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出版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业的重要参与者。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本文综合分析出版和教育相关政策对教辅出版的影响,并对教育部办公厅分5批发布的102个“双减”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各地各校纷纷将“双减”的重点聚焦于作业设计,本文尝试在此基础上分析教育模式变革新形势下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方向,以便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育出版 融合发展 作业设计 “双减”
教育出版通常被视为出版单位的“生命线”,既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业的重要参与者。要探析中小学教育出版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认真研究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深入分析一线教育教学经典案例。
一、关注教育改革,推动出版创新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并将“双减”工作作为教育部党组“一号工程”来落实,说明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双减”政策一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双减”后,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建议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1]可见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已成为“双减”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作业质量已成为共识,教育出版应高度关注教育模式变革,不断创新,借势而进。
二、分析“双减”案例,聚焦作业优化
2021年9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开始陆续发布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进行全国推广,截至2022年7月,教育部发布典型案例5批,共计案例102个。本文对典型案例的主题进行分类和统计,其中,课后服务案例37项(占36.27%),教学管理案例32项(占31.37%),作业管理案例22个(占21.57%,如图1),足以说明作业研究和改革在落实“双减”政策中的重要性。
对102个推广案例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作业”(246次)、“学生”(231次)、“课后服务”(193次)、“教师”(184次)。图1是根据关键词使用频率及关键词之间共现值绘制的网络关系分析图,图中的关键词是典型案例中使用频次较高的29个有效词语,关键词之间的链接线越粗,表明这两个关键词在同一句话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共现值)越大。共现值的计算标准是在同一句话中,关键词A出现的次数×关键词B出现的次数。对“作业”文本进行词语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最大的两个依次是“学生”(共现值为818)和“设计”(共现值为666)。对“作业”邻接词进行统计,与“作业”相邻,组合使用最多的是“设计”,“作业设计”出现次数最高(共44次)。通过教育部推广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各地各校纷纷将“双减”的重点聚焦于作业设计。
《意见》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推广案例中有四个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平台等技术布置分层作业,减轻师生负担,实现压减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的目标。包括江西省依托“赣教云”平台建设的“智慧作业”系统、青岛崂山区的“AI智能校本作业本”、上海市的智能作业平台、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作业智慧管理平台。教师通过作业诊断报告精确校正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效。系统自动分析作业负担、作业质量、作业习惯、作业时长、时段分布等,实现作业的全流程监管。江西省依托“赣教云”平台建设“智慧作业”系统,作业印刷时采用点阵码铺码,老师通过点阵笔批阅或通过高转速扫描仪集中扫描,完成作答信息的采集[2],获取学生的薄弱点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潜在问题,自动实现作业分层布置。
三、锚定用户需求,加快出版融合
减负是第一步,提质增效才是最终目的,在做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加法,要处理好学业减负与课堂增效、作业总量压减与作业设计提质、知识教学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双减”政策能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同时对家长、教师、学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出版应及时补位,为“雙减”政策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针对性服务。
(一)学生作业新需求倒逼教育出版加快融合
“后疫情时代”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进直播教室上课、平台提交作业、群内学习打卡、在线提问等线上操作已不再困难。但是,教材和教辅还未能快速跟上教学场景的快速转变,传统纸质教育出版物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新需求。
学生使用的教辅可分两类,一是评议类教辅,二是非评议类教辅。非评议类教辅,也就是市场教辅,商业形式相对自由,早已走上了融合发展之路,大多数非评议类教辅可通过二维码、APP、小程序等方式提供线上学习资源与服务,常见的资源包括配套学习材料、拓展性阅读、音视频讲解等,常见的服务有在线互动答疑、征集评选、VR/AR交互、智能测评、错题收集、作业分析、个性化训练、直播教学等。但是评议类教辅受政策影响较大,仍然以传统纸质出版形式为主。评议类教辅是指与教材配套,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评议,供各地各校推荐选用,学生自愿购买的教辅材料,包括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语文同步阅读和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是减轻学生作业过重负担的主要落脚点。评议类教辅政策的初衷就是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所以其难度、容量、与教材的适配性、排版、印刷、装订、定价、发行等是相对规范的,但以后教辅评议必将对教材的适配性、题量的适宜性、习题的分层性、内容的科学性、案例的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题海战术式的教辅材料将退出市场。
