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为历史也为现实的史料出版
关于史料整理,从来就一条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必须尊重历史,保护好史料本来面目,虽然其中可以有整理者的校注,有整理者置喙,但史料的原貌应当尽全力保留和呈现。
然而说到史料出版,却有两种相当相左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必须保护并呈现史料的原貌,第二种意见却是必须符合当下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的规定,有不合时宜的内容应当予以科学处理。
窃以为,两种意见都有相当的合理性,又都不可偏执于一端。第一种意见看上去再合理不过了,不如此史料出版还有什么意义?然而,请注意,史料出版不是史料整理,整理有整理的规范,出版有出版的规定。倘若是史料整理和收藏保存,那么人们只管向整理者要史料的历史价值,要收藏保管的真实价值,以供专门研究之用。而出版,最主要的特点是“广而告之”,是出版人把适宜于“广而告之”的内容加以出版,在这里,“适宜”十分重要,倘若史料原貌中原先就有错谬内容,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原稿照用呢?当然这是有疑问的。在我们看来,史料整理应当原稿照留,而史料出版却不敢轻易原稿照用的。至于第二种意见,则失之简单。事实上,史料出版在符合当下国家出版工作规定的同时,还应当尊重史料真实性原则,对于某些不宜公开出版的内容,编选者可以不选,却不能擅自加以修改。这一原则应当成为史料出版重要的前提。
既为历史也为现实,努力实现二者间的协调进行,这就是中国式史料出版的基本要求。
《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综合》是“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书主体“档案选编”系列第一阶段的整理成果。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其民国时期在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方面建立的“乡村建设实验基地”颇具影响力,直接影响了后来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甚至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的乡村改造运动。然而,后来在政治运动中,这一历史事件遭遇过很不公正的待遇。改革开放后虽然得以恢复名誉,可是关于华西实验区的历史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史料搜集整理更是一片散落状态。在专家们的呼吁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国家为此立项,拨出专款,使得这项具有相当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得以开展起来。只是《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综合》这一部分就有5000多页,装成10册丛书。
不用细说,我们就知道,5000多页的内容,而且是“档案选编”,史料整理专家和出版社编辑就要为此投入巨大的劳动,因为是从无到有、从头开始的资料搜集整理,个中甘苦自不待言。然而,让我们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责任编辑对档案中敏感内容特别重视,他们和专业机构密切配合,严把政治导向关,不收不宜公开的档案,对夹杂档案中的个别敏感语句经研究做出适度处理,最终达到了既为历史也为现实,努力實现二者间协调进行的要求,确保了作为史料出版物应有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也许,有朋友说,这样一来“档案选编”岂不是让研究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吗?其实事情很简单,这是档案选编出版,出版的只是适宜公开的部分档案,如果研究者要看档案全貌,还应当去档案馆做自己的研究。正如前面我们说过的,史料出版不是史料整理,整理有整理的规范,出版有出版的规定,不要把二者搞混了。
初审意见
初审姓名:黄璜 黄丽玉 段小佳
职务/职称:编辑
日期:2016年11月15日
《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综合》是“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书主体“档案选编”系列第一阶段的整理成果,共10册,约5000页,收录档案文件近400份。它既是探究、理解华西实验区档案全貌之“一斑”,又是后续档案整理出版的样本,出版意义重要。但要真正理解“综合卷”的特点及价值,必须对华西实验区及其档案概况有所认识。
