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新要求,赋予出版强化价值引导功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命题。本文对新形势下出版行业价值引导的要求和意义、出版行业价值引导蕴于高质量发展实践、更好实现出版行业价值引导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演进中如何充分发挥价值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思路对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出版行业 价值引导 数字出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对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集中体现为国家和社会赖以建立维系的共同价值基础,即价值观。在价值观系统中,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在全社会起支配作用,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四大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也是塑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共同体的精神力量与纽带。
在新征程上激发起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磅礴精神力量,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出版行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大量时代性强、内容精良、受众欢迎的出版物和精神产品,是构建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大厦的基石,能够持续为全社会提供文化知识资源和思想精神养料,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改变社会风尚,凝聚社会人心。
一、强化出版价值引导的时代要求和意义
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融媒体,不论媒介如何演化融合,出版物的内核和终极意义始终是记录与反映特定时代的精神状态,润化和引导社会大众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文化趣味,滋养和塑造阅读者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1]出版行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其中所蕴含和追求的“精神”,即理论方法、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境界趣味等,是“出版物的魂”。作为“出版物的魂”的载体,报刊、图书等文化产品作为“出版物的体”直接影响着受众的社会认知、自我定位和价值认同。而赋予出版物什么样的“魂”,则取决于出版主体在面对特定时代、文本、读者、社会条件等编辑出版情境下,对“为谁做”“为何做”“怎样做”等目的原则方式等维度的判断和选择。由底层逻辑可见,出版价值引导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不言而喻。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论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在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两大奇迹,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成功实践,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停留于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而是突出体现在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基于清醒的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把目标锚定于注重人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强调我们要推进的是使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统一的现代化,鲜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人本精神,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反观西方式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路径,因其资本统治逻辑的贯穿,丰富多彩的人性被过度的物质欲望扭曲,而趋于蜕化成追逐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向度的人”,导致社会陷入物质主义过度膨胀的现代性危机中。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兼具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的二十大对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对出版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出版导向,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出版对社会和受众价值引导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重大使命。
出版业是极具特殊性的文化生产行业,它与特定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变迁紧密相联。强化出版价值引导功能,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话题。积极发挥价值引导功能是出版行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有效实现价值引导功能,重要前提是出版行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出版行业,我们对出版价值引导功能的认识再深刻再到位,在实际发挥作用上也容易落于投入不菲而效果不彰的境地。[2]面对时代新要求,出版行业必须致力魂正体健、一体发力,自觉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有机蕴含在质量优良、受众认同的具体文化产品中,春风化雨引领思想文化传播,润物无声塑造美好心灵。
二、出版价值引导蕴于高质量发展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和总趋向。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達到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突显,人民对文化消费的量和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众的消费概念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消费的升级换代,如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和数字文化消费的热衷等,都对出版行业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新发展提出客观要求。
一是更加主动引领价值导向。文化输出和价值引导是出版活动的内核和灵魂,塑造人、感染人是出版传播的根本目标,经验感受分享是价值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报刊图书等出版行业主流媒体要通过不断推出优秀的出版物向受众分享共同的经验、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在抚慰社会情绪、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进而潜移默化建构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独有作用。[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机遇与风险前所未有,面对多层面的挑战更需要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有力引领。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被空前拓宽,生活方式、价值选择有了更强的自主性,但多元化海量的资讯冲击、多样化观念的碰撞,也造成人们的心灵“沙漠化”、信仰迷失和价值冲突等现象,社会价值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主流价值观和权威话语的疏导和引领。面对加速改变的外在世界和新技术、新业态,出版业要深刻认识趋势,把握发展新机遇,大胆试水新技术,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尺度把好借由各媒介出版发布的内容导向关,警惕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的端倪与表现,精准发掘引导受众需求,匹配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矫正消解错误或消极的思想观念,阻断垃圾文化的扩散,有力有效地引领价值导向。
二是更加聚焦出版供给的文化含量。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结构日趋科层化、群体化、激励制度化,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变,大城市出现个人原子化趋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承受着远超过农业文明下的精神压力。在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中,出于放松心情、消除焦虑等动因,数字化时代的人们更容易转向一目十行式的浅阅读,以碎片化的阅读得到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上的愉悦,社会层面出现远离崇高价值、转向日常娱乐消遣和文化快餐的趋向。担负起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出版人必须看到社会生活和传播技术的巨大变革,也更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阅读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格、素质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众声喧哗下,出版业自身首先要杜绝功利色彩和浮躁心态,坚定营造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氛围,更加清醒坚守主流价值对出版行业发展的正面导向作用,辩证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迎合低级趣味、缺少营养的速朽出版物数量降下来,始终坚持树立精品意识、积淀文化底蕴,用工匠精神提升出版物的文化含金量,让优质出版物成为温暖慰藉人心、提高大众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明灯,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养分,充分发挥各类出版物浸润心灵、疏导民意、成风化人的价值引导功能。
