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上的云南昭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从拿起饱含文化之墨的笔那一刻起,他们代表的皆是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书写的都是这里的传奇。彝族作家吕翼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吕翼最新创作的中篇小说《生为兄弟》,以乌蒙山区、金沙江畔为写作背景,讲述了在脱贫攻坚时期,交通厅下派驻村帮扶干部贺南森和乌蒙山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马多,在长达近20年的人生经历中,几乎都在做驱除穷鬼的种种抗争。他们在升迁等问题上结下的爱恨情仇,最终因共同的梦想,结下了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的大爱真情……
一、于细节处展现民族自然和文化特色
吕翼作为一位彝族作家,语句中自然流淌着彝族的血液。
下乡帮扶干部贺南森大学毕业后初到乌蒙山区畜牧饲养站时,“正是深秋,乌云浓重,阴雨像懒牛的尿,似乎永远都流不尽”,短短几句,很自然地、巧妙诙谐地展现了乌蒙山乌云密布、阴沉多雨的自然特点,当然这也是贺南森当时的内心写照。贺南森初来乍到,似乎并不顺利,好在他碰到了“一生的兄弟”——马多。马多作为土生土长的彝族人,自然举手投足间能展现当地的民族特色。贺南森和马多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觥筹交错间讲述自己的故事,马多说“老家为啥这样穷?就是因为那里住着穷鬼苏沙尼次。穷鬼苏沙尼次古已有之,每一代人都被这家伙折磨得死去活来”。为什么要拼命工作?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下去?“就是因为想摆脱苏沙尼次的束缚……”这里在写到家乡贫穷的情况时,吕翼巧妙地使用当地民族文化中的象征贫穷的苏沙尼次进行表现。用“摆脱苏沙尼次的束缚”这一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马多渴望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梦想。
故事中还有其他很多地方,乍一看,并不引人注目,但于细节处点缀着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二、通俗话语中展现人物特点,表达深刻道理
吕翼在故事中使用的语言,并未披着华丽的外衣。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比如,主人公贺南森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兄弟马多时,马多留给他的不光是“比烟雾更黑的动物”,还有一句“火要空心,人要實心”,清晰简洁地展现出马多朴实、淳朴的当地干部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事做人要坦诚相待,脚踏实地。
讲到贺南森带领扶贫队员走村串户,帮助村民脱贫,有些人“对他们很小心,很警惕,和他们对立”时,吕翼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原以为,大家都会站在一条线上一致对付穷鬼苏沙尼次,想不到很多人的内心里,都藏着一个更难对付的苏沙尼次”。这里,将贫穷比喻为苏沙尼次,表现出了贺南森想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最初意愿,但现实和理想总会出现分歧,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勤劳动手,总会发家致富,可怕的是人心的“苏沙尼次”,或者说人心的贫瘠、精神的落后,这才是真正阻挡前进的绊脚石。
应该说,通过简单形象的语言,展现人物特点,说明比较深刻的道理,这种手法一直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三、兄弟情谊中展现民族团结
贺南森和马多,一个是从省城下派驻村帮扶的汉族干部,一个是倒马坎村的少数民族干部,两人虽民族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但共同的扶贫目标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在初次的对酌中,交流着人生经历和理想,兄弟之情从那时起生根发芽;后来,他们的情感遭遇了一系列挫折:马多的表妹沙雨嫁给贺南森后逝去、干部考察时被人非议……但是,让读者感到欣慰和感动的是,他们的兄弟之情依然坚不可摧,“兄弟间可是肝胆相照,兄弟之间可是患难与共,兄弟之间还是为了对方可以委屈,甚至放弃自己的人”。贺南森和马多,其实他们代表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民,只要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贫穷将成为历史,富强将在不远处招手。
(作者单位系安徽文艺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