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文观止》编辑特色新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1978
胡啸

  摘 要:《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编选的一部供私塾使用的启蒙教材,收录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22篇古文。对《古文观止》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编选者的编辑观,即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内容要包罗万象,体裁要丰富多样,评注要准确独到;而编辑特色上突出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实用性,继而上升到弘扬儒家文化思想,注重“文以载道”的传统。通过分析《古文观止》编辑特色,也可挖掘出对今天编辑工作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古文观止》 编辑特色 文以载道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名乘权)、吴调侯(名大职)叔侄(以下简称“二吴”)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辑的一部古代散文选本,该书选编的初衷是供私塾使用的启蒙读本,就是为学生编的古文教材。全书共十二卷,收录先秦至明末古文共222篇,选文上主要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自付印以来,由于其选文精当、评点中肯、体例多样,成为此后三百多年里流传最广的一部古文选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近代以来,学者们对《古文观止》的研究热度一直不减,纷纷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但对其研究范畴大多集中于版本流变、编排体例、注译研究、选文特点等,而对其编辑特色和对今天编辑工作启示的分析却相对较少。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简要述略,以期带动后人拓展更深层次、更为广泛的研究。

  一、《古文观止》选编背景及选文特点

  《古文观止》刊行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此时已经是康熙执政中期,天下政局已经初步稳定。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亲临太学祭奠孔子,并颁诏谕,提出“崇儒重道”,制定了以“文教为先”为核心的十六条治国纲领。《古文观止》这样一部“正蒙养而裨后学”的启蒙教育选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的出现恰好顺应了历史的需求。而其选文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包罗历代名家精华

  《古文观止》共收录先秦至明末古文共200余篇,既包括经典史传散文《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又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也有“唐宋八大家”的佳作《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其对我国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散文名篇都有所摘录,入选的作品,或雄浑高华,或清新流畅,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和丰富多姿的面貌。

  (二)体裁风格多样

  《古文观止》的选文体裁广泛,有史传、书记、序跋、论说、铭箴、诔碑、哀吊、祭、诏策、奏启、檄移、章表、议对、颂赞等实用性文体,也有赋、楚辞、寓言等文学性作品,大致可分为十三类。[1]在选文体裁上把选文范围扩展到经、史类的典范文章,也涉及“寓言”这种别样的体裁,风格上更具有多樣性。“分类之善,兼顾各种体裁和艺术风格,《古文观止》确是不落窠臼。”[2]

  (三)注评准确,见解独到

  《古文观止》的注评是根据文章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评析,或从文章的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或在文章中间或末尾,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大多数学者对《古文观止》评注的研究都表现出对吴兴祚“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评价的认同。周振甫也曾评价道:“这个选本吸取了《古文关键》等批语的优点,文章中有句下批,有篇末总批,点名文章的旨趣和写作特点。”[3]可以说《古文观止》的注评精辟准确,既帮助读者阅读,也对整本书起到点睛添彩的效果。

  二、《古文观止》编辑特色分析

  编辑特色是编辑观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到每一部作品的编辑特色,是指它对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规律、作用、运作过程的一般看法。编辑特色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的来源或者说促成这种结果形成的因素即为结果的构成。

  选本的编辑特色首先是通过内容编辑来实现其功能和价值的,一部选本的入选作品部分也是整部选本的主体所在,而选编者的编辑目的和文学观念直接决定选本的选编标准和宗旨,包括所选作品的数量和风格、形态,以及对所选作品的排列顺序和增、删、补、改等行为的介入,因此,“选”是选编者选编态度最直接的反映,也是一部选本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所在。

  作为私塾教科书的《古文观止》,其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其选文的实用性目的,即不以文学批评为宗旨而以有资于时文取法为目的。它的选文数量和所选文章篇幅的长短以及文章内容的思想倾向性都是为了便于阅读和教学,以提高时文的写作技巧。同时,它的选文是在之前同类选本积淀的基础之上又适应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弘扬儒家文化思想的要求,以及编者注重“文以载道”的传统,又带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征。