出版单位在人员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必要精简品种,全力提高评议类教辅质量,尤其应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和递进性,深入研究习题的完成时间、难度和类型,还应充分研究一线教学中作业布置、学生作答、老师批改、作业分析、分层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并增加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长周期作业。但是仅靠传统纸质出版形式压减题量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评议类教辅较少涉足媒体融合的出版形式,与2017年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一律不得出现提供额外教学辅助资料的各类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3]有一定关系。出版单位出于谨慎考虑,参照教材的要求,评议教辅大多仍保持传统纸质出版形式。如今,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和“双减”政策的落地,将倒逼出版单位思考评议类教辅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双减”典型案例足以说明教育部对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评议类教辅是持支持态度的,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各级平台互动交流、智能答疑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市县通过本地平台,加强学生学习数据信息收集分析。[4]这为教辅作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设置评价方案,高效评估学习效果,才能让孩子们脱离题海战术,才能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不耽误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智慧教育的趋势是确定的,评议类教辅的融合发展方向是明确的,出版单位应立足纸质教辅,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深度研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和作业服务,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沟通,让教育行政部门真切地看到线上技术和资源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在评议类教辅中增加免费线上作业服务。
评议类教辅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教育服务初心,免费向师生提供配套资源和服务。只有那些不断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适时迭代升级,不断优化在线教学和作业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突出内容质量和服务品质的出版单位,才有可能在变革中占得先机。
(二)家长育人新需求催生家庭教育知识服务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大了家长的教育责任,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应理性确定孩子成长目标,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但家长在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必然也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效果,所以家长也需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理念。教育部落实“双减”典型案例中有四个案例与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和沟通,引导家长更新育人观念,缓解家长焦虑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成为新需求,教育出版融媒体在指导家长提升教育方法、形成正确教育理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着手打造家庭教育知识服务类IP,提供线上咨询和直播,推出家庭教育音视频课程和系列图书等多样化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
(三)教师减负新需求加速教育出版转型教育服务
“双减”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一些地区减少了对评议类教辅的征订,不少老师开始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自己编写作业印发给学生;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为提高教师的素养,增设了教研活动;为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为教师配备了更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新要求将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教育部落实“双减”典型案例中有八个案例涉及关爱教师,重点聚焦合理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的策略。除了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弹性上班机制、解决教师生活困难、开设心理咨询等,还应当运用线上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赋能教学活动,真正为教育教学减轻负担。建立完整体系的线上教学资源服务可为教师备课提供帮助;搭建智慧作业平台,无感采集学生作业行为数据,自动完成作业质量评价,可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布置分层作业,甚至是个性化作业;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培训平台,可让教师自主安排适合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平台上互动和交流将更加容易,教师也更容易加入自己感兴趣的教研团队。“双减”政策的落地给教育出版转型注入了动力,新兴技术必将成为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喊了多年的“从教育出版商变身教育服务商”的口号很快就会真正实现了。
(四)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亟需作业时长统计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并对各年级作业时长做出规定。学校是否落实“双减”政策,教师设计的作业是否适宜,是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心的問题。但是,目前作业情况是通过问卷形式进行收集的,缺乏直接的实证数据支撑,无论是《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还是《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5],都是对学生主观感受的调查,是对全国“双减”工作的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而对地方和学校推进“双减”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作用。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级作业不同,每位学生作业完成速度不同,每位老师对作业管理的意愿不同,学校缺乏客观判断作业量的有效途径,只能根据老师的经验做感性判断。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作业管理方面缺乏实证数据支撑,教育部对作业管理的要求便难以贯彻落实。因此,作业量的统计和分析成为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出版单位应针对作业时长的采集和分析开展专项调研,研究如何在纸质教辅作业上采集作业时间。南京市玄武区研发作业智慧管理平台,学科教师统一通过平台发布“作业公示”及“预计作业时长”,家长借助平台每天反馈孩子作业完成时间,如有学生作业超时超量,系统自动预警并及时反馈教师。教育出版可借鉴该思路,为纸质教辅设计智慧作业管理小程序,为学生提供作业完成时长的登记或自动采集功能。为鼓励学生或家长登记作业时长,可在教辅上增加难题解析、错题收集、分层作业、重难点讲解等功能,只需要登记作业时长即可获取相应免费线上作业服务。老师自主设计打印的作业,也可通过出版单位的小程序获取免费线上作业服务,但同时必须登记作业时长,这样便可以全面统计本地区各学科作业时长了。如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允许在评议类教辅上印刷点阵码,便可以直接通过铺码技术和点阵笔书写的方式无感采集学生作业过程性数据,从而更加方便地监控作业时长,为教师提供实证数据,及时调整作业设计,为学校和地方教学行政部门提供作业管理依据。只有实际数据才能证明“双减”政策的实效。
通过分析“双减”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作业设计”成为各地各校落实“双减”政策的聚焦点,教育出版应紧跟各学校在作业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学校作业管理需求,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辅出版融合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