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中华吟诵的抢救与传承迎来了新的契机。一系列吟诵类出版物的问世也带动了中华吟诵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编辑在出版行业具有核心地位,它是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做好编辑工作对当今出版编辑人尤为重要。本文在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吟诵的背景基础上,对编辑在吟诵类出版物打造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探讨编辑在吟诵类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吟诵 编辑工作 中华传统文化
吟诵,是一种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声音来表现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國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传统诵读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方法,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文的途径。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音韵和特有的方言,把作品的精髓和情感的起伏变化通过平仄语音规则和自身体会的抑扬顿挫之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语言逻辑关系和文学思想情感。这比普通的朗诵要更深入,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表达方式,它是文学、语言、音乐等学科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吟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对于当今传统文化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学生可以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会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的语言、韵律、节奏之美,更好地感受古典文学的意境,使之情感受到熏陶,从而达到内省;二是通过吟诵的方式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吟诵的了解和学习,使学生能够挖掘文学艺术的审美特点,丰富其审美体验;四是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吟诵有利于更快地记忆古典诗词歌赋,对现代教学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吟诵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全国各地尽管还有掌握传统吟诵技艺的人,但是他们的年龄基本上都在耄耋之年。这些老先生中很多人也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派别较多样化,只有少数学养深厚的先生对吟诵的分析相对比较全面,但多数已逝。另外,当今正规传统吟诵的传承人也十分稀缺。20世纪以来,陆续有一些传统吟诵的录音录像,散落在某些机构和个人的手中。这批资源十分珍贵,其中的吟诵者不乏历史文化名人,但是囿于资料保存的不专业,出版内容尚不够规范客观,多数也已遗失;有的资源受到存储载体的限制,音质也正处在损坏之中,急需转录保存和抢救。甚至有人预言,未来十到二十年之间,中华传统吟诵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一名出版人、一名编辑,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华传统吟诵进行整理、将素材进行客观地采样,对内容进行合理地策划和加工、系统地保存下来,并且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出去,对今后吟诵的发展,以至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传统吟诵这一独特文化遗存的系统整理和传承,《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完成了“中华传统吟诵”专题。本专题以“有声的诗文”开篇,梳理传统吟诵的历史脉络,展现传统吟诵的文化特质,通过唐调吟诵、常州吟诵、扬州吟诵、北京吟诵等专题,追溯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传统吟诵的历史,呈现传统吟诵名家及传承人的珍贵影像资料,提炼传统吟诵的特点与规律,展现其独特魅力,挖掘传统吟诵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对于这个特殊专题的策划,编辑扮演的角色自然与普通出版物有着更丰富的多样性。下面,本文通过对编辑在吟诵类出版物打造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探讨编辑在吟诵类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一、从编辑角度出发,关注吟诵界学科交叉的从属地位
编辑岗位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综合学科能力支撑的岗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编辑如何处理好各学科在实施特殊项目中的从属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可以说吟诵对于当今学术圈来说是介于演唱和朗诵之间的一个边缘化学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哼鸣“吟诵”概念,这种哼鸣是将文学、语言、音乐综合在一起的。
文学界认为,它是古典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学界将它看作一种方言研究资料,音乐界人士则认为它是一种音乐的表达。当今吟诵界对于吟诵的状态各家有各家之见,众说纷纭,可以看得出来,有的过于强调吟诵的音乐性,突出旋律在“吟诵”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突出强调现代朗诵的概念和调调,忽略了地方方言语音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语汇结合的基础作用,作为一名编辑如何正确地看待研究对象,如何科学地整合多重学科在特殊项目专题片“吟诵”中的交叉,界定所研究的对象中各个学科相互之间的从属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点上,不仅是吟诵具有多学科交叉支撑的特点,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当下编辑更是需要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工作能力,需要提高编辑的综合素养,转变单一的传统编辑思维,从多维度的思想意识出发,将科学的多面知识性、展现手法的多样性、社会调查的灵活性等策划、编辑加工、审核工作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编辑工作。从这个角度说,编辑工作也是一种交叉学科的工作。
二、在编辑工作的素材采集中,注重吟诵的多样性与深入性
对于一名音视频编辑来说如何寻找到、制作出专业又丰富的媒介信息,是一个需要不断挖掘脑洞的实践性问题,在这里笔者重点强调实践的作用,它是信息采集的一扇重要窗口。
素材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素材形式的丰富。以吟诵的音视频素材采集为例,由于大家对于距离我们较久远的吟诵了解度和实践度的认知尚不够全面和深入,想要把这个传统文化说清楚,又不陷入各家派别争论的漩涡里,在信息提供方面就需要多样化的素材做支撑。比如:名家访谈、吟诵流派采集展现、吟诵诗会视频、吟诵音频底样、吟诵底稿的整合收录展示、各地区吟诵方言音视频的采集、吟诵传承人的延展等素材。经过整理筛选后,这样的素材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音视频制作信息的丰富度,每一种素材类型还会从不同的侧面提供给受众群体以不同的传达目的,同时,这也是将吟诵概念客观全面展现的一个过程。
