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引起了教育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认识到,出版回归价值理性、奉行长期主义的必要性。“双减”对教育生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出版业的启示又是什么?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大家探讨。
第一,重新认识教育出版的本质,回归价值理性。不仅仅是“双减”政策,针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协同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直指作业负担过重、手机使用不当、游戏成瘾、“娘炮”文化、“饭圈”乱象等问题。资本的无序扩张、在线平台的野蛮生长及其对上述问题的推波助澜,亦为监管利剑之所指。这些政策举措,蕴含着增与减、治与疏、扬与抑等一系列辩证法,究其根本,是引导行业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教育的规律,彰显价值理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通过代际间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促进人的发展。出版的本质是传承文明,启迪大众,推动社会进步。出版与教育的关系是耦合的,尤其在文化功能方面都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这一角度理解,教育出版也必须为立德树人服务。我们秉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出版观,决定了我们将会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比如,教辅出版是搞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还是注重精准教学、素质教育?在线教育产品的开发,是通过技术强化应试功能,还是基于素养导向创新学习设计?教育出版只有提高对于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才能做出符合育人属性的产品。
第二,把握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加快出版供给侧改革。“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资源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教育出版企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比如作业管理。作业要发挥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演算、抄抄写写。创新作业形态,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使作业成为减负与提质之间的重要杠杆,这是教育之需,也是出版之需。比如课后服务。当前,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普遍存在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问题:课后服务与学科教学内容普遍缺乏有机衔接;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薄弱学校的素质拓展类课程较为缺乏;课程资源形态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等。
教育出版应把握供求关系的变化,提升教育资源研发和服务的能力。教育出版的供给侧改革,有两个显著趋势:其一是复合性、服务性,由单一的图书出版向综合的内容服务转型;其二是专业化、社群化,目标用户精准定位到社群用户,为其提供垂直细分的高质量内容。在此过程中,教育出版不仅要与技术进行融合,更要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要深深地扎根到教育科研、教育教学中去,构建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以共生的方式服务广大师生、创造社会价值,从而开辟教育出版发展的新领域。
第三,坚持长期主义,为教育出版注入新的力量。“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影响,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一是教育的公益属性,二是人的培养的长周期性。就是说,教育服务机构不能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不能急功近利、搞机会主义经营,不能以社会承担“外部成本”为代价谋求发展。教育出版工作者应当确立一种长期主义的思考框架,把价值理性置于效率工具之上,保持价值共生的战略定力。秉持长期主义的发展观,是长焦的而不是短视的,是共生利他的而不是钻营逐利的,是保持战略定力而持续创新的,是遵循规律、注重发展长期利益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由此推动教育出版健康穩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总编辑)AFE3AC2F-3F52-4C9D-BDDE-E709A904FAC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