一、华西实验区的意义及其档案的出版价值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改造中国落后的乡村社会,全国各地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由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组织、总干事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实验”就是其中的代表。全面抗战爆发后,平教会将其乡村建设实践场所迁往大后方,1946年与国民政府四川省政府合作,在第三行政督查区所辖十县一局建立了一个新的乡村建设实验基地——华西实验区。华西实验区自1946年成立到1950年12月结束,共历时近4年时间,其间在璧山、巴县、北碚等地进行的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时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的晏阳初直接主持了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
华西实验区被学界誉为晏阳初在中国大陆建立的最后一个“乡村建设实验基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在这里实现了由农村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向农村经济、教育、卫生、地方自治“四大建设”的转变,即将乡村文化教育转变为全面乡村建设,实施综合的整体性基层社会改造。华西实验区亲历者詹一之先生在《华西实验区简介》一文中指出:“华西实验是定县实验的继续与扩大,过去的工作经验仍尽量利用,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法上也有改变。”华西实验区的建设理念后来被晏阳初应用和推广到我国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中,直接影响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和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国的乡村改造运动。由此可见,华西实验明显区别于定县实验,有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和研究价值。
1950年“平教会”被作为“反动组织”予以取缔,华西实验区被解散,之后实验区的工作档案被公安部门接管,使得这段历史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消亡”,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一度讳莫如深,被视为“禁区”。随着20世纪80年代起晏阳初及华西实验区名誉被恢复,虽然学术界对晏阳初及其乡村建设实验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但迄今国内外研究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活动的学者仍将目光聚焦于定县实验。由于资料的缺乏,华西实验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孙诗锦、龙秀清曾在《晏阳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华西实验区“作为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的两大基地之一,一直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其详情与材料也鲜为人知”。他们感叹,关于晏阳初及其平教事业的第一手资料在我国大陆很难挖掘,大多藏于我国台湾地区及美国、菲律宾等国家馆院之中,由于空间、经济等原因,大多学者无从得到一手资料,因此造成了研究的困难。
作为研究晏阳初华西实验原始史料的华西实验区档案于20世纪80年代由公安机关移交给了实验区总办事处所在地重庆市璧山档案馆,但一直没有向公众开放。2010年底至2011年初璧山档案馆在对其所藏民国重点档案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才清理出了这批珍贵史料。消息传出,社会各界予以极大关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重庆发现晏阳初华西实验区珍贵档案》的文章,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学术界更是对这批档案的公开出版充满期待。
透过这部分档案内容可以发现,华西实验区在“启迪民智、培植民力、建立民主、改善民生”四个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在教育建设、经济建设、卫生建设、乡村自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实验机制。这批档案是研究平教会及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其平民教育思想及乡村建设活动不可或缺的档案史料。它首次向人们展示了“华西实验”这段尘封已久的民国乡村建设历史,为晏阳初研究、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国近代农村社会史和区域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这批档案的出版还可为基层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做出示范。
