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诗自渡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方文坛 热度: 15187


  

  近些年来,写诗让以文学批评出道、成名并作为职业的何向阳,越来越倾心、依赖,她兴致盎然,灵感频至,保持着“持续地、高密度地”创作状态。究其原因,我想:一是因为诗歌是灵魂的道场,能让诗人直接迅速地得到遣怀、抒发、凝神和振拔,是何向阳人到中年、生活发生变化情况下精神得到安慰和调整的有效方式;二是因为写诗本就是她少年、青年时期内心话语的自诉方式,十几年后的续写是生命诗性自然而然的重获。旧经验、初心,时隔很久后再次灌注她生气,鼓励她迎难而上。现在看来,与评论相比,“诗歌是向阳有可能从容安顿全部自我的一种最适宜的方式”①。

  至今,何向阳已经出版了三部诗集:《青衿》《锦瑟》《刹那》。《青衿》收录的是她1980—1993年的少年诗作,一副志高气扬、热爱世界、愿将自己赌出去给理想的青春写照。《锦瑟》收录的是她2010—2017年之间的中年诗作,诗人立足现实,“逆着时光”去寻找、拥抱烙印于心的意象和驰骋旷野、驰骋千古的自由,抵达了超越眼前、精神阔大充实的平和之境。而《刹那》,收录的是她在2016年5—7月底的诗作,像特殊时刻被激发出的璀璨花火,诗句短而凝练,一字一顿,字义饱满,是诗人郑重送给自己的提醒和叮咛。

  写诗时的何向阳,会有力量从内部滋生,让外在境遇的压抑得到有效抵抗和化解。诗歌成为她的渡河舟楫,《锦瑟》《刹那》是她在困难时期奋力划行的过程实录。这两部诗集的大部分作品,多有时间标注,据此将诗歌内容按先后顺序列出,会发现:在主题一致、内容相互呼应之外,可大致勾勒出一个诗人自我救赎的渐变脉络:返寻—再塑—淬炼—合顺。

  “自胜者强”。《刹那》后的何向阳,已是个“不倒翁”,经得起任何挫折,受得住任何冷暖,且渐有将生命融在自然之道中的安稳自在、刚柔相靡之势。

  一、返寻:“一个勇士/我的/前身”

  《锦瑟》中的第一首是《刹那》,写于2010年3月30日,是诗集中时间标注最早的。

  有谁知道/是否还有庙宇遗失在/那个渡口/罕有人迹的道路/又怎知道/来自心内的疼痛/呼吸的起伏/曾经的睡与醒/命运中错失的机会/许多人膜拜的事物/他们下跪时心灵的/乞求的活动/如此地近在咫尺/可以触碰/是的,我站在这里/遍野是/可以俯瞰的/高楼/删掉庙宇的城市/吊在半空的身体/心脏/空无所系的殿堂……这个时代的巨柱或/雕像。②

  这个十六年后重启的诗歌新阶段,起自“刹那”,诗人对自我的内心世界和身处的时代景观忽然清晰觉知。“刹那”是梵语音译,作为古印度最小的计时单位,是“瞬间”“须臾”“片刻”的意思。《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有“深入禅定,了达诸法,於刹那间,发菩提心”的句子。可见,“刹那”是指无量时间流中有特殊意义的质变界点:忽然间的醍醐灌顶、事物发展猝不及防的陡转、思维迟滞中的灵光乍现……这样的觉悟时刻,是诗歌产生的来源,诗歌就是对此类特别瞬间的捕捉和记录。何向阳对此深有体会,许多次,灵感乍现,她就在半夜两三点的寂静中爬起疾书,在飞奔的高铁上将纸摊在膝头速记。她懂得诗句与这种时刻的关系,她感念这样的时刻,因此,她不仅将新阶段始诗的名字定为《刹那》,还将自己最重要的、患病时期的诗集,再次定名为《刹那》。

  十几年来,何向阳在时代变迁中生活,在人群来往中生活,在自己的经历流转中生活,她已经累积了对世相人心的观察和思索,也累积了对人生经历和精神潮流变化的感受及认识。她语直心切,迫不及待地将内心最真实的失落和疑问放在开头:“是否还有庙宇遗失在/那个渡口?”被时代力量推动和裹挟了的个体经验,常常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内涵,何向阳的疼痛与遗憾,也“与一个时代的整體精神大势和境遇相连”③。1993—2010年,中国社会发生着大变化,何向阳身处的城市,高楼林立,人们忙碌营生,膜拜着“这个时代的巨柱/或雕像”。这样的生存场“删掉庙宇”,物质繁盛,人们的“心脏/空无所系”。物质拥有成为社会性成功标志,并侵入了价值领域,但物质构造终究代替不了精神殿堂,“庙宇”仍然是人们灵魂的栖居之地。然而,庙宇,被遗失在了哪里?

