配时间、某些特定技能、动机与工具所给予的可能时,就会形成“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换言之,就是在渴望分享的前提下展现个人学识,激发用户发掘个人认知盈余,促使用户在网络中留下数据痕迹。认知盈余强调高效运用空余时间创造更多趣味性的事情,其存在条件有:受众接触网络无需门槛、获得价值数据信息成本较高;网络技术变革的便捷性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专业领域资深专家较少,集中力量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成果。由于多数用户主动分享与创造,意在展现自身才能,每位用户都可能是知识资源的潜在贡献主体,因此认知盈余之量与质均会不断累积。目前网络数据信息仅是很少一部分显性内容,更多是还未被挖掘的隐性知识资源,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创造性与慷慨”。[1]由此,衍生出“用户特征”(User Characteristics)的概念与相关分析技术。

  用户特征的学术术语是“人物角色”,机构术语通常称作“用户画像”。它是自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的一个新名词,阿兰·库珀(Alan Cooper)率先提出这一专业术语,并进一步提出用户特征七大属性:基本性、特殊性、目标性、数量、应用性、真实性、移情性。它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统揽全局,是抛弃主观认知、经验主体用实际看待问题的分析手段。它是通过建立诸多子画像合成经计算得出,在采集、分析、归纳用户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行为模式、消费偏好等因素的基础上,将用户赋予标签。

  用户特征分析就是整合数据信息,详细阐述用户信息特征。所得“画像”并非是现实中的角色,但可代表实际人物,本质上是经过抽象后的标签用户。优秀的用户特征分析不仅可以分辨价值用户,确保传播的实效性,还能充分迎合用户需求,更加符合现实群体。反之,则难以精准识别最具价值的用户属性,不能真实体现用户特性。用户特征分析多被运用在电商领域,能科学指导经营主体精准满足不同客户实际需求,助力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结合图书出版机构实际,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就必须充分认知到用户特征分析的价值——只有较为精准地确定传播目标(用户特征与图书特征相吻合),方可提高图书产品信息的传播成效,方可探求出版服务精准化发展道路。

  二、图书出版领域用户特征分析

  (一)初期:构建宏观模型

  下面基于某高校对科教类图书市场的调研数据支撑,分类整合用户价值信息:用户信息、交易活动、访问浏览,通过计算机系统构建模型。在网络数据采集储备库中提取静态、动态两类用户信息,前者主要涵盖年龄、性别、地域等,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实践经验等统计方法;后者处于持续变化状态,可采用百度统计等动态监测分析工具加以提取。大数据环境下的用户特征值动态性较强,出版机构要根据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尤其要关注复杂性、实时性、多元性的用户特征。

  宏观地看,用户特征分析主要分为用户打标签、数据挖掘两部分,前者旨在便于计算机精准处理用户需求的信息,后者功能在于分析用户偏好。出版机构可在后台浏览用户信息,分析买家行为数据。如图1所示,为用户特征分析的宏观模型,其包含四大相互联系、循环推进的模块。

  ①在指定算法模块,则需要确定后续环节所需要用到的算法,常用的有聚类算法、分类算法、关联规则算法与决策树算法,择其一即可;

  ②在搜索分词处理模块,运用算法记录用户搜索的句子,并在后台将其转换为关键词;

  ③在清晰数据模块,须除掉存在缺失、错误、重复的数据;

  ④在编码转换模块,则需要将清洗后的原始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编码,并生成数据对应词表。

  (二)中期:微观识别用户属性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验证用户特征分析方法的实践适用性。调查问卷内容设置学历、地域、职业、收入等,用于细分客户群,精炼不同用户的特征并分类,以抽象出用户群体。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获得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因此要重视调查问卷数据处理,以初步得出用户特征属性。此外,还可借由网络社区平台获取用户数据,但是这种途径要特别注意对用户隐私的尊重与防护。

  本研究中,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3000份网络调查问卷,问卷对象年龄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主,学历以大学专科以上为主,职业以学生为主,包括少量企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个人信息、媒体使用、生活喜好、出版及网络知识服务使用状况等30个封闭问题,以确保样本的随机性、客观性。回收有效问卷254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男女受众。根据问卷调查内容,图书出版机构的用户群体特征:规模人数逐年升高,需求总量大;用户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用户年轻化,80后、90后、00后是主力群体;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职员、学生、公务员为主;图书用户生活独立,受教育水平高,对知识的渴望较高。