二、华西实验区档案的状况——亟须抢救性整理出版
据统计,这批档案4万余页,分布于近400个档案全宗之中。这批档案虽以全宗保存,但几经人手,加之被出于不同目的进行利用,文件归档后的陈列顺序已经面目全非。从档案品相、陈列和内容上来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档案数量庞大,品相参差不齐,开本尺寸五花八门,部分破损严重。
(2)文件归档缺乏标准,内部陈列混乱。全宗间缺乏分类标准,既未按照时间、文种,也未按照内容主题等区分归档。仅有零星档案存在内容联系并相对集中地归于同一全宗。全宗内档案也无明显陈列规律。同一标题的文件中还存在混杂着其他华西实验区档案的情况。虽为全宗,称其为故纸堆也不为过。
(3)档案多为繁体竖排,兼有油印件、复写件与手稿。油印件、复写件字迹比较清晰工整,部分手稿字迹潦草,档案上多有签章、批示、修改或不同程度的破损,识读难度较大。
(4)档案内容庞杂,涉及公文、区域地图、会议记录、工作报告、往来书信、个人感想、工作日记、财会表格、规章制度、人物表格、各类调查数据、课程教材、宣传刊物等各种类别的文件。
出版社在了解华西实验区档案的价值及现状后,决定与四川大学西南文献中心的专家合作,编写“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书,将这批档案整理出版。经双方反复探讨,决定采用撰写全部档案编目提要和遴选部分代表性档案进行影印同时编写题名的方式分两个系列完成。“编目提要”可以全面反映档案基本情况,为学者们检索与查阅这批档案提供便捷工具;“档案选编”可以保持档案的原貌,避免因整理不当造成的信息损失,防止整理过程中对档案的二次破坏,为学界提供第一手资料,是丛书的主体部分。经过三年的复制、整理,2015年出版社成功地将“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书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整个项目总规模预计30余册,是重庆璧山档案馆所藏约400卷4万余页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相关档案的集中整理成果。
三、“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书编纂者情况
丛书由陈廷湘教授任主任的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承担编目提要撰写和档案编选工作。陈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史、民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民国文献整理研究项目。中心长期致力于民国时期西南地区基层档案文献的保护、发掘和利用,在档案整理与研究方面有极深造诣。中心目前收集整理了14万多卷民国档案,产生了良好的学術影响。中心办公室主任吕毅博士年富力强,是近年来中心民国县级档案整理项目的主要组织实施者,在档案收集、数字化整理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华西实验区档案更是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其博士论文就是以华西实验区为研究对象。此外,档案保存机关重庆市璧山档案馆,原馆长傅应明与现任馆长陈启江对丛书的出版倾注极大热情,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该批档案的使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各方的努力为书稿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四、华西实验区档案整理及审编校难点
“编目提要”是全面掌握档案情况的基础。档案存藏机构重庆市璧山档案馆在清理这批档案时为档案初步撰写了编目提要,但存在大量识读错误,很多表述不符合学术规范,总体质量不高,不宜于公开出版。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陈廷湘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复制全部档案并将其电子化基础上,按一定学术规范重新整理,再次形成“编目提要”初稿,为“档案选编”部分的成稿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编目提要”对档案的全面掌握,结合晏阳初主持华西实验区乡建实践提出的“四大建设”理念,经出版社华西项目组与川大编纂者反复探讨,确定将这批档案分为“综合” “人事制度及管理”“经济建设实验”“教育建设实验” “卫生建设实验”“编辑宣传”“社会调查”“华西实验区结束”八大部分。