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同步映射,具有对企业业务和产品持续优化的能力。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对传统出版的业务流程、数据、规范、模型、算法、资源等进行表征和组合,可实现用户喜好的精准把控、市场效益的提前预估、业务流程的精细管控、重复工作的智能开展、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基于效益的综合决策,实现全业务流程无“孤岛”,且在虚拟空间不断评估和优化结果,实现出版工作的高效赋能,有利于促进出版行业的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发展。
关键词:数字孪生 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 流程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融合发展的大潮下,专业出版由于具有专业性强、小众化、针对性强等特点,因此面临读者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双重压力,如何寻求创新突破、實现降本增效、探索新数字技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方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近年来,数字孪生技术成为数字化发展的热点,在工业应用逐渐成熟的基础上不断向各行业延伸。数字孪生可实现物理层面与数字层面的链接融合,是一种对资产、过程、价值链或人的虚拟表现形式,采用数字化方法建立表征实体的虚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模拟物理实体的现实活动,综合运用虚实交互反馈、数据融合分析、决策过程迭代优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从物理实体到虚拟数字模型的交互融合和智能控制。本文探讨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特点、出版融合应用挑战及发展趋势,为其在出版业务流程优化、创新开发多元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实现业态升级等方面的实践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数字孪生的内涵与外延
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迈克尔·格里夫斯(Michael Grieves)教授首次提出了数字孪生概念,“数字孪生是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信息空间中对物理实体进行镜像映射,反映物理实体行为、状态或活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最早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工业制造业,解决复杂业务和产品的虚实一体问题,其实质是表达一种数字虚体与物理实体之间多元化精准映射的孪生关系。
数字孪生是一种数字化理念和技术手段,它以数据与模型的集成融合为基础,通过在数字空间实时构建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来模拟、验证、预测、控制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过程,最终形成智能决策的优化闭环。目前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管理、工业生产、医学研究、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实践突破,它可以将物理世界的人、物、业务、行为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在虚拟空间再造对应的虚拟模型和行为机制,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1]出版行业更应紧跟数字孪生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产品开发的创新模式、降本增效的应用模式,打通信息孤岛和壁垒,拓展虚拟空间的出版增长点,促进产品、平台、服务等向数字化、场景化转型,为出版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出版领域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数字孪生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集成、模型构建、模型互操作、业务集成、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感知控制技术是连接与反馈物理世界的接口,具备数据采集和反馈控制两大功能,通过各类传感器、终端对出版产业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加工形成需要物理世界的执行指令,推动物理实体的改变、更新及优化。数据集成则需要实现出版业务和出版产品的互联互通,实现虚实空间的无缝衔接,即要保证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数据有效集成匹配。模型构建即通过虚拟模型、数学建模的方式实现对物理实体形状、物理特性、行为机制、演变规律等数字映射,形式包括几何模型、业务逻辑模型、人行为模型、数据模型等,其核心是建立出版实体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模型互操作是打通不同维度、不同模式、不同业务场景模型接口,实现模型融合和动态协同,从而提升产品综合价值。业务集成是数字孪生的核心价值,数字孪生需要落地到有效的应用场景,能够打通出版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条通路,实现人员、要素、资源、流程等全方位的协同。人机交互是将人的因素有效、便捷地融入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友好的设备、界面、控制模式、反馈方式实现虚实交互,并充分展现全生命周期企业关注的核心决策信息。
二、以虚辅实:促进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孪生可以驱动出版业全方位、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以虚辅实,实现在流程、营销和业态方面的优化,实现出版内容的重塑,促进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精确掌控业务规律,优化出版业务流程
