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出版参考 热度: 11560
蒋丽君

  摘 要: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和大众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讲什么、谁来讲、向谁讲、怎么讲这四个挑战,通过思考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为尝试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故事 叙述主题 受众思维 多维叙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围绕讲好中国故事,除了中国传统的理论总结和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和大众传播,对于新时代大众凝心聚神、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对于以文传声、增强国际亲和力、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讲述有内涵、有温度、有烟火气的中国故事,面临着四个挑战。

  挑战一: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好故事

  第一个挑战是讲什么中国故事,即叙述主题。什么内容是既有国际影响力,又有中国特色;既牵系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又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呢?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一项。

  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包括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址等。这些罕见且无法替代的珍贵财富,是全世界最有价值、最值得全人类共同了解和保护的存在。同时,这些记载和凝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独特遗存,承载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散落在中华大地的世界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明和智慧的见证。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明清故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价的历史见证;鼓浪屿见证了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互鉴,是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的国际社区的典范……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着“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的宗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的桥梁,通过文旅融合,重回人类社会生活,可望而又可即,真正“活”了起来。文化遗产,链接的是先人的智慧、文保人的努力和惠及的每一个人的现时互动故事。

  挑战二:最适合的人讲最合适的故事

  第二个挑战是请谁来讲中国故事,即叙述者。从某种程度上讲,选对了讲故事的人,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胡乔木同志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制定了一个原则,就是“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所谓“最合适的人”,对于讲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来说,最理想的要具备四个特点:一是要有渊博的学识素养,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二是要有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热情认真、倾情投入;三是要有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四是语言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社会形象兼具权威性和亲和力。

  很幸运,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就是这个最合适的人。单霁翔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是文化遗产保护、文博、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同时,他又是中宣部“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影响中国的文化人物、金句频出的“网红”文化名家。他深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同时通过中国文化大讲堂等现场交流传播文化遗产保护,探索文化传承,是讲述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最理想的人选。

  挑战三:受众思维的逐步形成与转变

  第三个挑战是向谁讲中国故事,即受众。单霁翔一直是有为的学者型官员,撰写过很多规划和文件;他也是高产的作者,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而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显然不是讲给研究者听,也不光是讲给从业人员听,而是面对海内外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受众意识的转变,是生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对专家来说,这个转变并不容易。

  为了在更广大范围内向海内外大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普及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单霁翔非常努力地做了尝试。在2020年4月出版的《我是故宫“看门人”》中,单霁翔有意识地规避学术叙述,以生动流畅的讲座语言风格,讲述了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让故宫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的故事。书中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及丰富的个人观点和感受,但仍然不免带有些微故宫管理者的工作叙述。

  在2020年10月出版的《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中,單霁翔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故事。他以不同层面的运河景观为逻辑顺序展开叙述,浑厚大气,娓娓道来,在为读者勾画中国大运河古今风貌的同时,也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融入文字之中。这本书脱离了职业气息,但知识密度大,知识点丰富,是相对厚重的知识普及读物。

  而今年6月刚刚推出的《万里走单骑——老单日记》,则在探索中完成受众的意识转变。书中,作者以更亲和的“老单”自称,以厚重的学术积累结合世遗互动真人秀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中的见闻和随想,讲述了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的12处遗产地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知识传播经更具人性化、可感知、可代入的故事化叙事,增加了亲和力、理解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通过内心的认同以及形式的变化,作者单霁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普及理论和方法,完成从学者、官员到社会教育家的转变,成为讲好文化遗产和文化自信故事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挑战四:中国故事的多维叙述与持续触达

  第四个挑战是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即叙述路径。内容创作方面,单院长从结合建成600年、大众聚集的单点遗产地故宫,到跨越8个省市、27座城市的线性遗产地的大运河,再到中华大地12个不同风格的遗产地,由点及线到面,通过文化阐释、知识普及、观念传递、故事讲述、感受分享,持续而又层层递进地讲好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在《万里走单骑——老单日记》的新书发布会上,单院长特别说到,这个系列的每一本图书看完之后都要收藏起来,将来攒在一起就是一套关于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除了出版物之外,斜杠老单“跨圈出道”,领衔了中国首档世界文化遗产寻访体验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更是媒体融合时代一次全新的尝试。单院长集结“布鞋男团”,行万里路,通过文化遗产之旅,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和影响更多的大众,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保护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升文化自信。这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跨界与融合。节目的创新之处,是从不同人的视角解读世界遗产,专家学者、布鞋男团、飞行嘉宾,都从各自角度讲述世界遗产的故事。这其中,单霁翔和老乡、游客的交流成为一大亮点。与大众互动讲中国故事,这是单院长的智慧和魅力。

  从讲座到图书,从电视台的大屏到新媒体的小屏,主流媒体的正向赋能和新型社交媒体的流量效应相互加持,形成个性化、分众化传播新理念,扁平化、多元化的传播新生态,创意化、生动化全媒体特色,抵达更广泛的受众,有效扩大了内容传播的路径和实效,让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深入人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成为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话题,读者、观众成为受众,同时也成为讲述者和传播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故事首先要讲给大众,通过大家的吸收、认知和输出,实现与讲述者平行的多渠道民间海外传播。这或许是大众传播的最高境界。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样的思考和实践下,更多的专家会以更加生动亲和的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模式,生动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展示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