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资格认定、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教育资源少而散、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课程设计雷同多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围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实践调研,在总结经验成果、剖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定制化继续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实际工作起到支持作用,同时供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借鉴。
关键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编辑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出版工作,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出版单位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承担着把握方向、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做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事关出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更事关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编辑人才,是推動出版单位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亟需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能力。因此,实施针对性、高效率的继续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首先,开展继续教育是落实国家制度性安排的必然要求。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提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出版专业人才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明确将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从制度上完善和规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内容与形式、学时管理、继续教育机构、考核与监督等内容,为出版单位开展继续教育提供遵循依据。[1]
其次,开展继续教育是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出版产业如何从传统的产业模式向绿色、数字、智能和共享的产业模式转变,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每个出版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在挑战中育新机,于创新中开新局。
最后,开展继续教育是帮助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最佳路径。当前,终身学习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新形势下出版业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增强政治鉴别力和市场敏锐性,达成螺旋式上升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生产高品质出版物助力。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完成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既是责任编辑注册、续展以及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也是出版业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利用《规定》设置的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培养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组织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当前,出版单位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出版业务工作安排与继续教育时间冲突的矛盾、高水平教育需求旺盛与有资质培训机构短缺的矛盾、出版业务涉及领域多与培训资源覆盖范围窄的矛盾、继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与培训方式单一化现状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许多出版单位面临的大问题、新难题,制约着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2][3][4]
笔者对15家出版单位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访谈,发现在组织形式上,各单位普遍采用现场面授课程与远程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在面授课程部分,以集中统一组织为主,超过50%的出版社与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合作,直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培训机构已有的标准化培训班次。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机构统一设置的培训课程不能有效满足各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素质的需求;二是授课方式传统僵化,被动性、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影响人员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同机构组织的培训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安排,重复性内容多,独创性内容少;四是集中的培训时间、固定的教学安排、有限的培训资源、较少的交流机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训人员的获得感,并造成了工学矛盾。
三、开展定制化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
实践证明,凭出版单位一己之力或全面依托专业培训机构都不能达到较好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实施有效的继续教育,应充分整合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结合出版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深入、适切的培训合作,在时间安排、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等方面探索定制化继续教育解决方案。定制化继续教育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宗旨:政治引领,质量优先
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既要严守质量底线,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更要严守政治红线,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落实在集中培训的课程设计上,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人才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在定制化方案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聚力于政治素养的培育和职责使命的熏陶,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出版人才队伍。
2.培训内容:出版为主,强化专长
出版行业有严格的规范和质量要求,每个出版社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特长。因此,在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符合出版行业普遍性的业务规范要求,又要满足每个出版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优质的师资队伍,在出版业政策法规、出版物质量和编校加工流程、图书市场分析与选题策划实例、出版新技术与新形势的发展动态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出版单位的定制化方案提供有力支持。而在开展专业领域、特色业务的培训时,出版单位可利用自身优势和业内资源,开设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3.师资安排:按需聘请,实效为重
聘请师资是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培训教师既要能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又要能实实在在帮助他们提升业务实操能力。聘请师资不能一味追求名师名家,而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聚焦出版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当前亟需提升的能力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帮助他们加深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把握、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激发灵感,從而启发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为做好出版规划提供思想支撑。
4.组织形式:多种形式,灵活安排
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对提升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调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规定》的出台为出版单位多样化组织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除安排现场主题讲座、在线直播课程、远程网络课程外,还可以定期采用主题研讨、案例式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研讨会,启发个人主动思考、推动个人高效成长。此外,还可以采用外出参观的形式,如组织人员赴传统印刷企业、数码新技术公司和物流公司进行调研学习,使参训人员对出版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图书出版流程的各环节有直接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5.培训时间:相对集中,化整为零
出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出版业务不能因培训而停滞,如何解决工学矛盾,是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难点,这个问题要通过研究出版单位的业务工作规律来加以解决。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本单位出版工作的周期性,错开出版工作集中的高峰时间段,采用相对集中、化整为零的方式,如每周安排1-2次课(4-8学时),组织完成继续教育工作。
笔者所在单位在过去十年中围绕上述核心内容,对定制化继续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实施定制化继续教育解决方案,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在师资和课程资源方面的强有力支持,探索了更加多样的培训形式,调整了更加灵活的培训时间,不仅有效解决了上文提到的各种问题,也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编辑人员的培养目的。[5]
目前,随着行业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越发严格,开展定制化服务工作的复杂度及困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定制化继续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培训机构逐渐取消了定制化服务。目前《规定》的出台给予了出版单位一定学时的管理自主权,但要认真落实并完成这些学时,单靠出版单位自身力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培训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提供方面,出版单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四、思考与建议
继续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授权管理,拓宽培训资源,以满足出版单位定制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继续教育的需求。
第一,各出版单位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问题,需要研究制订定制化的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鉴于培训市场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培训机构大多以大班额固定课程的形式组织培训,无力再做定制化服务,使得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造成培训时间过度集中,且时间安排不由出版单位主导,给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培训机构授权管理,推动培训机构对出版单位定制化继续教育课程模式的认可和发展,满足各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个性化要求。[6]
第二,虽然近年来有资质的远程培训平台课程资源不断增加,但课程体系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培训需要。目前我国在线继续教育网络平台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一些较为成熟但不具备资质的网络平台,如学习强国、优质慕课平台等,对拓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面,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这些平台的学习时长计入继续教育的学时,进一步增加继续教育灵活性,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继续教育的需求。[7]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