  (三)后期:深入分析、形象展示

  后期要从访谈层面深入,调整、完善用户特征分析。相比于前中期而言,后期重点在于交谈时了解被访者的思维、态度,准确辨识能影响其行为的主观因素。过程中,须做好记录。用户特征分析主体在于受众,而非推送主体。相较于问卷调查等,深入访谈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选择典型用户开展一对一访谈,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从买家视角做出购买决策分析,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用户特征分析截然不同。深入理解用户购买行为,整合不同用户的特性及偏好,预测用户活动。与受访者访谈时,须注重用户真实体验,掌握访谈技巧,采集价值信息建立用户特征分析框架。此外,出版机构还可结合自身专业技能推测用户购买心理,依此提出合理假设,以便设置更佳的访谈提纲。

  结合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结果,将用户数据化并附上标签,是精准划分目标群体的有效工具。标签能完整概括群体特征,简单明了、层次分明,采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及涵义设置短文本。可以说,用户特征其实就是很多标签的集合体,比如“在城市中工作的中年男性白领”。标签体系是用户画像的核心,它以一种简单形式将用户信息告知于出版机构,支持快速筛查不同用户特征并提取其核心信息。

  用户画像分为多个层级,怎样将用户合理标签化、何时推送个性化服务、标签能否做到全面,这些问题是出版人员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另外,标签也能表征权重指数,根據权重对标签进行先后排列,从而获悉市场用户整体态势。结合问卷内容,将用户信息及媒介使用偏好作为“内容”,将选择数量设为“数值”,可得图书用户的标签云图。

  三、基于用户特征的图书出版服务精准化发展路径构建

  图书出版领域用户特征的明确,为出版机构向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奠定了基础。那么,出版服务精准化发展路径还包括哪些内容?在本部分,将从数据积累、品牌建设、网络图书共享、跨界融合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

  (一)积累数据,为用户特征模型精准构建提供基础

  数据驱动是产业核心升级的关键要素,知识服务必须基于庞大数据的支撑才能实现,数据库的建立是其基础所在。数据分析是其实现精准推送技术开发的前提,只有构建完善的用户数据库,内容推广才可实现精细化、定制化。传统的数据统计所得信息较为单一、分散且独立,难以将读者实际所需与出版服务内容相适配。所以,现代数据库是出版业实现用户数据全程管控、归纳细分海量信息、精准分析推送服务的要点。黄立俊[2]、王雪莲[3]等学者对出版机构如何有效积累数据加以研究,证实了聚类算法在收集潜在用户行业、年龄以及购买力等特征数据方面的适用性,使得用户特征模型构建具备数据支撑。

  (二)品牌建设,吸引稳定的用户群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品牌效应会更加显著。图书出版机构要以品牌为导向,严控内容、践行责任,珍惜已有品牌形象。不论是何种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均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介发展精准的知识服务,而非单纯搬运内容。只有开发出蕴含特殊属性的产品及平台,才符合品牌建设的内涵,才可形成稳定的用户群。对此,须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加快出版人的转型。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人的转型。用户特征分析需要技术支持、内容创作且能良好适应新形势的优秀人才。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员开展深度合作,及时更新算法、技术,实现用户精准定位;另一方面,要实现内容创新循环,为每一个用户提供符合其阅读需求的图书。

  其二,树立符合图书用户定位的品牌形象。用户群体对内容价值定位是图书出版机构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结合第二部分的用户特征分析结果,出版机构在发展进程中,须构建专业化、现代化、亲民化,具备网络社交价值的品牌形象。

  (三)精准服务,以匹配目标用户的特征属性

  1.加强线上技术基础建设,为服务精准化提供基础保障

  出版机构如果要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就必须重视线上技术服务的基础建设。若忽视了技术革新,就会被读者抛弃、被行业淘汰。出版机构要与知识服务技术的供应商实现有机衔接,建立与时俱进的线上一体服务机制,以达到如下效果:①出版机构可及时处理用户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减少用户的消极评论,还能实时完善图书。②能帮助出版机构加快发行速度,基于图书内容自主研发外延服务,升级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③可帮助出版机构实时追踪图书潜在用户所关注内容的变化动态。④研发语音输入、智能检索、自动推送等技术。⑤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用户特征分析,得到精准的用户画像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请求外界技术援助时,应综合考虑投入与回报比例,保证出版机构可获取较高水平利润。

