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可以说是编辑的“内功”,是提高编辑综合能力的基础。笔者以为,图书编辑的眼力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编辑的眼力?怎样提高编辑的眼力呢?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政治判断力、文化前瞻力、学术洞察力、需求感受力。每一个编辑都应在提高这四种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眼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出优秀的书籍。
关键词:图书编辑 “四力” 眼力
出版是知识、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崇高事业,承担着记录历史、宣传真理、普及科学、资政育人的重大使命。100多年前,浮沉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大潮中的张元济先生深感“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要”,选择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以书籍开启民智,成为彪炳史册的“中国出版第一人”。物换星移,山河巨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图书编辑唯有不忘初心,牢记编辑使命,多做好书,才能不负先辈、不负时代。
编辑是出版的核心,是连接出版生产前端、后端所有环节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领域,不断增强“四力”也是对出版编辑队伍的殷殷厚望。其中,眼力既是独特的眼光,也是广博的眼界,对于编辑来说尤为重要。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媒介載体不断更迭的时代,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眼力,又如何培养眼力呢?笔者认为,编辑应该培养四种眼力,即政治判断力、文化前瞻力、学术洞察力、需求感受力。
一、培养政治判断力,做服务大局的书
我国的出版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2019年3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因此,编辑首先要培养政治上的“眼力”,在策划选题中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导向,自觉承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光荣任务;在审稿中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严格执行国家出版管理政策法规,精准识别现象本质,不被错误观点和思潮迷惑。
培养政治判断力,就是要从党的工作大局出发,编辑出版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的好书。2019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颁布了新修订的《上海文艺创作重点选题推荐》,鼓励积极创作以现实题材为主的中国梦主题、“爱国主义”主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走出去题材等七个方面的选题作品,并强调了重点扶持具有上海文化特色,兼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底蕴的作品。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和研读文件,了解掌握行业内发展趋势、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始后续的工作。
所以,2020年上海三联书店策划出版了具有中国梦主题的《中国的经验》,着眼于“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出中国道理”,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形势。还策划出版了《阅读南京路》,介绍著名的“中华第一街”的历史溯源和百年变迁。2021年出版社还陆续推出记录“中西合璧”南京西路的《阅读南京西路》、“从海洋文化视角出发”的《江南海洋文化研究》等,这些都是具有上海文化特色、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弘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和“兼容并蓄、经世致用”的城市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也成为编辑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也是2019年文件中的重要内容。
响应号召,上海三联书店策划出版了“国学经典外译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这一系列学术著作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中国传统医学等,把原文忠实地译为英文,以传达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特有的神韵。这些优秀的传统学术著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与灵魂,能够对外传播关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国学经典外译丛书”(第一辑)自问世以来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和赞誉,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得上海文创资金资助,社会影响力颇佳。
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言论观点思潮的冲击,作为编辑,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政治政策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这样才会逐步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力,在策划选题中发现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好选题,在审稿中也能发现可能的政治方面的疏漏。第二,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编辑作为宣传队伍的一分子,应始终坚守文化宣传阵地,练就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二、培养文化前瞻力,做引领时代的书
编辑应具备文化前瞻力,即编辑的超前意识[2]和职业敏感性,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的过程中能敏锐地发现其时代特色和创新性。正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先生所说:“所谓的职业敏感就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帮助你发现一些可以成为书的元素,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在别人意识不到的地方,善于把不是书的东西编成书,这就是一种职业敏感。”[3]
拿《阅读南京路》一书来说,作者乔争月是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从201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等系列书籍。2020年春节后,笔者听闻她在准备南京路的书稿,遂马上向她发出邀约,她欣然同意。