数字孪生技术具备虚拟性、唯一性、层次性、集成性、动态性、超写实性、可计算性、概率性和多学科性,是基于模型化思维在数字空间构建起精准物理对象模型,能够从多维度模拟物理空间的运行机制及发展演化方向,能够充分利用虚拟空间的探索性降低物理空间容错成本,为企业创造出丰富的虚拟内容和市场价值。数字孪生打通出版市场、出版业务、出版物发行及运营等方面一体化数据体系,构建业务模型、销售模型及用户模型等多尺度融合模型,采用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实现业务决策信息的数字化表征和紧前预测,再通过连接系统与物理对象实时互动,从而实现科学决策,精准运行,推动全业务流程闭环优化(见图1)。
出版领域涉及市场营销、内容制作、企业运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业务,数字孪生可为这些领域研究提供全新的理念和应用技术。数字孪生的核心是模型构建,模型是物理对象的运行规律,构建了现实事件的因果关系,通过销售模型和用户模型的构建及关联分析,可以在出版发行前充分掌握用户画像,识别潜在读者的阅读特征,评估图书出版的市场效应。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拓宽认知决策边界,通过数据—模型的高度融合,对市场、产品、业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传递给物理对象(如业务部门、业务人员、企业产品),及时支撑物理空间对象调整与优化。比如通过对出版流程业务的模型化、数据化,进行多要素数字孪生预测推演,可以充分挖掘业务流程中的痛点,提前掌握流程运行机制和运行后造成的影响,从而破除业务壁垒、降低人力成本,对出版流程进行精简和优化,大大提高出版质量和效率。
(二)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助力产品精准营销
在出版产业中,洞悉用户需求是核心,也是内容开发的基础,出版产品的用户涉及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培训和学习人员等,出版产品面临的需求是复杂、动态、多元的,如何提升用户体验是出版社未来发展的重点。每个用户主体均从自身需求输出关注点,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教考一体等,同时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专业出版领域知识更替速率极高,用户往往每月甚至每周都会对出版产品提出不固定的、碎片化的新需求,如何充分整合需求、深入挖掘需求信息、预测用户主体未来潜在需求是营销的重点。
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打通物理和虚拟空间,用户、业务和产品在物理空间以实体形式存在并交互,而用户需求、业务流程和产品内容等是以信息、数据、模型的方式流动。基于各终端真实测算的多维度多样化数据融合,可以构建用户行为习惯—产品设计—销售效应的数字模型,创建物理实体或工作过程的虚拟版本,建立因果关联,进而实时预测用户兴趣、习惯等变化带来的出版物制作成本、销售情况,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精准预测,在虚拟空间中推演产品内容、出版发行量、出版时效等优化带来的好处,反饋业务实体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精准出版打动用户的产品。数字孪生体不断在虚拟空间运行,实时接收因果信息,优化推理模型,提前预知需求变化代价,可促进出版社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改善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解决“一叶障目”的局部、单环节最优问题,实现能真正触动消费者的出版产品的策划与制作。
(三)高效整合虚实资源,创新数字出版业态
在传统的空间观念中,实体空间或区域是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传统的时间被划分为不同的时区,基于不同地区之间距离的相隔,时间上的联系往往不能通过空间上的分离而进行。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所不在的数字化网络正在将各类组织与企业、个人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同一时间进行交流活动。虚拟空间的不断发展明显已经超越了传统实体空间所定义的方向、距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性等概念,改变了传统的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手段,表现出无界限、多维度、零距离等发展特征。[2]这一新的空间类型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的时空关系正在摆脱物理时空的种种限制而逐渐凸显出来。
全生命周期实时映射、综合决策、闭环优化是数字孪生的价值体现。全生命周期实时映射指孪生对象与物理对象能够在全生命周期通过实时数据修正完善孪生模型;综合决策指通过数据、信息、模型的综合集成,构建起智能分析的决策能力;闭环优化指数字孪生能够实现对物理对象从采集感知、决策分析到反馈控制的全流程闭环应用。本质是出版从业者的知识经验与管理者决策信息在操作流程中的闭环传递,最终实现智慧的累加。[3]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出版行为、产品形式、出版角色、出版产业链、用户需求的数字量化模型,形成“人—物—流程”的有机融合,实现选题内容智能优选、编辑出版流程优化、出版生产资源整合、出版产品供应链管理、消费模式有效预测、知识服务精准推送,推进出版业的全员全要素全流程全数据贯穿,通过持续不断地运行更新,发现出版领域新增长点、生产模式痛点和用户关注热点。
三、虚实互补:螺旋式发展应对挑战
数字孪生技术尚处于高速发展期,多应用于工业制造业中,主要解决产品开发、制造、运行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其应用赋能需要开展大量的实践,同时需要依托于企业数字化建设基础,在出版行业虽有数字技术基础和潜在应用场景,但还未被广泛应用。底层数据、交互、模型、预测算法等还未形成标准规范,仍处于实践总结过程中。因此出版业开展数字孪生技术需要系统规划、分步推进、螺旋实践、逐步优化,从而准确地化解新技术探索带来的系统风险,明确数字孪生的应用范式。
(一)应用基础薄弱,初始建设成本较高
