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权资产作为出版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它在出版企业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摸清家底、做好基础技术性管理、建立强调版权内容要素的管理模式、完善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主动谋划、积极尝试版权资产的应用、加大激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八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出版企业自身版权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运用版权资产盈利的能力。
关键词:版权资产 管理应用 人才培养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等发展目标。版权资产管理与应用是运用知识产权的重要的具体方式之一,对带动国有出版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们已经认清了版权资产的价值,但整个行业内版权资产的管理水平仍不高,运用版权内容盈利的能力不强,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成熟的、可复制的方案,这些资产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为负担。
如何开发利用好版权资产的价值,一批思路活跃、目光敏锐的出版人已开始进行融合出版的积极尝试。数字技术进步、读者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的巨大变化,对传统出版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机遇。单一的传统纸质书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融合出版已成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出版融合发展的概念范围较广,包括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人才融合等方面,实现路径多种多样,比如产业上下游融合、内容增值的新型纸书等。本文仅针对内容融合和内容增值的新型纸书来讨论,而这一实现路径的重要基础就是版权资产管理。然而粗放的版权资产管理方式无法为融合发展带来支撑,出版企业需要对版权资产管理方式进行符合创新发展需要的升级和优化,不断提高版权资产的实务管理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下面,笔者就从摸清家底、做好基础技术性管理、建立强调版权内容要素的管理模式、完善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主动谋划、积极尝试版权资产的应用、加大激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八个方面谈谈对版权资产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1.摸清家底。中央出版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家新认为:“版权资产利用得好,是一座‘挖掘不尽的金山,能支撑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如果存量不清、运营不善,就有可能成为‘无底洞。”国有出版企业应梳理自身究竟有多少存量版权资产,首先可以以合同为线索,对所有出版合同进行梳理,明确权利人、权属范围和期限等;其次可以以已出版品种为线索,梳理具体品种的出版数量、出版形式、出版性质等等,从而摸清版权资产数量、种类、权属和使用等情况。在对已有版权资产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价值,能够推动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2.做好基础技术性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归档整理,是版权资产管理的基础。版权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版权是多种权利的集合,内容可能涉及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等,主体往往涉及著作权人以及出版者、设计者、表演者等相关权利人。出版企业根据与各类权利人的约定,就内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版权享有一项或若干项权利,每项权利的期限也可能不同。基础技术性管理工作就是要解决海量内容或者是内容片断不同权利状态的问题,清晰版权的可利用范围。要针对版权资源的特点,让版权资源在形态上碎片化、专业化,在使用效果上更加准确、完整、安全、可用,最重要的是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3.建立强调版权内容要素的管理模式。技术性管理只是基础性工作,优质的产品内容资源在出版融合發展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围绕版权内容这一本质要素的管理模式更具效果。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将版权资产管理嵌入内容生产流程,关注内容整合及生产新产品的能力,关注版权内容的资源聚拢能力,关注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用户依赖性。出版社可以将已有版权资产向内部的内容生产者开放,引导他们把新内容的生产与已有版权资产进行关联,使得内容不断增值,新产品不断组合放大,外部资源不断聚拢。
4.完善版权资产管理制度。虽然,企业法人制度、董事会制度等是现在企业制度的核心,但是版权资产管理制度是国有出版企业中特有的重要制度。国有出版企业的经营运作大多是围绕版权的产生、开发、使用来展开,涉及不同的权利主体,涉及权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加强版权资产的管理,建立具有出版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指企业管理版权资产的一套完整的机制,包括指导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流程、组织、责任等,为版权资产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实时性提供保证,使版权资产使用更加高效。中央电视台的媒体资产管理项目,其资产管理总则、实施细则以及版权管理细则就对其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版权资产系统也是先行先试的代表。
5.主动谋划。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委托创作的作品,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无约定的,权利属于创作者,如委托封面设计、委托翻译等均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导致出版社没有获得这些权利,对后期的版权使用和开发造成重重障碍。又比如权利继受取得方面,除已过50年保护期和合理使用外,出版方需要事先取得权利人的同意,以确定版权的可利用范围,如网络传播、制作电视节目、许可他人播放、出版发行图书音像制品、新媒体业务、衍生产品开发、培训等等。与权利人的约定,决定了使用范围,也决定了内容的潜在价值大小。因此,出版企业要主动谋划,在内容生产之初就尽量扩大权利范围,为版权运营提供权利保障。
6.积极尝试版权资产的应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更多的出版企业不断寻求竞争的差异化、探索有利润保障的新型发展方式,版权资产具有可转化、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对版权资产的开发应用逐渐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版权资产应用的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儿童绘本改编为儿童舞台剧、电影,以及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等等,传统产品形式不会消失,但将来一定会不断出现读者体验良好的基于版权资产应用的新产品。当然,加大对版权资产的应用,为企业产生效益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在满足更加复杂多变、体验至上的需求的同时,加快实现进度和降低成本。
7.加大激励。目前,多数出版社在部门职责的设置上没有明确的版权资产管理的任务,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手段,编辑们往往只关注当前具体业务的开展顺利与否,缺乏版权资产管理的意识,也没有版权资产应用的动力。本人认为,应该加大对版权资产管理和应用的激励,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使版权资产应用产生的价值在员工绩效中得到合理的计量和体现。具体来说,可借鉴科技人员有关激励手段,允许出版社与编辑约定版权资产应用成果的权属,共享转化收益,从制度上保障编辑从版权资产额外产生的价值中提成获利,以事业与利益驱动并重,激励编辑创新的积极性。激励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激励在出版社内部培育全员版权资产管理的意识,这将是做好版权资产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融合发展背景下,培养既熟悉传统出版业务,又高度认同互联网思维、能深度融合前沿技术于编辑营销环节的专业人员是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加大培育版权资产思维,对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發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其次,鼓励在实践中成长,版权资产管理应用很关键,要在应用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早在2014年,就有部分有远见的出版人开始了做“现代纸书”的尝试,他们基于传统纸书,以符合读者使用习惯的内容服务满足了读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重要的是一批优秀编辑成长起来,一批优秀图书传播开来。再次,应吸引、聚合资金,为融合发展、产品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优化薪酬机制,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聚拢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融合发展出版人才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汤湘希,李经路,周江燕.企业知识资产价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高伟.数据资产管理:盘活大数据时代的隐形财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夏洪胜,张世贤.无形资产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4.斯蒂芬·曼顿.知识资产整合管理[M].张建宇,任莉,李德升,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5.《资产管理体系应用指南》编写组.资产管理体系应用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6.王家新.版权资产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版权,2015 (2):5-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