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研究》一书是赵树旺博士在中国传媒大学所做的博士学位论文。我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因而对于这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设计、研究准备直至撰写、修改、答辩的全部过程比较了解。我了解确定这样一个选题需要作者具有相当的学术勇气,也还了解这部论文全部撰写的不易,看到了作者比较扎实的学术底气。
关于数字出版与国际传播,十年来已成显学,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其讨论盛况,恐怕不算言过其实。那么,于此情势之下,选择数字出版中的一个问题来作为博士论文的课题,还需要什么学术勇气吗?实话说来,这还真需要研究者具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在学术研究上,人们通常认为开拓性的研究和发现最为可贵,那种跑在前面的人,在某一领域进行拓荒,人们认为最需要勇气,这是一种通常的评价。可是,一个热门课题被各式各样的研究者热热闹闹地光顾过,不必说其中有许多是认真的,然而也有不少是轻率的,是人云亦云,甚至不无玩弄意淫之举,弄得论说热闹而混乱,知识泛漫而混杂,这时仍然有研究者,不避众声喧哗,不惧世人白眼,不畏谤讪讥讽,循着既定的路径,执着前行,埋头做着属于自己或者团队的研究,同样也是需要勇气的。前者拓荒,需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后者执着,需要的则是不改初心的坚定,都一样值得赞佩。
记得,最初与赵树旺一起确定选题的时候,是我最先提出可以考虑就数字出版国际化问题考虑选题。我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当时我正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即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的课题,赵树旺是这个项目的骨干成员,二是树旺的英语水平较高,便于处理数字出版国际化的大量资料。可是,提出这个设想之后,我立刻就有些后悔,觉得出此主意不免有些欠考虑,因为研究数字出版不易出新,特别是我国数字出版说得多而做得并不多,其中实践成功案例匮乏,凭空去做则难以讨好。如此一来,岂不是给他出了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本来,学术研究课题的选择通常是冷门思维,冷门课题易好,往往能够收到出奇制胜之功效。绝大多数导师都在替自己的研究生挖空心思找冷门课题,我却给他指了一条如此沸反盈天,有点儿凑热闹的热门课题。于是,当即我就建议他多方设想一下,不一定按我的想法去做,理由一二三,我也对他做了一番分析。赵树旺当时并没有做出任何表示。过后,他还是向我报告决心做这个选题。在开题答辩会上,他很平静地交出了《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研究》的选题报告。几位导师都说好,当然,我也不能再做任何担心的表示了。面对一位敢于去挑战难度很大的热门课题的学生,这时候需要的是根绝任何犹豫,所有的怯懦都无济于事。
这就是我首先要褒扬作者学术勇气的来由。
当然,学术勇气是一回事,学术能力及其水准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品评一部学术论文,决不会止于作者的勇气而忽视全部。从学术本体意义来看,一个研究者的勇气必须倚重于他落实到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否则,任何勇气都可能只是一个狂想乃至空想。树旺为人生性认真,有才情却不自恃,有见地却并不随意挥洒。他总是比较中和平易,并不显山露水。他的英语水平好,可以用英语讲授出版学课程,可是,平时与同行们交流,他却几乎不曾夹杂过某些英语单词,而在一些有了英语底子的朋友中这是比较常见的情景。像这样一个研究者,为着自己选择确定下来的研究课题,决不会为了逞勇斗狠而疏于过程。何况,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从开题答辩、中期答辩、预答辩直至最后答辩,必须经得起检验乃至挑剔,作者在这当中下了多少功夫,很容易被同行一眼洞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似乎没有要我这位导师太费周章,只是在预答辩前读过两稿,提醒过若干需要注意的方面,按照预答辩时导师们提出的意见,树旺就如期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并顺利通过了答辩。
其实,与最初的学术勇气相比,树旺从事这部论文写作的学术底气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学术底气,大体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力量。一个许多人触碰过的课题,其最大难度也就在于被许多人触碰过。把这样的课题研究比喻成一座楼阁的建造,倘若许多材料都是别人用过的,砖只能是那些砖,水泥只能是那些水泥,外墙的涂料几乎是一样的俗气,甚至楼阁框架图纸都是拷贝而来,这时,研究者的创新难度简直就举步维艰。他必须在大量重复的基础上,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某一点或者某几点创新结构,镶嵌进属于自己的特殊材料,建造出属于自己的学术景观,而要做到这一切,他必须拥有相当的信心和力量。赵树旺正是如此這般去做的。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我主所持的“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示范平台”项目中,从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他获得了鲜活的资料。他还加入到这个项目的国际考察小组,对英国数字出版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深入了解了欧美国家对于数字出版的理念及运作的实际情况。单就以上两点,就足以使得这部论文有了属于自己的景观。不曾想,论文通过,赵树旺研究生成了赵树旺博士,可他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紧接着他去往美国太平洋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有余,在这期间把进一步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补充到论文中来,使得论文在正式出版时又有了新的长进。
当然,关于这部论文,需要评价讨论的问题还有许多,譬如,中国数字出版内容国际传播的动力与机遇,国际传播模式,国际传播的困境分析,国际传播的海外案例借鉴,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等等,无不包含着作者自己的见解,无不具有深入讨论的必要,但是,关于这些内容,并不是一篇序言可以包括和展开的。何况,无论如何,也应当等待读者阅读论文文本后再来做相关的讨论和评价,我们不能在诸位阅读之前拦头抢先发言,这是礼貌,也是本分。在这篇序言里,我只能向读者们简要介绍论文的作者赵树旺,介绍在确定这部论文的选题时他曾经具有怎样的学术勇气,而在写作过程中又拥有哪些学术底气。一部论文的写作,有了必要的学术勇气和学术底气,也就有了达到较高学术境界的必备条件。当然,论文还是要一句一段去写,在去往较高学术境界的路途上,作者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跋涉,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言说,精心架构论文学术楼阁,这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赵树旺博士正是这样去做的,我是他的见证人之一,读者也可以在他的论文中做出检验。
是为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