数字孪生涵盖了数字支撑技术、数字线程技术、数字孪生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四大关键技术,关联软件、硬件、数据、模型、可视化等一系列内容。软件包括构建业务模型、数据模型的平台或工具;硬件包括各业务节点的通讯、服务、数据存储、展示等大量服务器和终端设备;数据主要包括表单等结构化数据,网页、XML等半结构化数据,图文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模型主要是基于出版业务的总结形成的业务流程模型、基于多源信息渠道获取并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形成的数据模型;可视化主要是对主要业务要点的信息进行动态实时展示。这些内容需要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为基础,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字孪生的落地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与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魄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出版社的数字工程需初步解决信息孤岛、资源分散、数据利用率低等基本问题,才能快速高效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创造更多价值。
(二)虚实链路难通,数字应用能力缺乏
数字孪生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和融合,与数据质量密不可分,低质数据的获取往往造成数据清洗和应用工作量巨大,更严重的是导致错误的预测信息,造成决策信息的偏差或难以估量的损失。通用大数据技术虽然提供了比较规范的数据抽取和转换方法,但需要结合实际业务进行适应性改进,开发相应的业务指标体系、数据采集规范、数据处理流程及数据统计方法等。[4]出版企业内部数据质量可通过制度流程平台和数据规范应用加以解决,但读者反馈、交流记录等数据质量不一,数字孪生数据链的全面整合并高效传递、交互面临挑战。市场、用户、业务、出版物虚实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数字孪生的基础,然而实际情况是实体和虚拟空间往往存在于不同的业务部门,虚实的界限仍需系统规划,打通业务壁垒、信息壁垒、数据壁垒。
数字孪生与出版业务的相辅相成离不开人的作用,数字孪生在业务全生命周期产生的信息和知识也需要人的参与,这必然对传统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带来挑战。融合出版强调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整合流程、传播载体终端、学习进化形态等多位一体、有机统一。传播、出版、教育的关系被重构,新的传播模式需要新的能力,这对专业出版社人员提出了“道”“法”“术”三个方面的能力需求。“道”,即在思想上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数字中国的理念和拥抱新数字技术的勇气与决心;“法”,即要从思维模式上紧跟融合出版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分析研判能力,能够把握业务和技术的交汇点、发力点;“术”,即充分理解新技术的赋能作用,持续学习提升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短期的技能提升换长期的效率提升。
总而言之,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支撑技术,是对出版模式的创新、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人员能力的重塑,不可避免地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与阻力。
(三)单项突破不深,系统综合效益不清
数字出版相关技术对于出版产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传统出版从业者常常在大量的信息和技术面前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传统出版如何与数字出版对接,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如何平衡数字技术投入和盈利,如何系统谋划持续推进,由于这些问题未得到清晰的论证,企业决策者举棋不定,仍持观望状态。而非传统出版单位却积极开展内容建设和数字服务,占领了大量的用户时间和知识渠道,如百度文库、今日头条、B站等APP,以文档、视频、书籍等多种方式进行着内容开发和知识传播,必然对传统出版业造成重要的影响,这与互联网企业造车对传统汽车企业的冲击类似。
实际上,传统出版行业的优势在于产业链的系统性和细分领域的专业性。然而其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将传统出版理念移植到数字出版领域中,仅完成了出版形式的升级和转型,未能理解数字出版的真正内涵和真实业态,造成专业单项出版突破不深,系统性资源整合不足,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这与数字技术可极大提高生产力、提高资源的复用率、产生集成规模效应、拓展市场的基本特征是极不相符的。
数字孪生技术是系统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出版产业全过程全要素的有效管理,然而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数字孪生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仍处高速发展阶段,技术上正在逐渐成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概念和应用方式仍在不断探索;第二,数字孪生核心是各类模型的构建,无论是基于出版要素的业务模型,还是基于大数据的市场模型等还未建立完整清晰的构建方法,需要开展大量的探索工作;第三,数字孪生技术需要完成完整的链路拼图才能形成系统化学反应,系统效益在实施初期往往难以量化评价,影响管理层决心,也无法调动单流程单业务部门的开发热情,因此仍需要企业具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力,长期投入、渐进积累、科学推进。
