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分银行”理念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2343
王慧

  摘 要:作为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学分银行”为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推进继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学习内容从同质到定制;关注出版人才持续性发展,以精准化、个性化、系统化服务赋能专业成长,实现学习态度从被动到主动;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设计和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管理从松散到系统,是未来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出版人才 继续教育 “学分银行” 能力标准 供给侧改革 平台建设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出版业培养造就高素质出版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使命的基础工作;也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现知识与技能更新、持续推进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2021年1月1日起,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突出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政治能力建设,提高了每年需要完成的学时要求,划分了公需科目与专业科目的不同内容要求,肯定了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明确了多种学习形式下相应的学时计算标准,提出加强继续教育机构规范管理,等等。可以说,《规定》的出台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契机,但在实际运行中,继续教育资源供给、编辑人员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学分银行”基于大数据理念,致力建设完善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对于系统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

  “所谓‘学分银行,实质上就是一种模拟或者是借鉴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过学分进行认证、累积、转换的一个形象化的表述。”[1]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人们的学习和教育可以在不同场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只是终身学习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知识特别是各种技能和能力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继续学习获得。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级不断攀升,人们的学习和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面对这样的变化,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对于通过多样化学习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如何实现评估、认证、积累一体化?在此背景下,“学分银行”制度呼之欲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通过“学分银行”构建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趋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2年7月,我国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挂牌成立。[2]十多年来,我国关于“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实践探索如火如荼。从政策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致强调,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健全学习成果认证管理,构建服务全社会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渐受到广泛的欢迎。

  (二)“学分银行”的基本特征

  “学分银行”充分借鉴了银行零存整取、整存整取、通存通兑等灵活的运行机制,在理念上也充分体现了银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指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概言之,“学分银行”具备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系统化运行等基本特征。

  首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分银行”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到学习者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承认各类有效的学习成果,将其转化为量化学分,并架设起互通互认的立交桥。可以说,“学分银行”赋予学习者充分的自主性。而且,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普及运用,“学分银行”的优势得到了深度拓展,在全程记录学习者学习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挖掘与智能推荐,能够对学习者进行更具个性化的分析,指导学习者“学在当学处”,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就感。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其次,可持續性发展。“学分银行”的缘起,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为应对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非学历非正规学习成果的认定等挑战而产生的。“学分银行”用原生态的记录方式对学习者予以全过程评价,这就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评价的阶段性局限。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更加强调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结,更加关注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而缺乏对后续学习进程的指导与研判,从而限制了学习者的可持续性发展。“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能够使各阶段有序衔接起来,并有效引导学习者后续的学习进程,指向的是学习者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最后,系统化运行。“学分银行”的实施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管理的流程来看,它包含“课程标准子系统、学分累积子系统、学分互认子系统、学分兑换子系统和学分诚信子系统5个子系统”[3]。从教育学习参与的各要素来看,它必须成为有效连接教师、教育资源、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学习者的信息平台。这就要求用系统思维把握好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做好整体设计,同时强化问题意识,发现现有制度中的问题和矛盾,疏通堵点,推动完善。

  二、“学分银行”理念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破解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培训范畴。一定程度上来说,《规定》的出台契合了“学分银行”的理念:将培训任务量化为90学时,这与学分的概念一致,即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基本的计量单位,便于统一认证、累积;涵盖了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学历教育、课题研究、培训授课、撰写论文、审读评审、技能大赛等多样化继续教育形式,并规定具体折算标准,打通了各类学习成果认证转换的路径;实行学时登记管理,搭建了具有存储功能的管理平台。不过,目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还面临很多的现实困境,“学分银行”理念则为破解其中的难题提供了理论遵循。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学习内容从同质到定制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培训内容的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对培训对象的细分,没有在此基础上提供针对性培训内容。出版专业人才队伍涵蓋广泛,按出版物种类划分,有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新媒体编辑等;按学科属性划分,有人文社科类编辑、科技类编辑、艺术类编辑等;按岗位划分,有策划、编辑、校对、发行等各类人员;按职业发展阶段划分,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别。[4]各类人员对培训内容需求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规定》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区分了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但在具体的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培训内容的供给并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其次,各类培训机构的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由于缺乏对培训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管理,各类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人员交叉重复率较高,导致编辑重复学习、培训资源浪费、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学分银行”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选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这就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首先需要做好供给侧改革,优化继续教育资源供给,逐步朝着学习内容定制化方向努力。其一,基于各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确定继续教育内容框架。能力标准的确定有利于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是继续教育资源有效组织与供给的基础,是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个性化学习内容并学有所获的关键,是分类储存学习成果、予以相应学分认定的依据。其二,涵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扩大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规定》列举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面授+网络远程教育的单一形式。按照“学分银行”的制度设计,今后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切实落实现场教学、编辑技能竞赛、研究课题申报等推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多种继续教育形式,构建涵盖出版培训、出版实践和出版研究的综合评价认证体系。

  (二)关注出版人才持续性发展,实现学习态度从被动到主动

  目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从实施动力来看,是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组织的,而非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下而上的自主参与;从现实结果来看,关注的是每年阶段性培训任务的完成,而非人才的专业性、持续性发展。因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多是为了完成学时任务的被动式学习。首先,以培训为主的单一模式限制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每一次集中培训既定的学习内容与大班制授课的单一模式,使得学习者并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而有时重复性的学习内容更使他们失去听课的兴趣。[5]其次,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清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编辑是杂家”的传统观念使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常常忽视专业性成长,且继续教育环境也缺乏充分的专业成长支持。然而,不论是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还是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出版专业人员走专业化的道路。