  “我站在这里”,再次写诗的何向阳,已经觉醒到问题、产生忧患并开始寻觅,“这里”,是她就此站定的创作位置,她在这里追忆,在这里怀疑,在这里痛苦,在这里希望,她已悄然化身为“那个处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临界点的黄昏中的小女孩”④,前后瞻望,上下求索。

  “我们精神的缺失部分,是我们出发的地方。”⑤人们来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中年,正是损耗较多、精力不济的时候,是就此认命、将当前已完成的成绩作为此生追求的尽头,还是继续鼓勇、重打鼓另开张地延扩事业版图?何向阳选择了后者,她积极调整,从现在之“我”出发,返寻过往,以青春之“我”作为源接和方法。

  这首诗后的何向阳,陷入对当前的不满厌离和对过往的日思夜想。“我想抖落/这些尘土/这些沾满/世故的/泥污/与皮肤长在一起的/面具/之下/我想看看/最原初的/那个你/婴儿一般的/面容……”⑥“是不是有个远方/等待前去/所以我/辗转反侧/灵魂悄移……”⑦“如果逆着时光走/会不会有另一场/重逢……额头 鬓发 指尖/在你对面/一如以前……”⑧她一再渴望逆时而行,在光阴的隧道中与年少的“我”相拥而合。

  “时间之中,一个可逆,一个不可逆。”⑨时间的不可逆是指人的一生是被动的单向旅程,谁都是在生和死的两端内行走,不能停息,不能回头,不知道距离有多长。但时间又是可逆的,生命在被动中仍有主动,行走的人可以随时在中途改变、修正自己,力量够大意志够强的话,调整幅度可至脱胎换骨的地步。“时间的可逆性意味着,人能够赋予生活的当下一个起点,一个开端,一个重启的时刻。在此意义上,诗人将可逆性想象视为永远存在着的开端,生命永远在重新开始的意志。可逆性的构想旨在偏离陈旧的生活轨道,把空间的广袤与时间的无限纳入生活的意志。”⑩

  “功夫不负有心人”,频繁返寻的何向阳,找到了少年时的“我”:

  我需按住/按住/西风/尽管它比/刀子还硬/长驱直入/险些刺破/我的/喉咙

  我需抓住/抓住/闪电/尽管它/自由飞奔/下个瞬间/穿过肉身/绝无商量/暴力劫持/我的灵魂

  我需握住/握住/水……我需攥住/攥住/沙……一个勇士/我的/前身11

  这找到,来之不易。诗人经历了“按住”“西风”、“抓住”“闪电”、“握住”“水”、“攥住”“沙”的过程(西风、闪电、水、沙,是她曾经背着行囊、徒步黄河沿岸的所历物象),像手剥洋葱,必须忍耐着呛鼻味道一层层地揭,才能品到纯白嫩甜的芯儿。何向阳找到了自己青春时的精神写照:“一个勇士/我的/前身。”这个“勇士”的“我”,是何向阳命运性的存在,她还完好地等候在回忆的通道中。

  我想,这个“勇士”和缔造她的那个年代,是何向阳心中熠熠闪光的生命根据地。此后的诗作中,她不断返回,去那里“获得勇气、信心和智慧,来增强自己”12,返本归元,让曾经的光芒和力量再次进入生命、铸造生命。

  何向阳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与众不同、奋力践行的青春,那时打下的厚实底子,为此后人生准备了长久的精神营养钵。对此,她也是感激的,因此,在《锦瑟》中,她有意放进去《青衿》中的个别诗歌:《从前》《远方》《北地》《流年》《心疼》等,她感激生命不同阶段的贯通和层渗,让她在中年再获饱满生机。

  找到了“勇士”,将她融进血肉,何向阳获得了再生长必需的精神能量。人生就是这样吧,“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只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就会处在转化中。

  二、再塑:“重新找回到了精神的自我”

  人在乏力灰丧的时候,会希望从哪里获得支撑和援引,但其实,实现救渡的可能,在自己身上。何向阳找到了青春时的自己——“一个勇士”,但要调整到“我之为我”、精力充沛的状态,尚需耐心等待许多日常时刻的步步落实。

  叶子落在石桌上/没有人动/它的静/沉稳/有一种力量……忽而又有更大的宇宙/加入/合唱……而我/凌空飞起/如叶子/回到树上/看石桌两端/对坐/人的絮语……进入/另一重/时间/越过闲散的/舌头/猜忌的/眼神/语言自由/在变得澄澈的/星辰下面13

  这首诗辨析了“我/现实”之间的关系(暗喻了现实生存与精神培育之间的悖反性):“我”“入乎其中”,和人群一起生活,在事务上相互周旋,但现实中“闲散的/舌头/猜忌的/眼神”等,常常来惑乱、损害精神,“我”又必须能“出乎其外”,“凌空飞起/如叶子/回到树上”,这样才能跳脱出来,“进入/另一重/时间”,成为自身环境的旁观者,获得理性认识、高远视野和开阔胸怀,从而获得精神的释怀、解放和自由。然后,“不知不觉中,心就安静下来、坚定下来……困惑和苦恼慢慢地化解于无形之中,只在无形中培育起新的精神力量”14。