  (一)服务科举,编辑私塾启蒙教材

  编辑特色不是固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需求,编辑特色不能脱离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吴兴祚在《古文观止·序》中表述的非常明确,“正蒙养而裨后学”,析言之,“二吴”编选的目的从服务对象上说是为了“正蒙养”,即作为私塾的启蒙教材教育孩童。这从“二吴”的自序中也可看出“山居寂寥,日点一艺以课子弟,而非敢以此问世也”,“若夫声音之间,点画之际,诸家或以为无益于至义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习于终身勿能忘,况棘闱之中,字画一有不合即遭摈斥,可不慎欤?”由此可见,《古文观止》的编辑初衷非常简单,就是选取一定数量的符合规范的古文给私塾里的童子们研习、记诵,以古文笔法来提高八股文的写作能力,从而参加科举,博取功名。毕竟读书能“工科举、博功名”。而“工科举”正是当时知识分子读书的最终目的。明清两代皆以八股文为科举取士的主要文体,八股文又称“时文”“时艺”等,形式上是与“古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但两者并非判若水火,势不两立,而是息息相通,互有借鉴。[4]以清朝科举为例,官方规定“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科目,内容则以宋代理学家关于“四书”“五经”的解说为标准。具体操作时,乡试分三场,首场试四书义、经义,另一场试论、判、诏、诰、章、表,再一场试经史策论。首场的经义或称五经文、仿四书文,要用八股文写法,所以一般论者称明代以时文或四书文取士者,以文论文,写出一篇漂亮的八股文也可以是一篇上好文章。源于此,私塾先生们便试图用古文笔法来提高学生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学习八股文服务,为科举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古文观止》选文从篇幅上看也主要以短篇为主,这主要是与当时的写作要求相关。清代科举考试对于全篇字数有严格规定,顺治二年开始规定八股文的字数每篇不得超过五百五十字,到乾隆四十二年,又明确规定乡试、会试四书文字数为七百字。所以《古文观止》选文篇幅上《左传》不选叙事最典型、描写最精彩的著名大战,如《韩之战》,《史记》中长篇的传记也一篇未选;宋、明人经常作为范文选编的长篇文章如欧阳修的《春秋论》、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等文章,也没有收录。可以认为编者的编辑意图就是考虑以古文指导时文写作,尽量以时文的规则法度要求去选择切近的古文,这样才可以避免科场上漫无边际的长篇大论,从而写出优质的八股文。

  (二)弘扬儒家文化思想

  广义地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地讲,文化特指人的精神领域,即人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文化具有传承性,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的人们无论生活还是思想都会受到同一文化的影响,而编辑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弘扬。

  由于当时的文坛受到“崇儒重道”“文教为先”的治国纲领影响,以至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追求儒家正统思想的时代风尚,而这种风尚又逐步延伸到《古文观止》的编辑领域。

  康熙时期,官方确立了“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具体表现在注重讲释经学,开始编纂书籍以供文化建设:如康熙二十四年的《古文渊鉴》、康熙三十八年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康熙五十二年的《朱子全书》和《御选唐诗》、康熙六十年的《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等。

  其中修撰的《古文渊鉴》是康熙早期为确立尊儒文化政策的体现,康熙在其序文中指出文章对于社会的功用性在于:“文者载道之器,所以弥纶宇宙,统括古今,化裁民物者也。是以乾苞坤络,非文不宣;圣作贤述,非文不著,其为用也大矣。”[5]一般来说,主流的文治政策和舆论导向是当时文人创作或编选的指导思想。从《古文观止》的编辑特色上也可看出其继承了清初的儒家文化政策,即弘扬儒家文化思想,广传儒家经典书籍。

  从选篇来看,《古文观止》将《左传》《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礼记》四部包含儒家忠、孝、礼、义思想的文章选入其中,占满开首三卷的篇幅。还有大量反对佛老而推崇儒学的韩愈文章,如其阐述伦理的《原道》的主题思想就是罢黜佛、道,独尊儒家,竭力宣扬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人的作品中也多取尊孔崇儒功能的。另外,弘扬儒家思想在《古文观止》的选文注里也有很好体现。如《郑伯克段于鄢》,“二吴”就突出一个“孝”字;于次篇《周郑交质》中着重点出“信”“礼”二字;在《石碏諫宠州吁》又指出“义”字。在文末总评也直接说理,如“读竟,令人思孝之心,油然而生,真关系世教之文”(李觑《袁州州学记》),“发先儒所未发,为后学之阶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韩愈《原道》)。另明代大儒方孝孺的《深虑论》和《豫让论》,及最后一卷选文最多的王阳明,也是儒学思想大家,首篇《尊经阁记》主题正是“经正则庶民兴”。种种来看,明显可见“二吴”在内容编辑上极力宣扬儒家文化思想。