在不同的系列下,又按档案的不同主题再行归类集中。在“档案选编”的成稿过程中,准确识读档案内容、厘清档案先后顺序、科学设置编纂框架并合理呈现是整理难点所在,也是整理水平的体现。由于年代久远造成的纸张老化、残损,以及档案本身多为繁体手写并掺杂修改、批示、签章等内容,导致档案识读难度大大增加;又因经过多次不同部门出于不同目的的使用,造成档案杂乱无章,给档案顺序的确定带来不小的挑战,特别是那些一个题名下包含多份档案的情况更加剧了理顺顺序的难度;编纂框架的确定必须在档案识读无误、熟悉全部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既有档案的遴选情况来设置;由于档案尺寸大小各异,如何切割大幅面档案便于读者阅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编纂者在整理时遇到的难题,而且是遗留给编辑组开展审编校加工需要继续注意解决、完善的问题。编辑组在前期就深度介入整理方案制订,并与编纂者保持密切沟通,于体例、编辑规范上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并借鉴学习龙泉司法档案和南部县衙档案的整理经验,对审编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综合》的主要内容
本分卷 《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综合》为“档案选编”部分的第一阶段成果,预计10册,约5000页,涉及近400份文件,具体来看,书稿主要包括以下十方面内容的档案:
一是综述资料,包括华西实验区工作述要、工作规约、组织经过、工作大纲等华西实验区建设纲领性文件;二是乡建计划,包括五年计划、农村建设计划、特定年份的经济建设工作计划、特定实验区域的经济建设计划等;三是组织系统,包括华西实验区组织系统图及员工编制,重庆市农协组织章程,社学区划分图说及社学区户口、经济、生育等各种调查统计表等内容;四是工作制度,包括辅导员设置及服务办法、合作组织辅导监督办法、组社注意事项、值日员工作注意事项、《传习画报》计划、教育组影音施教队摄影部工作办法、乡建工作通讯发送办法等实验区各部门、各事项工作制度;五是工作报告,主要为各辅导区1949年各月工作报告及建设情况视察报告;六是财务会计,包括经费预算和财产目录、公共财物使用与报销的办法及具体事例等内容;七是会议记录,主要包括华西实验区工作人员及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座谈会议记录;八是其他会议记录,包括检讨会、区务会、乡务会、保民会、辅导会等工作记录;九是工作经验与工作日记,包括数十份各辅导区各镇各保民教主任所撰写的文章或日记形式的工作经验谈;十是公函,涉及考察、贷款、借物、搬迁、学区划分、工作困难等方面。
这些关于华西实验区建设大纲、组织系统、管理制度、财务会计、会议记录、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原始资料,直接反映华西实验区建设理念,呈现华西实验区组织机构情况、工作思路和运行模式,是全面认识晏阳初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情况的综合性资料。其与“档案选编”其他部分互为参照、互相补充,呈现了华西实验的整体面貌。作为丛书的第一阶段成果,其体例结构、整理方式的确定,将对档案整体审编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对项目的顺利完成意义重大。
六、加工原则及处理方式
根据前期与编者商讨确定的框架体例与选编原则,“综合”类档案应收录不宜放入“档案选编”中“人事制度及管理”“经济建设实验”“教育建设实验” “卫生建设实验”等其他系列中的,带有能体现华西实验区纲领性、制度性、结构性,能反映实验区整体情况的综合性文件。经过对初稿的审读,初审认为现稿件板块结构清晰、分类科学合理、所选档案内容充实、具有代表性,达到组稿要求,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审编工作,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机制和标准。
1.复核各类编号,保证档案基础数据正确
川大中国西南文献中心在璧山档案馆的合作支持下复制了华西实验区档案,并根据固有的全宗号和当时每页档案拍摄的先后顺序,为该页档案编订了唯一的全宗电子档案号。编目提要与档案选编工作均据此开展。鉴于该批照片无法达到出版精度要求,璧山档案馆又在出版社支持下对这批档案进行了重新扫描及与川大编号的一一对应,并以扫描件及川大选编内容形成了纸质初稿。为保证基础数据正确,项目组首先开展了纸质书稿档案与川大选编的照片编号、璧山扫描件编号的核对工作,确保一一对应,档案与编号没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复核了遴选的档案是否编排齐全,有无遗漏。
2.编制编审记录加工表,保证修改过程有迹可循、有证可查