对于素材及素材提供者的多样性和专业性更是一个需要甄别、层层深入的过程。尤其对于特别选题项目专题片的信息采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深入性。吟诵是汉文化圈中人们对于汉文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表现方式,无疑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今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吟诵大师少之又少,亦或年近百岁,亦或多数已不在人世,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不能采录到现场资源,那些已过世老先生存留的那些宝贵吟诵资料,很多也都不知去向。那么想要收集到最传统又地道的吟诵对于当下来说就变的十分困难,此时素材的采集在专业性与多样性的基础上就需要有一定的深入性,要还原吟诵的本来面目,就要对地方方言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时,对已故的大家传承人进行分类信息采集,随着信息采集的深入,更要注意尽管出于同一师门,素材提供者们的不同身份职业,不同知识结构背景以及同一人不同时间对吟诵作品展现的区别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对于吟诵的表达产生太多的变体因素。而最终如何优化,选择客观有价值的,甚至形成易于传播的出版物,尽量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判断任务,就落在了编辑的身上。所以在收录到专业又多样化信息的同时,更需要编辑人员发挥在编辑工作中的特点,将科学性、思想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结合在一起,加强文化创造过程中的优化功能,发挥科学的信息感知能力,担负起素材选择的把关重任。
三、在吟诵的调研实践中,发挥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
编辑工作是一项社会文化工作,从这个层面来说编辑具有以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这是基于社会这一事物产生的,那么,这里就特别需要强调编辑与社会应当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社会调研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演说能力、多面了解文化创造前沿动态的能力、扩大社交面的能力、调查消费者需求的能力等多重社会活动能力。
尤其在中华经典资源库“吟诵”专题的资源采集调研阶段,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多地方已经对仅有的吟诵资料都签有保密协议,这就是说我们无法顺利拿到宝贵的吟诵素材,这时候就要运用我们编辑灵活的头脑,展开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与当地相关人员建立密切的联系,在编辑的内心建立强烈的目标意识,通过对于当地责任部门的层层心里拨解,展开一定的实践活动作为辅助手段,对遇到的问题逐个进行突破。
一名合格优秀的编辑,不仅需要专注、埋首案头和甘于寂寞的工作作风,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热情,二者在编辑社会活动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互助合力。同时积极发挥编辑实践过程中的社会活动能力,更体现了一名编辑能否把控全面信息的一种拓展能力。
四、注重编辑工作与新媒体传播的结合,拓展吟诵的影响力
当今,新技术不断涌现,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跨界新媒体不断涌现,微博、微信等强势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新媒体时代,消费行为也正在发生改变,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一去不复返,更多传播逐渐变成以参与者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打开脑洞,将中华学子敬仰的中国传统文化吟诵老样新传,例如把一些老样板碎片化翻新组合,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逐步推送传播;将吟诵中所包含的多重学科抽离出来进行分类提取,在适合的门户网站上推出吟诵学科分类分析,还可以配合影像传播载体,用三维空间展示还原吟诵私塾的本来面貌……同时注重将参与者纳入传播轨道,根据自身特点,在新兴媒体传播的轨道上加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這样吟诵不仅可以被更广泛的大众群体所接受,也会大大提高了吟诵的传播效率,拓展其影响力。
尽管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看似正在被压缩,但只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让传统媒体拥抱科技,二者默契配合,转变发展方式,在保证传统媒体的延续下,与新兴媒体发展并存,将智能终端等方式纳入传统媒体的发展轨道,与时俱进,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才会保有更加新鲜的血液。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模式的多样化,就要求编辑工作的思维积极转变,这样才能在新媒体中处于不败之地。
当然,在整个“中华经典资源库”吟诵专题的编辑过程中,一名合格的编辑所发挥的作用和履行的职责仅仅是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注意把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与编辑的灵魂融为一体,“能干”还要“愿意干”,增强责任心;注意把加强语言文字能力、综合审美能力相结合,“愿意干”的还要“能干”,追求更高的效率;同时注意与其他工作岗位的人员沟通配合等各环节的工作相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吟诵”很好地传承下去,才能完成好编辑工作的中心任务,做好出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真正发挥出版工作的骨干力量,争做一名优秀作品的“助产士”。
中华经典资源库“吟诵”专题的编辑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我对于它的实践感悟才刚刚开始。尽管在“中华经典资源库”吟诵专题的编辑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编辑工作需要警醒的大大小小的状况,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问题,我都深知这些还尚且不够,在未来的编辑路途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和困难,抑或去规避,寻求新路径;抑或去打破,不断创新。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们这一群保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人。我们要时刻铭记编辑是服务教育、引导教育、开创教育大军中重要的一员,编辑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惧困难的态度要对得起广大受众,对得起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吟诵”进一步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也这有这样,我们的编辑之途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D].北京大学,2012.
[3]徐建顺.吟诵与教育[J].人民教育,2009(12).
[4]崔金贵,盛杰,谈国鹏.顾艳,刘伦,刘星星.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7):970-974.
(作者单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