  (三)注重“文以载道”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极为注重“文”的社会功用,以维护儒家思想观念为主的文论就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教化中心说”等传统观念。古人谈文章的功用,往往都会提到“道”,这里的“道”就是圣人之道和先王之道。按照古代文体写作理论原则,“文道论”一直成为区分文章好坏的标准。“文”,既指文章,也指文辞和写作的艺术技巧;至于“道”,则是极其高尚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散文中,“道”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具体的人文精神。文章作者对“道”的热切关注和津津乐道,是由于对王政即王道的关注都是建立在儒家“仁”的基础上的伦理情感和世事忧患。这是一种仁义之道,是经邦济世,治国安民之道,散文也因其对“道”的直接表述和说明而在中华文化中牢固地占据了正宗地位。

  “二吴”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其作品的编辑特色中,所弘扬“文道”均是指导儒家传统的人伦道德、道义精神以及天地万物之规律。他们所称的“义合于古,理慊于心”显然有“义理合于古,义理慊(慊者,满足也)于心”之意。前者是说文章所寄寓的义理必须符合古代的伦理道德之“道”,而古代的伦理道德精髓又都是体现在古代的经学典籍之中,所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文”必须源于古代经术,以发圣人之道。

  如贾谊《过秦论》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申述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为汉王朝提供了一个强国从“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走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历史教训,这是治国之道。诸葛亮《出师表》以他对“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经验总结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表达了他对恢复汉室兴盛局面的期待,突出表现作为贤臣良相的忠君之道。种种都可以看出,《古文观止》的编辑特色遵循的就是“文以载道”的文章观念。

  三、《古文观止》对现代编辑工作的启示

  作为一本流行的通俗古文选本,可以不夸张地说,《古文观止》是我国文选型教材的集大成者,它的选编对现代教材建设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对当今教材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的历史,留存下来包括《古文观止》在内的《诗经》《易经》《庄子》《论语》《老子》等经典名篇,这些都是古圣先贤、哲人智者们的众多文化建树积累组合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图书出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编辑出版自身有着悠久历史,原本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将我国历史上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传承到今天,而且还会继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教材编辑要树立精品意识

  教材是基于文化传播和经验传承的需求而出现的且具有特定教育意义的书籍,是从社会文化中选出来的精华,是记载和传承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教材编辑则是文化的缔造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选择的执行者,在文化的传承中起核心主导作用。

  今天来看,《古文观止》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教材。而作为教材编辑,“二吴”所做的工作就是要选取既突出重点,同时又顾及全面,能够为学生勾勒出一个比较明晰的中国历代散文发展风貌的教材。从选录的文章来看,又分别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哲学、道德、思想、藝术、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们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对当时的历史形势、人文思想、社会风气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编辑过程中,要撷取、吸取、突出、突破、打破、着重、发展……既有借鉴,更有创新,而且所选取的文章篇幅都是繁简得中,篇幅适当,便于学生阅读的。自康熙以迄清末,中国的一般私塾用书主要是《诗经》《四书》《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成为其后300年间最受私塾欢迎的古文范本,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本文章选著,其本身不可不谓是精品教材。

  今天的教材编辑要充分理解文化价值的本身,像“二吴”一样,从语言、文学、历史、政治乃至传统文化、基本理念、基本精神、人格教育等内容视角出发,对教材的文化价值进行审视、筛选和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把内容放在第一位,着重突出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要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提高选题策划、内容判别筛选和精加工的能力,把内容做深做精做优,着力打造能够经得起历史和时间考验的精品教材。

  (二)编辑要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于华夏民族所生存与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是维系民族生命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认同和理解,决定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否真正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往今来,编辑就是中华文化的守护神,如果没有一代代编辑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流传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文观止》的选编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是触目所见,皆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神采。特别是一些名篇,例如《陈情表》《滕王阁序》《谏太宗十思疏》《祭十二郎文》等文章描摹生动、情感真挚,是人文精神和民族价值观的集中写照。就如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6]传统的私塾教育已成为过去,但是祖国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编辑去继承、去弘扬,需要承担起让一代代中华儿女了解中华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今天,编辑站在新时代的顶峰,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通过策划编辑图书,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发挥图书在引领风尚、启迪心智、教育人民、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古文观止》在清代一直是私塾童生的启蒙教材,但却从某一侧面,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朝代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从编辑特色来说,《古文观止》的选编独具匠心,在借鉴历代文章选集的优良传统和编排技巧的同时,注评准确,见解独到,形成鲜明的风格,使得《古文观止》成为300年来最为普及的古文选集。“二吴”深厚的古学修养、独特的编辑特色,以及他们“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的选文方式,不仅使得选本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使得它“雅俗共赏”,赢得了无数读者。作为一部教材,《古文观止》的选文既以服务科举、弘扬儒家文化传统为主,又秉承了“文以载道”的文章传统,这种注重文章实用价值的编辑观对当今精品教材的编写、弘扬传统文化依旧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系学习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