编辑组按初稿档案顺序,设计制作了专门的编审记录加工表,设置了以下栏目:一级目录、二级目录……题名、扫描图片数、排序、已做编辑加工记录、建议修改记录、需作者处理问题、备注,以清楚明了地反映整个书稿情况和加工情况。表里設置的“已做编辑加工记录”是编辑确定应该修改的记录;“建议修改记录”是为保证全书体例统一、对书稿质量有所优化,但需经编辑组商定处理的内容;“需作者处理问题”记录的是编辑发现问题,但限于选编内容局限,需要作者查证其他档案甄别解决的,或其他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设置此表的目的在于集中问题,既从宏观上把握书稿呈现和修改情况,又从细节上体现出题名改动,顺序调整,补充、剔除档案的情况,存疑的问题,等等。
3. 制作识读信息辅助表,解决识读疑难问题
在审编过程中,编辑组发现因对民国四川基层行政机构、川渝地区地名和华西实验区人物不够熟悉,加之档案多为手写繁体字,题名中人名、地名、公函内容误读较多,且有碍编辑对档案整体内容的把握。第二阶段将要审编的《人事制度及管理》卷中含有《华西实验区工作人员一览表》《华西实验区所属各辅导区职员及工作地点一览表》,为刻印材料,字迹工整,品相较好,相对易于识读,故将其整理成电子文件,方便审编遇到因字迹潦草、污渍、破损等造成难以确认相关信息时对照查证。
4.优化版式,以清晰、规整呈现档案内容,方便阅读
华西实验区档案尺寸大小各异,内容、格式各不相同,如何能统一、规范、清晰地保持档案的原始状态,给读者好的识读体验是编辑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为此,项目组比较了《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类似的地方档案选编出版物,在编排时,注意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①档案大多为右起竖排书写,版式设计必须为中翻才能连贯阅读。
②原则上每份档案均单页起排,但如遇独立完整的对页档案,也可从双页起排。
③以订口为轴,等比例缩小或放大不同尺寸的档案并以对页方式呈现,使页面饱满,表现出较均衡的视觉效果。如个别内容较多的档案在对页呈现时仍不能清晰显示的,就对这页档案进行拆分,用多个对页显示。被拆分的档案每页依然保留其原始卷宗档案号;如处理一些异形幅面档案,一页涉及多个档案号的档案的,均保留档案号;对某些在扫描时就被分割的幅面较大的档案,如拼接完整后能在一个对页上清晰显示,且不影响阅读,即将这样零散的档案重新拼接起来,以一个整体完整地反映在书页上。
④对一个页面竖排不能清晰呈现的档案,采取横向排版,对页呈现。
⑤对不清晰的图片进行修缮,提升图片呈现效果。
七、对敏感档案的处理
根据档案法及相关政策规定,出版者、编纂者、档案管理机构都要高度重视政治性、保密、隐私问题的处理。出版社与璧山档案馆签订出版合同时明确约定其提供的档案不含涉密内容,没有政治性问题等禁止出版的内容。出版期间如出现新规定、新政策、新变化,档案馆要全力协助出版单位解决使用障碍,剔除不宜公开的内容或报请上级部门甄别做出是否留用的结论。书稿付印前必须经璧山档案馆全面审查并出具书面的审查意见与同意付印的手续。出版社委托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在编选过程中,严把政治导向关,剔除不宜公开的档案。编审书稿过程中,编辑仍发现个别比较敏感的语句夹杂在文件中,经识读档案,并与编者讨论后,进行适度处理;样书送璧山档案馆审读后,档案馆也提出了9条意见,编辑核查原始文件后与档案馆进行了交流,在尽量保留档案原始面貌的情况下作了处理,详见加工记录及附件2。
现书稿经初审的反复审读及加工处理,已基本达到出版要求,可以发稿。
初审主要编辑加工记录(节选)
为完善、提升书稿内容质量,编辑组首先将书稿中的档案图片与璧山档案馆提供的扫描电子原件及照片电子件进行核对,确保每页档案内容一致、档案号一致,确保无档案遗漏;再行通过识读、审读档案内容,主要解决档案题名与档案内容是否一致,档案题名表述是否合适,档案内容是否重复,以及档案归类是否得当,档案分类是否合理等问题;在将书稿档案与题名厘清完善后,在统一规则下完成校对加工。其间,编輯组制作信息考辨表、编审加工记录表,解决书稿中的疑难问题;定期开展工作会,通报审稿及编辑加工中发现的问题,商定处理办法;就书稿中编辑审读加工难以解决的问题,与编者通过QQ、微信、邮件及当面交流的方式,讨论处理原则,落实修改方式。主编吕毅博士3次从成都到重庆,现场解决问题,确认修改结果。
一、主要编辑加工情况简要记录
(一)核对书稿纸质档案与扫描件、照片,确保三者内容、编号一致,确保每份文件无漏页,保证基础数据准确无误
第一册,9-1-1(170-171)《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晏阳初演讲稿》,经核查扫描件与照片件,发现缺失两面,补全为9-1-1(168-171)。
……
(二)剔除内容重复的档案
第二册,9-1-53《璧山县依凤乡第六、第七、第八社学区户口经济调查统计表》收录了内容完全相同、但形式略有不同的两份完整调查表档案,进行甄选后,保留其中品相好的一份。
……
(三)调整档案划分,完善档案归类
第一册,9-1-208《关于教育组秘书室的几个建议》中存在“出纳股保管物质票据”的档案,经甄别,不属于该份档案,已予删除。
……
(四)纠正识读错误,完善档案题名
1.纠正人名识读错误
2.纠正地名识读错误
3.纠正事件识读错误
(五)规范题名表述方式