  “学分银行”关注学习者的终身持续性发展,能够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成长赋能,有助于激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的内生动力。其一,建立终身学习账户,完善个人纵向成长记录档案,助力出版专业人员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发展。“学分银行”账户对出版培训、出版实践、出版研究等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记录,可以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纵向深入地反思自我学习过程,探索自我专业化发展方向,避免因没有明确目标而盲目被动地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任务。其二,通过“学分银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学分转换、认证、累计过程中数据无处不在,“学分银行”实现了对学习数据真实全面的采集;在此基础上,对继续教育资源和个人学习进展进行精准分析,进而为学习者匹配所需个性化和专业化教育资源,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成为目的性和意识性较强的学习实践。

  (三)加强平台与制度统筹设计,实现继续教育管理从松散到系统

  《规定》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级和省级两级监督管理责任。不过,从现行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来看,还有很大尚待完善的空间。首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审核与发布机制不完善。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者,虽有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但更多还是依托出版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社会团体。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审核及发布没有统一的平台。对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缺乏权威的继续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主要通过邮箱、微信群等途径获知来自培训组织方的相关信息,对于培训是否经过审核批准、是否给予相应学时认定则还需要与培训组织方进一步确定。[6]其次,培训的管理与考核参差不齐。目前,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还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省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相对严格,但其他培训机构在培训管理上纪律不严、考勤马虎、考核松懈等问题长期存在,管理考核机制及培训效果亟待提高。

  “学分银行”制度实施与运行过程中的系统思维,有助于改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松散状态,实现系统运行。未来,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应是一体化建设平台,是连接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与资源的纽带。依托“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不仅严格培训课程的审核,且依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通过平台展示与统计,引导培训机构“错位”规划课程,避免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不仅实现培训信息的权威发布,且基于大数据深度分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过往学习经历,为其精准推荐适配性更强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记录的档案袋,更是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平台。

  三、基于“学分银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体系

  我们常常说,编辑是杂家,这反映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同时,各方面能力的成长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基于完备的能力标准体系做好教育设计,这也是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系统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逻辑起点。

  构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体系,需要认真梳理各项出版工作内容,对所需能力进行条状分类和块状分层。在横向层面,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划分为通识素养和专业素养。通识素养,指的是不论所属出版物类型,还是所在崗位和刊物所属学科的区别,编辑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如政治认知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媒体运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审美能力等;专业素养,则是建立在对所属学科和所属出版物类型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信息感知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专业判断能力等。在纵向层面,则需要围绕一定能力,规定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后能够达到的进阶标准。如语言文字加工能力从基本的纠正语言文字差错,到字斟句酌、精心润色、提高稿件表达效果的加工能力,形成不断进阶的评价层次要求。当然,构建完备的能力标准体系,需要专家、编辑、出版行政部门、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反复的调查与论证实现优化。

  (二)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建设与“学分银行”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前提,是满足其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条件,是保证“学分银行”制度实施的基础。《规定》提出:“统筹继续教育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分级分类组织,形成政府部门规划指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出版单位支持配合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格局。”如何赋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明确的目标定位,包含清晰的内容层次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则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在教育内容上,需要按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分类整合各类继续教育资源,使课程设置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从系统性上来讲,对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进行整体规划,按照能力标准指导培训组织方按照专题开展培训,联系相关师资,做好针对性课程建设;对于多个培训组织者,做好他们之间的协调,避免培训课程的重复性开发。从层次性上来讲,需要考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设置不同高度的目标要求,使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学员真正学有收获。在教育形式上,《规定》认可了出版培训、出版实践、出版研究等多种能力提升方式,并明确了学时计算标准,力求实现不同学习形式的等值融通,支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多渠道成长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如支持在职攻读学位、组织出版类研究课题申报、开展出版类职业竞赛等。同时,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应当以此为背景,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统筹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拓展继续教育的场域空间,实现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

  (三)搭建系统完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平台

  目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依托“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等级注册管理系统”予以记录学时。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现有平台需要予以完善,不仅成为管理学时的平台,更应成为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出版单位、出版行政部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相关协会连接的纽带。

  首先,通过“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实现相关政策制度和培训信息的审核与发布。这样,在出版行政部门的规划指导下,有效统筹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相关继续教育资源,实现内容互补、形式互补、优势互补,减少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其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发布的权威继续教育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计划和参与方式。同时,“学分银行”基于对过往学习经历和教育资源的大数据深度分析,还可以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匹配继续教育信息,为其提供更精准的学习支持。再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途径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按照相应转换规则被予以认定,增强自我认同感。同时,通过学习数据分析,能够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探索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明确目标导向,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学分银行”管理平台逐步完善,成为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既可以依托“学分银行”的客观记录对人才予以综合评价,完善出版专业人才职业晋升计划;又可以将“学分银行”建设成为出版专业人力资源库,为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四、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出版工作承担着守正创新的重要使命,亟须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这对出版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新形势,贯彻教育管理新理念,结合自身的行业需求和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实施“学分银行”制度,逐步优化教育管理,释放出版人才队伍发展活力。当前,可以先通过局部试点,发现建立健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体系的阻碍性因素,探索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标准建设、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学分银行”平台制度建设等,进而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模式。

  (作者单位系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