  2.实施线下实地辐射战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出版服务精准化的应有之义。在本文用户特征分析中,部分用户偏爱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然而也有用户更喜欢实体书店的阅读场景(场景属性)。全新的实体书店已经有多种新的形态,包括无人书店、共享书店、自动书店等。构建全新技术产业链,提升用户真实体验。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在2017年落地合肥,支付押金便可借书,十天内还书还能享受免费借书特权。出版社还可定期筹划线下交流会等意义非凡的活动。比如,在出版发行某科技图书时,可筹办与图书相符合的科技体验日,邀请用户、用户家人或者朋友参加。这一方面可提升用户黏度及归属感,另一方面则可提高用户线下购买所创造的利润,实现共赢。

  (四)强化网络共享,实现信息反馈精准化

  1.搭建知识社区,提升用户参与度

  互联网知识社区是在网络中“构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知识创新及增值,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服务方式”[4]。与人们自发组织建成的论坛、贴吧不同的是,这种生态产链涵盖生产者(出版机构)、获取人(读者)、第三方平台三大重要主体。社区能为用户及时、有效解决难题。一般情况,图书的普通读者与编辑的专业素养截然不同,因此应当将二者相结合。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共享知识、参与图书互动的过程会产生大量认知盈余。通过认知盈余的开发,能充分运用、有效发挥用户潜在商业与非商业价值。移动互联网将人们更有效地联系起来,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读者将空余时间利用于创造而非浪费,知识社区是读者沟通交互的重要平台。出版机构并不只是单纯提供图书,还要为读者间的共享创造平台,这是其最具有持久性、最具深度的参与方式。

  通过持久而深度的参与,图书出版机构无疑拓宽了其服务的范畴。持续吸引新鲜血液(读者参与所产生的认知盈余)加入其中,构成出版机构—读者互通共享态势。社区平台为用户提供大量的资源、数据、信息,用户反过来也在反哺该平台(因为这激发了用户分享自身经验、认知与需求的积极性)。这一平台使用户与出版机构互相建立認同、信任,将图书出版、用户购买、阅读、共享与反馈活动相衔接,而这正是服务精准化的内涵。

  2.融合构建用户特征,实现跨界精准化

  出版业日渐演变成界限模糊的产业集群,行政严控局面不复存在,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包括图书出版机构在内)的垄断优势造成严重冲击。传统出版业如若仍不做出适时调整、革新,将会被微博、知乎、贴吧、微信读书等网络阅读平台取代。从移动互联网角度来看,图书出版包括五大特殊环节:生产与发布并举、提高服务占比、烘托参与感、引导用户行为、促进用户间的交互。上述环节是循环的、交叉的、封闭的,且以用户为核心。可见,出版社应重点考虑如何自主进行用户特征分析、建立用户画像,或是聘请第三方机构协助完成这项任务。

  本研究认为,虽然出版机构转型发展有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但仍应该主动出击找寻跨界合作,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快速转型。倘若自主研发、推出技术含量高的用户特征分析产品,不但承担高昂成本,还受限于缺乏实践经验与技术支持。比如,基于自身出版实力与用户资源,网络公司提供用户特征分析技术,走联合出版特色之路,以实现精准化出版服务,形成双方共赢的出版业界发展新态势。这是实现线下图书销售、线上数字出版、精准知识服务并举的新业态,也是出版内容与应用技术的结合、产品形态与用户需要相结合、出版机构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新业态。不论是社长、总编、编辑,还是发行者、媒体、宣传员,都要从数据、人才、技术、用户需求等方面做文章,实现多要素有机融合,确保精准跨界、精准出版与精准服务。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催生社群经济、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各行业都在向互联网靠拢融合发展,深入探究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出版服务精准化——非常重要。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陷入乏力,图书出版从纸质向数字化的方向转型,迎合时代发展趋势是必须遵循的准则。然而,图书要完全实现出版服务精准化还要走很长的道路。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业态,需要不断前赴后继才能实现。相信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一定能摸索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每家图书出版机构都要争先恐后打造精准服务模式,推动出版服务市场向规模越来越大、形态越来越丰富发展。在当今这个知识服务被普遍需要的时代,出版机构应尽量做好分内之事,确保民众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层面的知识需求得到满足。其中最值得着墨的是,应持续深入探索科学构建用户画像,以用户需求特征为核心,推动图书出版业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国特色出版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系电子工业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