川大中国西南文献中心在编选过程中已经按一定学术规范对题名进行了表述上的统一,但碍于档案体量较大,保存时杂乱无章,识读难度较大,在题名的规范统一上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经编辑组审稿并与编选者反复讨论,确定了以下对题名的修改完善原则:一是在准确识读的前提下,题名应出现人、地、时、事等基本要素,如确实无法识读,可以空缺;二是如遇档案自身带有完整标题的将沿用该标题为题名;三是题名中有关辅导区的称呼全部补充为全称;四是因华西实验区属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档案大多为华西实验区档案,除文件标题明文标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华西实验区”外,题名中可以略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如由其他组织撰文,则保留其他组织名称;五是因档案中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并存,统一换算成公元纪年,年月日中的阿拉伯数字统一改为汉字数字;六是规范题名中的异体字、旧字形。
(六)敏感问题的处理
由于华西实验区所处时代背景,选编的个别档案中仍存在“共党流窜部队”“共产党之诱惑”等诋毁共产党的语句。初审认为抗战结束后进入内战,在当时国共对立、民众生活困苦、生存困难的情况下,如对共产党缺乏了解,有所误解是不足为怪的。正是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这些真实的史料才能反映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社会的黑暗。加之这类字词并非所在档案的主体内容,经与编选者及璧山档案馆反复慎重讨论,为客观呈现历史事实,我们保留原档案,但对个别词句进行虚化处理。
二、遗留问题
1.因各板块部分均涉及公函文书,故将独立的第十册公函部分的档案按主题内容归类到其他分册对应的板块中去,此种处理方式是否妥善,请复终审把关。
2.第七册, 9-1-98(74—75)《平教会华西实验区江北第一辅导区主任就接管后是否继续工作及辅导员薪金问题致孙则让信函》,识读档案可知是关于1950年华西实验区结束就辅导区主任就接管后是否继续工作及辅导员薪金问题致孙则让的信函,建议调至“华西实验区结束”部分。当否,请复终审定夺。
3.请璧山区档案馆对档案是否可以公开再进行全篇审查,对初审提出的敏感档案重点审查。
4.“序”“凡例”初稿简略,作者将根据初审意见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定稿后再行加工。
复审意见
“综合”卷是“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的首个整理成果,是其“档案选编”部分的第一个系列。
初审编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书稿做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加工,在既有的编纂目标下,进一步完善了书稿。主要体现在保证了档案数据的准确性、档案识读的正确性和书稿呈现的合理性上。既尊重了作者的编纂初衷,也提高了书稿的内容质量。
经审读,本审认为,该部分书稿主要价值和特点有四:第一,书稿框架结构合理,档案条目归类清晰,内容连贯,识读基本无误,题名表述规范统一。第二,首次为学界揭示了华西实验区建设方针、组织系统、工作制度、管理方式等纲领性文书。第三,书稿中的社学区划分、调查表格、会议报告、工作经验等资料为研究当时川渝地区乡村基本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翔实数据。第四,通过这一部分的整理,华西实验区整个概貌和运行框架大致呈现,打开了研究华西实验区的快捷通道。
初审对稿件的难度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在版式的设计上也达到了清晰呈现的目标。本审同意初审对书稿的处理意见,同意发稿。但提醒在后续的编辑加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初审在主要编辑加工记录中提到“剔除重复档案”,剔除时需辨认重复档案是油印件、复写件,还是其他形式记录的文件,如果是油印件、复写件,可以删除;其他情况,则要慎重取舍。
(2)初审在主要编辑加工记录中提到“纠正收发函单位错误”,实际上,除了要注意人名的对错,还应注意收发函的对象是单位还是个人。
(3)敏感档案务必报请璧山档案馆重点甄别审查,并取得相关审批手续。
复审主要编辑加工记录(节选)
一、剔除重复档案
第五册,9-1-99(16)《华西实验区辅导人员一九四九年七月份工作月报表》,识读档案可判断缺失第一页内容,同时可看出是辅导员余萃的七月份工作月报表的誊抄内容,因后面的9-1-99(18)(17)《华西实验区辅导人员一九四九年七月份工作月报表》完整地呈现了辅导员余萃的工作月报表,所以保留此文件意义不大,予以删除。
第五册,9-1-41(104—109)的《巴县第二辅导区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工作报告表》与9-1-41(110—115)是内容相同的油印件,删除其中一份。
二、补充遗漏内容
第五册, 9-1-68(148)(149)的《璧山县第四辅导区一九四八年三月工作报告》从文件内容看,内容从“贰 筹备及实施”开始,疑似缺内容,经查实遗漏9-1-68(146)(147),现补充完整。
