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9月,國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从总体原则、管理体制、内容形式、考核监督等方面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做出明确要求。我国编辑继续教育已实施十多年,对推动出版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当下由于疫情原因,在线继续教育成为热点,其在时间自由、选择多样上具有线下继续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平衡线上线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应有之作用,建设高质量的出版人才队伍,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出版人才 继续教育 发展路径
2010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并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第一部专项政策法规,由此拉开了我国编辑队伍全员继续教育的序幕。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从总体原则、管理体制、内容形式、考核监督等方面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出明确要求。
当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根据《规定》要求,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制、发行、营销等各环节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需定期参加相应的面授和远程网络培训,线下和线上培训相结合,以完成规定的学时,累计不少于90学时。国家新闻出版署、各省新闻出版局以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不定期组织各级各类专项培训,帮助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规定》的颁布,表明我国编辑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常态化态势明显,处于夯实基础的普及阶段,对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修订缘起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向建设文化强国进发的关键之年,出版强国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出版强国首先要强人才、强队伍,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在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打造一支强大的编辑队伍尤为重要,造就数以万计的政治素质过硬、职业品质优秀、文化情怀深厚、市场眼光敏锐的优秀编辑成为必然。[1]编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快慢,与编辑继续教育的质量紧密相关。
近年来,针对编辑培训制度体系,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提出“聚焦问题短板,拓展渠道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总体要求;《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将“建立并有效执行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纳入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体系。《规定》则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出版专业人才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并提出继续教育工作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服务大局,按需施教;提高能力,注重质量;改革创新,注重实效。
目前,我国编辑继续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培训效果不佳,不尽如人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制约出版工作者下一步发展。鉴于此,需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施策,以推动我国编辑继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面临很多现实困境,以培训为主的被动性接受限制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形式、内容的积极性弱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理论学习与出版业务不对接是最核心的现实困境,出版业务能力不足是制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提升的一大因素,对其进行有效解决,是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主要任务之一。
1.以培训为主的被动性接受
就目前大多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看,多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多是在因职称评定需要而进行的由行业部门、上级单位或是本单位组织的一种被动的专业化学习,即运用外部推动的强制性培训来促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强调采用统一规范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技巧或能力。这是一种被动提升专业技能的发展状态。此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性质多是“补偿性培训”,多是针对某一领域、某一群体的窄化选择,明显滞后于新时代出版事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出版强国建设,也不利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发展。
业学界专家授课,辅以实地调研,几乎是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最突出的表现是培训方式单一,以知识传递为主,参加培训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是被动地接受专家讲授的内容。这样的培训机制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没有被精准挖掘,培训方提供的学习内容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在培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一般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很难真正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难以实现培训的知识迁移和持久转化。
这种培训机制实际上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发挥作用,启动点和推动力都来自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形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也缺乏配套的出版单位支持系统和编辑学习动力激励机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发展缺乏有效衔接。这种范式显然不足以保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无法满足理论与实际相契合的实效性要求。有研究者认为,编辑继续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被严格地执行,某些问题已被提出多年,但至今仍未见明显改观,似乎已成“痼疾”。[2]因此,在肯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进程中的外部培训的同时,更应强调专业素质的提升、实际问题的解决。
2.理论学习与出版业务不对接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以及建设文化强国的推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作为继续教育的基本理念,逐渐成为业内的主流共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升华。随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目标从对外在条件的追求逐渐转向内在素质的提高,使得以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发展为目标追求的价值取向逐渐明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运行机制、模式方法等发生全方位变革,专业素养的提高、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业务能力的提升成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
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问题是,理论学习与出版业务不对接,如上文所述,培训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多以知识灌输为主,虽辅以实地考察、现场交流,但真正具有实操性的东西占据少数,培训时间的限制、课程内容的局限,使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仅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切身的实际操作,难免陷入空谈理论、画饼充饥之桎梏,很难真正学到东西,真正促动专业技术的提升。随着《规定》的下发,注重质量和实效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导向愈发清晰,其自身专业成长的内生需求已蓄势待发。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理应由注重出版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转变为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
上述现实困境制约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规定》的施行为其提供了契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可以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从知识传递转向问题解决、从任务式管理走向专业化建设为路径,推动高质量建设。
1.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并促进出版业发展,主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教育要从其专业成长和提升的角度出发,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实现专业发展,从以人为本、质量提升的价值内涵出发,促进国家宏观要求、出版单位发展需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需求的相互协同和融合。
质量问题和效益问题提升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规定》的施行,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成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关注的重点。质量效益提升既是新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战略使命,也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永恒主题。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一系列政策的指示精神,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迈向提质增效阶段,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质量提升目标,以建设高质量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时代重要目标之一。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无论是培训方还是被培训方,都需要以一种新的姿态主动地迎接这一挑战。
就专业素养提升来说,《规定》明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范围,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方面。既涵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也包括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出版工作必须具备并应当掌握的出版政策法规、编辑业务知识、编校技能和质量要求、装帧和版式设计,信息资源集成开发、版权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及行业发展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更多侧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业务技能的提升。
2.从知识传递转向问题解决
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多以知识传递为主,在实操方面有些弱化,存在理论与实际不对接的弊病。鉴于此,需多从实操角度出发,积极创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式,引领其开展基于实践经验的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出版工作中存在的复杂多样的实际问题。
具体而言,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一是推进标准建设。专业化的标准引领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现专业化的重要路径,《规定》的出台,相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培训课程、机构建设、质量评估标准等标准体系的建设,可从培训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二是构建自下而上的培训机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的提升是从其自身的需求与经验引发的一种变革,应建立基于出版单位特点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调动出版单位组织继续教育以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解决不同出版单位存在的个性化需求问题。三是丰富继续教育形式,考虑到工学矛盾、行业差异等因素,除现有的线上、线下继续教育形式外,可对继续教育形式和学时认定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将参加国家重大项目评审、出版物质量审读评审工作,公开出版与出版工作相关的图书,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面授脱产、网络远程培训等纳入继续教育范畴,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渠道方式。同时,强调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统筹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充分运用各类学习平台上的优质资源,不断深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等的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从任务式管理走向专业化建设
关于继续教育学时,《规定》明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且出版继续教育学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当年度学时不得结转或顺延至下一年度。这一规定虽框定了对学时的具体要求,却强调了对专业科目的学习,一方面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提升的强调,另一方面推动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由任务式管理走向专业化建设。
以往的继续教育多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式管理,为完成资格登记注册而参与培训,《规定》的出台,改变了这一管理方式,向着专业化建设迈进。全面推进编辑培训的专业化建设,一是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探寻支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基础理论,如专业发展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等,认识和把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律。二是加强编辑培训者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者的专业化培训能力,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从而增强提供优质培训资源的能力,为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专业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以提质增效为旨归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工程,呼唤着新时代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现多维转换,在多方关注和努力下实现升级迭代。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慧琳.倡导工匠精神 做学者型编辑[J].中国编辑,2017(2):4.
[2]曹明倩.编辑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9(2):102.
(作者单位系《编辑之友》杂志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