多个领域多个专业的虚拟模型以何种规则和标准进行构建与融合是巨大的挑战。数字孪生虚拟模型需要动态变化特征,传统虚拟模型需要人为控制调参,而数字孪生系统要求虚拟模型能够根据实体传感器感知数据进行分析、自主进化。该过程的参数充分性、几何更新、参数更新、状态更新机制尚需开展大量研究。[5]在虚拟模型和数据的准确性评估方面,由于虚拟模型维度和对象不同,如何快速进行确认、验证和修正,数据转化方式如何保持统一,也是产品级数字孪生系统面临的核心问题。最后,产品级数字孪生系统的核心价值是提前预防失效、控制风险,而如何构建参数与故障、失效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相互关联则需要开展大量工作,也是制约数字孪生系统发挥更大价值的瓶颈。
四、虚实一体:围绕业务守正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版产业自身的理念、技术、产品、生产模式、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如何使其顺利完成与传统出版产业的对接,全面实现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赋能和创新,是出版业高度关注,也是关系到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数字理念,夯实核心能力
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专业出版企业要走创新与融合发展之路,就必须紧紧拥抱数字技术,抓住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实现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与服务价值的多元化。
从知识整理和传播的角度,无论竞争环境如何变化,出版行业的核心价值是整理和传播人类知识。出版单位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将高价值的知识挑选出来,通过具有一定质量水准的传播形式或载体,确保知识被相关用户精准获取和充分掌握。核心业务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传统出版行业虽然不具有IT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新媒体的运维优势,但其强项是高质量的内容加工。出版企业要发挥其具有的资源优势、编辑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促进内容与新技术、新载体的融合,努力克服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自身特色资源分析,将出版资源赋能至产品终端,做到内容和用户的精准定制与匹配,以新技术为出版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
传统出版存在的数字化版权不健全、内容专业化和深度厚度不够、适合于网络消费的音视频资源较少、独家高端资源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转型发展。传统出版业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社,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新技术、新模式,立足虚实融合,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强化以内容为核心,把技术内容置于内容产业发展的底盘上。通过数字孪生可以强化出版行业核心能力,通过人机交互系统链接人的工作和智慧,图书二维码等形式的物联网系统实现产品、设备的链接,通过各类APP、平台等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及融合,实现业务模型、销售模型的持续运行及更新,不断预测具有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出版内容,提升出版企业的内容制作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整合各方面出版资源强化内容与信息服务能力,实现由传统出版向现代信息与知识服务的转型。
(二)打通信息壁垒,系统突破创新
数字孪生技术可为出版领域研究提供全新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完整的出版流程包括:①选题策划。包括前期市场调研、读者需求分析、寻找社会热点,确定作者及出版物内容形式。②组稿登记。包括初筛政治性错误及社会价值,稿件整体质量。③审稿加工。包括三审内容质量,细审错漏及敏感词。④核红校对。包括三校内容质量。⑤设计出版。包括书稿封面设计、排版插图、增值服务、出版形式、印数定价。⑥推广营销。在出版流程中可以看到,前后期的業务流程具有开放性,而中期的工作流程是严丝合缝的,前期的选题策划等创造性工作直接影响了整个出版物的价值链,也是决定出版效益的关键环节,整个出版过程是数据—人—组织—市场的有机组合(见图2)。
出版行业与数字孪生融合可以很好地实现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出版过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出版流程的数字孪生体,将出版数据、出版环境、出版流程、销售对象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数字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全业务关联实时动态更新出版流程可以有效提高出版针对性、增加市场占有率、降低出版成本。图2给出了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孪生融合的可视化思路,要针对物理空间的工作流、信息流、数据流等在信息空间建立数字孪生体,从而实现每个流程的赋能,优化整个系统流程,通过将编辑在物理空间开展的实际出版工作流程进行数字化抽象,形成数字孪生模型,对业务流程、业务数据、业务规范、模型、算法、资源等进行表征和组合,可实现用户喜好的精准把控、市场效益的提前预估、业务流程的精细管控、重复工作的智能开展、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基于效益的综合决策,实现全业务流程无孤岛,且在虚拟空间不断评估和优化结果,最终实现出版工作的突破创新。
(三)量化用户需求,掌握市场变化
目前出版行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与以往大不相同,竞争对手不仅是同行,而是全媒体时代各种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自媒体、知识付费、网络出版、在线教育以各种形式赢得内容作者和消费用户,并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口碑、流量、速度、易获取性、丰富性、用户黏性、推广能力等成为获取用户的制胜法宝,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碎片、信息肤浅、检索困难、信息虚假、信息偏执等困境。出版业需要强化对用户需求的感知、用户兴趣的掌握、用户习惯的了解,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动态感知市场和发展趋势的变化。