南京路是上海著名的商业街,19世纪中叶,今日南京东路是一条外侨散步遛马的乡间小路,始建于1851年,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1999年南京路步行街经过改造正式开街;2019年12月南京路步行街又开始东拓工程。东拓后的步行街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复合,新南京路成为魔都最美的城市客厅。所以,我和作者都想做一本“新”的南京路之书,既讲述南京路的历史溯源和百年变迁,又分享其富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一面,并准备在新南京路开街仪式之前完成出版。
首先,确定开本。如今,快速化、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阅读方式,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既便于阅读也便于携带的小开本。
其次,确定书名。2017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在描绘今后5年的发展蓝图中指出:“未来,城市应更加宜居宜业,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所以我们确定了《阅读南京路》的书名。如今,阅读建筑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把建筑故事讲好,让建筑承载历史、涵养文化成为很多人共同的心愿。这本书的书名正是与时代相契合的产物。
再次,在保持作者一贯中英文记录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在文章后面添加相关原汁原味老上海英文报纸内容,并全部有中文对照,比如,“旗舰店”大楼章节,介绍了这座“旗舰店”大楼的一系列业主,从1860年第一个品牌老上海丝绸大王“老介福”到2020年6月的华为旗舰店,后面还附上了1934年12月13日《大陆报》当年对“‘老介福延续丝绸传统”的有趣报道。当时作者一直犹豫要不要放这部分内容,因为甄选和翻译的难度都很大,同时也不想使成书太厚重累赘。但是笔者觉得这部分独家内容一定要有,而且用类似旧报纸的仿旧纸张予以呈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深入了解有关建筑背后的历史和事件。这部分内容是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上海图书馆资料里爬梳整理、翻译来的,是本书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不同于市面上任何一本写南京路的书籍。
最后,这本书图文结合,书里既有专业摄影师团队拍摄的100多张南京路建筑美图,也有专业建筑设计师绘制的南京路建筑手绘图。这些第一手资料既珍贵而又富有时代特色,也代表了本书创作者的最新角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郑时龄先生特为本书作序,并评价这本书说:“作者以第一手文献资料生动地描写了建筑师和当年与这些建筑相交集的风云人物的故事,从独特的时空交错的视角研究上海和上海建筑,行文雅俗可读共赏,中英文并列,旁征博引,娓娓讲述,成为作者特有的文风。”
很荣幸的是,在南京路开街仪式之時,本书作者乔争月受邀参加了静安区旅游服务中心主办的“建筑可阅读之‘月读静安·南京路”活动,还有大隐书局、海派书房举办的“建筑映射的海派文化——以南京路和武康路为例”活动。并且,本书作为传播上海城市形象、推广中华文化的产品,展示在202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
这本书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回想《阅读南京路》的出版过程,从选题到开本,从书名到图文内容的准备,我们发现了这本书之“新”,不仅内容具有时代特色,形式也有诸多可创新之处。
由此可见,一份书稿在没有打磨、包装之前并不能简单地判断出它的“新”意,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眼力”,应根据书稿和作者的要求寻找最合适的设计师。从内容与装帧的搭配整合,编辑要与作者、设计师研究磨合,然后精心构思、巧妙安排,最终使产品呈现出整体协调、艺术完美的效果,如范用先生所说“编辑就是把好的东西复印出来给大家看”[4]。
《阅读南京路》我们请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设计师分别设计封面和内页,二者互相补充融合,较完美地呈现了本书的主旨。比如,这本书开宗名义就介绍了《大陆报》的一篇“1925年乘黄包车漫游南京路”的报道,基于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对这一报道我们请封面设计师做了跟封面相同感觉的内页设计,以保持统一。南京路的历史建筑,隐隐绰绰的画面配上橙色、银色等特殊工艺,让读者有一种亲身游历20世纪初南京路的感觉。而且,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结合,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画面感。
三、培养学术洞察力,做“传得下去的书”
编辑应具备学术价值的洞察力,即提高对学术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做能够传世的作品。上海三联书店是三联品牌的承继者之一,自建社以来一直铭记三联的店训,追求真理、弘扬学术、积累文化、传播新知,坚守文化理想和文化使命,营造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5]所以作为一家学术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应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力”,站在学术理论前沿,筛选出领域内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
从2004年至今,上海三联书店联合高校专家学者策划推出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法学文库”“上海三联思想与社会文库”“城市史译丛”等学术文化出版优秀品牌,并在业界和读者群中广受好评,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拿本人所编辑的学术书籍《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来说,刚发现这个选题时,笔者迅速征询了当时社总编辑和高校专家的意见,他们都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以通过和其他出版社的竞价、外方对出版社学术出版实力的评估等环节,我们终于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之后就是签订合同、确定译者。这本书的翻译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我们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翻译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充分尊重了原作的精髓。豆瓣对这本书的评分是9.0分,评论如:“这真的是一本非常棒的专著”“极为精彩”“当工具书看了”等,也对译者满是好评,例如,“膜拜译者”“如此负责的译者注真是第一次见到”“翻译加星”等。[6]后来笔者又编辑出版了著名芭蕾舞编导乔治·巴兰钦的《芭蕾圣经》,作者是芭蕾王国最受推崇的专家之一,书中娓娓讲述了世界顶尖舞团表演的101部最著名经典芭蕾舞和当代芭蕾舞的故事,并对其故事情节、创作背景、主创人员、演出团体、媒体反响等进行了或简或繁的介绍。这本书既有学术性、专业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读性,很多读者把它当作芭蕾舞的必备工具书,豆瓣上也有读者认为“大师从舞蹈史的角度梳理芭蕾发展,让人受益匪浅”“是一本重要的原始资料”。[7]以上两本著作的作者都是业内权威,他们代表了该领域的学术高度,是编辑找到有学术价值选题的方向之一。