第九册,9-1-122(180)《巴县第八辅导区陶家乡中心社学区民教主任汤传心工作经验谈〈办理减租一月〉》,识读档案时发现内容不完整,核实后补充遗漏的9-1-122(181)。
三、调整档案排列顺序
第一册,9-1-208(147—156)《关于教育组秘书室几个问题的建议》实为华西实验区结束时的一些情况说明,建议放入“华西实验区结束”部分,请终审定夺。
第五册,9-1-38(40)《华西实验区办事处为检发合作组织辅导监督办法致璧山县第三辅导区办事处通知》, 识读通知可知,9-1-38(41—43)《华西实验区合作组织辅导监督办法》是通知的附件部分,应移至9-1-38(40)《华西实验区办事处为检发合作组织辅导监督办法致璧山县第三辅导区办事处通知》后面。
第五册,9-1-99(25)和(26)的《华西实验区辅导人员一九四九年六月份工作月报表》以及第二册《华西实验区辅导人员一九四九年七月份工作月报表》的 9-1-99(18)和9-1-99(17),识读档案可知,前后位置颠倒,进行调整。
四、纠正识读错误
第一册,9-1-75(169—171)《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晏阳初演讲稿》,由字迹判断不是晏阳初的手迹,应是参会人员的记录,改为《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晏阳初演讲记录》。
第一册,9-1-1(21—96)《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原档案注明“未定案勿发表”,改为《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未定案)》。
第一册,9-1-5(12—11)《华西实验区一九五〇年农村经济工作计划要略》识读时,遗漏“建设”二字,应做补充修改。
第二册,9-1-244、9-1-252、9-1-268、9-1-269中“社学区调查表”标题过于笼统,调查对象是璧山狮子乡和北碚黄桷镇,反映了1949年华西实验区组织私立乡村建设学院学生对璧山和北碚进行社会调查的情况,收录的两地调查表内容有所区别,但标题没有体现,现以地域归类重拟标题,同一区域的调查集中编排,改标题分别为《璧山县狮子乡社学区户口经济调查表》《璧山县狮子乡社学区生育调查表》《北碚黄桷镇社学区经济卫生、生育、户口调查表》。
第五册,9-1-38(41—43)《华西实验区合作组辅导监督办法》,遗漏“织”,改为《华西实验区合作组织辅导监督办法》。
第五册,9-1-105(193—195)《璧山县政府为传送各辅导区办事处传送公文路线时间表致华西实验区总办事处公函》,识读档案内容可知是传递公文路线与时间表两事,改为《璧山县政府为传送乡公文路线及时间表致华西实验区总办事处公函》。
五、对初审提出问题的处理情况
同意将公函板块中的公函根据主要内容归类到其他板块中去。
同意初审提及有档案归类不当,建议放入“华西实验区结束”部分的意见。
同意初审对敏感字词的虚化处理,同时敏感档案应送请璧山档案馆进行重点审查。付印前需取得璧山档案馆书面同意付印文件。
同意初审对“序”“凡例”完善定稿后再行加工的处理方式。
建议出版。
终审意见
本书十册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书”的主体内容“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选编”的第一部分,包含近5000页原始档案,由著名的民国史专家陈廷湘教授组织指导川大中国西南文献中心的师生从近4万页华西实验区档案中选编而成,涉及华西实验区的组织系统、乡建计划、工作制度、工作报告、财务管理、会议记录、工作日记等,是关于华西实验区的综合性资料,也是了解华西实验区其他内容的基础,均属珍稀档案。它的出版,将极大丰富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的资料,尤其有助于学术界填补华西实验区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基层档案馆保护利用民国珍稀档案提供很好的样本。
由于民国档案的特殊性,这批档案本来类型复杂、没有分类、文本的文字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几经辗转,不同机构基于各自目的对档案进行拆分组合,给档案的识读、分类、整理、擬订题名增加了难度。书稿形成于国家出版基金申报过程中,时间紧迫、成于众手,分类及题名拟订均比较粗糙,识读也不尽准确。“综合”卷作为项目出版的第一批出版物,将对后续档案选编发挥示范作用,其体例及处理模式至关重要。编辑组根据书稿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审编加工的工作原则及操作模式,建立了QQ群及时交流信息,定期碰头讨论问题,形成统一的修改原则,交叉审编,重点解决了内容重复、顺序不妥、分类不当、题名有误等问题,并特别关注了政治性、保密、个人隐私等问题,所有修改均与川大的编选者当面交流,予以确认,同时送璧山档案馆进行审查,取得该馆对编选内容的认可。现书稿经三个审次的反复审稿加工,已基本达到出版要求,可以出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