出版社可以通过各类销售平台、企业官网、微信、专业APP、微博等信息渠道收集关联信息,如市场销售数据、社会热点信息、读者反馈意见等。这些信息往往以文本、数字等方式展现,因此需要数字孪生体在此时通过各种大数据算法,识别、抽取、量化多源异构信息,并基于数据的智能算法,对用户需求数据进行归集与标签化,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映射和管理,提前进行出版物设计模拟,计算潜在用户数量、印数定价和增值服务等内容的不同组合方案,通过建立效益指标,对不同组合方案进行量化预测,提前预测市场反应,可以智能推荐用户较为喜好的出版物风格、权衡综合效益最高的印数定价匹配、优选附加值较高的增值服务,紧前掌握企业成本和效益。
通过数字孪生打通与各营销平台的接口,首先分析类似产品销量、销售渠道、用户评价等数据链,基于数据驱动建立热销产品推广分析模型,对产品销售效果进行提前评估,智能筛选出增益大的宣传方式和销售渠道的组合方式,形成应对策略,将宣传销售人力、费用集中到高增益方案中。[6]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收集销售数据,对推广分析模型进行更新优化,持续进行预测调整,实时掌握当前销售状态和下一时间周期(如月、周等)的销售预计量,实现动态营销、动态决策、动态调整,帮助出版社有效改善对客户喜好的理解和响应能力。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数字孪生体将自动记录和更新进化,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分析,带来人机协同下的数据组织、知识提炼及价值判断,创新知识产品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支撑业态升级、企业运转和市场开发。
(四)加速数字融合,促进业态升级
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还是要善用数字技术拓展外延创新。创新的关键是围绕知识和伙伴两大核心要素、生产和流转两大核心进程,进行数字化的组织再造。数字技术是出版机构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价值共创、用户消费、责任编辑与作者及读者交互合作的支撑力和驱动力。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参与各方的“人—物—数”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模式、组织形态、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改造,吸引内容生产者、外部应用程序开发者、第三方出版机构、读者用户等各方共同参与出版活动,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一种共建共享、智能化的新业态。出版业必须正视这种现实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关键在于对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具有深刻的认识,并敢于探索新的形式。这些转型的结果都将促进知识的传承和传播,继而巩固出版机构的核心优势,推动出版行业版图的重塑。
全媒体时代,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孪生通过AR/VR/MR等技术和终端设备进行多维信息交互,实现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觉等感观变化实时反馈到数字孪生虚拟实体中,经过虚拟空间中数据的分析及策略预测,实时反馈给用户,带给用户沉浸交互体验。数字孪生技术与虚拟展示技术的充分融合,使用户具备虚实空间的主动参与感,提高参与到出版产业的成就感,将作者和读者变成终身的伙伴,彼此理解对方的诉求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更好地传递知识和信息,融合声音、视频、触摸,亦是对元宇宙出版理念的实践支撑。通过5G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字孪生体与出版生产过程中物理实体的通讯,对接出版产业资源管理,解决出版环节的痛点和难点,提高业务反应效率。
数字孪生不仅仅是最后可视化的展示,它是突破虚实信息和知识融合的手段,是整合数字资源的一种途径,是以各类模型为核心,其物理实体和虚拟实体皆是对现实世界活动生产、组织和运行的时空规律的描述,以业务模型、产品模型、知识模型等形式的模型为载体的因果关系,通过工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和融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虚实映射体系,反映出虚实空间的运行机制。传统出版要积极打破封闭的出版平台模式,依托数字化技术不断融合创新,及时捕捉和预测不同时间段的消费者风向和社会需求变化,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增强内容设计能力,开发更具交互性和创新性的产品,辅助企业决策,提前发现创新增长机会,促进出版生态升级。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出版物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是加速器,唯有两者深度融合,出版行业才有持续的创新力和发展活力。数字孪生有机地组合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信息,如同完整的生命体一样,实现出版业的智能决策及高效运转。出版业务流程是骨架,决定了数字孪生的应用价值;业务数据和数字推演模型是大脑,决定了对每一步业务结果的先知先觉;业务的实时监督及数据如人体的神经,实现了虚实空间的有效融合;交互式系统如人体的五官,保证了编辑人员在业务中可有效地使用数字孪生体。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在出版方面的应用,可有效实现业务智能化、效益最大化,实现出版行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和高效率发展。[7]
(作者單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