所以,编辑要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眼力”,一方面,要多关注自己专业或感兴趣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动态,同时也要及时了解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动态,从而策划出质量高的学术传世之作。另一方面,争取在一两个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有较广泛的积累和较深入的思考,努力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历史上很多优秀的出版家,如邹韬奋、叶圣陶等都是学界的专家、学问大师,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
四、培养需求感受力,做读者喜欢的书
韬奋先生的出版理念就是“竭诚为读者服务”,他的出版事业一直紧贴社会现实。所以,编辑应具有读者需求的感受力,即关注选题的畅销性,具有“读者眼光”。[8]
编辑应具备读者意识,以读者的角度寻找选题确实很重要。与此同时,编辑也是读者,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好恶,甚至偏好。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呢?诚然,编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专业领域开发选题,同时还要考虑到编辑的责任和出版社的品牌文化,即承担起编辑作为文化传承人的责任,尽全力向读者展示精品力作,出版体现品牌文化的书籍。而把以上这些和“读者眼光”结合起来定能出版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书籍。
上海三联书店近几年出版的陈美龄系列、《日本镜中行》《厌女》《论爱的教育》《谁在你家》《家庭的牵绊》等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无不是将编辑的读者意识、责任意识、品牌意识、编辑兴趣有机结合的作品。
以《谁在你家》为例,作者2013年曾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过《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在当时的学术书籍中销量不错。5年版权期过后,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逐渐转变,家庭内部父母子女的责权利有了很多变化,家庭里不明确的定位和界限的缺乏也是产生家庭矛盾的诱因之一,这些家庭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与作者商讨后,我们决定重新再版这本书,并结合当下读者需求,经过多轮头脑风暴后,确定书名为《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iFamily(“个体家庭”)作为作者提出的新概念被嵌入封面醒目位置。我们一致认为这个书名切合当代家庭的实际状况,符合作者一直倡导的“把生活升华为学术,把学术翻译为实践”的理想。书中呈现的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总结。
《谁在你家》再版后,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力,是第一版销量的三倍,澎湃新闻、木棉说、一条等知名媒体都对这本书做了深入的介绍和阐释,在社会上掀起新一轮家庭关系讨论的热潮。可见,即使是舊选题,只要编辑找到契合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新角度,发现和挖掘新意,从“编辑眼力”“读者眼光”相结合的角度,也会做出具有畅销性和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然而,读者需求的感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平时多读、多看、多听的结果,是日积月累的编辑经验及经年累月的编辑实战历练的成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注重阅读和知识的积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编辑要时刻关注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视频、网络课程、书籍等了解最新资讯和新闻,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流行时尚等,使自己的头脑一直处于最新鲜的“不落伍”状态。然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和评价,发现优秀的选题,从而发现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以《家庭的牵绊》为例。近几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同时家庭也面临各种挑战,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时下很多新手妈妈,包括我自己,从孩子出生前就读了很多养育类书籍,努力学习各种育儿方法,但是并没有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而自信,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不断冒出新问题。正在这个时候,《家庭的牵绊》的译者向我极力推荐河合隼雄先生的著作,我抱着好奇的心态买了其所著的《孩子的宇宙》《爱哭鬼小隼》。这一读便一发而不可收,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他的译作,然后非常留心他和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机缘巧合,我和我的译者终于发现一本没有被引进的《家庭的牵绊——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辗转与中国版权代理机构和日方联系,最终我们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我想如果不是我和译者对河合隼雄先生的了解、推崇和出版社的坚持引进,事情的结果可能并不是今天这样。这本书一经上市受到了读者好评,在社会上引起了家庭和教育的共鸣。
这本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河合先生像一个智者,让读者逐渐放下对养育、教育的焦虑。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在书中找到对自己人生有益的部分。随着社会对家庭和教育更多的思考,这本书未来可期。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关注时代热点,寻找最打动读者的选题,这对培养一个编辑的“眼力”大有裨益。
五、结语
李昕先生认为一个好编辑要兼有“才、学、识”,最重要的是“识”,就是指编辑的“眼力”——“独具慧眼”的那种能力。[9]而做一部书稿就像进行一项研究,每一个编辑都在这项研究中寻找选题、审定书稿,在如此长期训练和经验积累中,逐步提升了对选题和文稿的“眼力”。“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编辑成长的路上一定还有很多荆棘和挑战,但是不畏艰难险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出优秀的书籍,是我们对出版事业最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朱丹.论图书出版中超前意识的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
[3][9]李昕.职业敏感:编辑的见识和眼光[J].中国出版,2012(9).
[4]董丽娟.出版人如何增强“四力”[J].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9(3).
[5]京沪港三联书店关于弘扬三联品牌坚守文化使命的共同宣言[N].光明日报,2010-11-08.
[6][7]来自豆瓣资料.
[8]鲍宏.试说报纸言论编辑的“读者眼光”[J].宿州学院学报,2005(8).
(作者单位系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