三是更加主动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人均购书量和阅读量仍然比较低,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另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人均阅读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德国47本、日本45本。[4]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发展环境中,传统的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受到明显的冲击。调查结果显示,在传统纸质媒介中,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报、刊的时间分别为21.05分钟、5.22分钟、2.96分钟,而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高达101.12分钟,浏览各种数字化媒介的占时与上年相比都在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传统出版行业要实现其价值引导作用,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投身于媒体融合、数字出版的大趋势当中,学习研究在线教育、移动出版、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新兴数字产业的成功运作经验,最大化已有的内容资源优势,借助现有的平台技术、存量用户等品牌基础,加快数字出版进程,丰富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产品形态。通过内容为王实现行业价值,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把更多经典读物迁移到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把握虚拟世界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特性,适应新一代受众“读屏”的阅读习惯,推动经典文本与短视频、有声书等产品形态的融合、增强出版单位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等的价值传播吸引力,更加注重把已有的优势产品和服务针对性地与各大连接平台和传播渠道有机对接,通过推送内容资源、培育营建属于自己的社群等手段,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三、新形势下实现出版价值引导的方向
主动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格局中,自觉担负起“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使命,出版行业要以更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激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强烈主体意识,从多方面发力,确保价值引导的功能更好实现。
一是坚持党管出版原则,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上的出版理念,守正创新出版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不论身处何种媒介,出版业都必须树牢阵地意识和精品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编辑出版工作铸魂,校正社会生活中与主流价值信仰相左的各种误导偏差,通过日积月累的出版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融入大众化、日常化场景,在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深处扎根结果。古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代表着敬重文化、爱护文化的传统美德,当代出版人当继承优良传统,坚守文化良心,在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关守土,不论是选题策划、还是稿件配置,不论是文字标点还是配图装帧,处处都有价值观的度量与统领,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出版物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格,从文化选择、文化积淀、文化建构、文化传承、文化引领等多维度考量探索,使创新推出的出版物真正成为承载知识与经验、传统文化、科技文艺、道德伦理和民族记忆的厚重文化积淀和丰富精神结晶。[5]出版关乎人的成长和心灵的润泽,教材自不必说,即使是出版消遣娱乐性的通俗读物、大众读物,也要从育人、化人的高度精心策划、严肃对待,尽力赋予其一定积极有益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
二是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发展壮大主题出版,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凝聚构建共同的思想价值体系。主题出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十年,出版业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集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出版活动,为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贡献了应有的力量。例如,2022年贯穿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围绕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推出一大批深刻解读成就背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的出版物,从书籍到报刊,从大屏到小屏,从国内到海外,一系列主题出版物在特定时点以不同形式集中推出,以不同文体和视角论述、回顾、提炼、感动新时代非凡十年,展望和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奋进力量,体现出其强大的宣传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为主题出版提供了新的广阔舞台,出版业要聚焦重大现实、理论、实践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强化深化主题出版,围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推出更多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出版读物,更加注重以大众接受认同的视角设置主题出版的最优呈现形式,以话语表述的大众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把握主题出版的引导艺术和宣贯策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入心入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此外,要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精准甄别有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出版内容,对于散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言论观点的出版物,对青少年等特定群体具有不良影响的低品位出版物,以及具有一定群体心理基础和社会危害性的低俗不良出版物等,嚴加监管,限制传播,强化意识形态底线思维。
三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因应融合出版,打造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当前,媒体融合势不可当,传媒格局、舆论生态深刻变革,传统出版业唯有向数字出版转型,与新兴媒体介质主动连接,借由多平台传播主流文化,不断探索全媒体时代构建精神家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才能有效激活价值引导的作用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面对跨媒体出版的挑战,传统出版行业能否成功转型,不论是内容建设、先进技术还是创新管理,不论是出版内容的发现挖掘创新再造,还是出版方式的融合创新、管理流程的再造,都有赖于要拥有一支高精尖的出版人才队伍。为此,要着力提高编辑队伍由传统出版进化到数字出版阶段客观要求的专业化能力。首先,要更加重视编辑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出版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前新媒介不断涌现,融合持续推进,产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日新月异,理论知识相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那些在实践一线亲身体验、切实操作、更具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出版人才可以更好顺应数字出版的新趋势、捕获到融合的新机遇。出版业要侧重引进具备较强跨媒体出版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基于现有的中青年编辑人才现状,在一线实干中培养造就更多的出版实践型人才,通过强化实地考察、项目参与等灵活多样的实践培训手段,促使他们较快地在适应产业新业态实际需求上提升能力才干。其次,要建立贯通内容、战略、管理、技术、营销等各环节的复合型协同化人才体系,新形势下的编辑出版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选题策划能力、内容挖掘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宣传推介能力等,还要具备掌握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理论及其方法的能力。新时代出版人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工具,为选题策划、编辑制作、营销传播等出版环节赋能,推动传统出版下“出版者出什么,读者就读什么”的产品供应方式向数字出版下结合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供应方式转变,精准对接出版供给与阅读需求,构建起更清晰的产品线和更稳定的作者群、客户群等,从内在机制上保障出版价值导向的输出贯注精准有效。
(作者单位系中国税务杂志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