  已经足够的/静……可以聆听/可以察看/来自心底的/呼喊/在前往救赎之前1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诗人深知:心境轻易不被扰乱的宁静,遇事“只微微一笑”的“宠辱不惊”,会让精神得到保护、怡养和升华。“静”,是这条从始至终的良性序列链上的关键。静默、沉着是产生安稳力量的元素,能让喧嚣、抑郁消退,让平和、专注聚来,形成一个油盐不进的虚空心境,那里,鸣奏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悠扬清晰。这声音,是自己给自己的正确指引。

  漂泊在/岁月之河的/是谁的心/流逝中/凝成了石头的/又是谁的期待和守候……你的回眸/你临风不语的沉默/桂树一样的容颜/你说给我的那些话/句句是金/句句都是/我失之交臂的/千年……16

  于沉寂中,诗人的心魂轻盈起来,游荡到“现实和现时之外”,“走回时间的丰饶之中”。历史时空是个信息能量场,在那里,过往年代的卓越先贤们依然存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依然散发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光芒。诗人走近他们,恍如当初相遇相知的情形,她凝望着、想象着,将他们“句句是金”的话再次反刍,也诉说着与之再逢的感慨。这是动人的时刻,诗人内心充实着领受的幸福。

  截断历史文化流程的时代是悲哀的,生在这样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大概率要被无知愚蛮掌控。因此,“诗人应该生活和游走在两个以上的时代,拥有两个以上的‘我”17,这样,他就可以在相对贫瘠的年代,也能根据自己的心意,择取精神漫游或寄居的时空徜徉,得大自在。

  我喜欢站在高处/俯身向下的那个人……他的目光总是看向/穷人/我喜欢握住一双寒冷的/那只手/他的关切、疑惑中的/诚恳……我一直站在/这里/静静地看/这个人/眼里始终充满的/笑意/和岁月馈赠予他/脸上愁苦的/皱纹18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眼前是悉达多和张承志,这两个早年参与了何向阳精神血肉养成的元素,再次耕植在她心田。人与事物的缘分很奇妙,万事万物就在人群的周围,和人群共存当前,但人们取什么放入头脑、储于心灵,取多少、怎么取,却千差万别。这,就是谁之为谁的重要因果。“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19何向阳让回忆定格,以诗句工笔细画这“心中之象”的模样,并让自己浸染在这慈悲、奉献的精神人格中。

  我越来越喜欢/微小的事物/湖水上的晨曦/船桨划过的/涟漪/蜻蜓点水的微澜/在我心中/不为人知的/汹涌的/波浪……旧城墙斑驳的皱纹/沉思于暮色中的/古寺……好像只它们才能引起/我的共鸣……胡同口独坐的老人/偎在母亲怀中/熟睡的孩童……喃喃低语中/我越来越与那些/人们忽略的/事物/相像20

  何向阳对世界敞开心胸,将自己化身一粒恒河沙,融进万物的自然体系中,以好奇细致的目光,捕捉并摄录下万物为人们习焉不察的、幽微生动的瞬间。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她与事物同感共情的能力,将决定她对世界的理解程度和她文字的境界层级。这首诗像连续的照片秀,让读者感受到被作者有情眼神定格的画面中、自己无视无感“忽略”了的平凡角落,多么美好可爱。“下学而上达”,调整中的何向阳,心量越来越大,变得更加柔和、谦卑。“谦卑对于精神重力就是提升,精神重力使我们跌到高处。”21人与事物之间的感应之道,深奧而难以言传,投身其中的人才能体悟。“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22

  你是不是看见过/从土路到公路到高速路上/飘过的/微尘……从乡村到城镇/再到都市中/沉浮的/命运……藏在那些挣扎、生计/艰辛的汗水与泪珠中/悲苦的/精神……23

  将花草树木之微尽收眼底,还不够。何向阳像当年在黄河岸边的村庄、怀抱农家的小姑娘坐在土屋的门槛上一样,再次将目光投注到辛苦卑微的人们,她体恤、尊重他们“微尘”般的命运和努力中“悲苦的/精神”。通过他们,何向阳肯定的“不只是微末之物,而是弱小之物的生命意志”24。不屈服现实的生命意志,是她一贯固执坚持的判断取向。

  星空下/跋涉的人/一直在与这个世界/逆行25

  等一等/我喜欢这种/缓慢……一阵风并不/追逐/另一阵风……一张笑脸并不/跟从另一张/笑脸/保持热情/同时亦维护/冷静……一种声音并不/顺从/另外一种/它只用/低语/向着内心/俯下身去……等一等我/等等灵魂26

  至此,何向阳基本完成了人生中途的再塑,她“重新找回到了精神的自我”27,她坚持“逆行”,以自己的面孔、自己的表情行走人世,以自己的眼神、自己的节奏创作诗篇。

  此刻车行/南京合肥/膝上纸笺/已缀满/抵达的/珍珠/此刻夏至/字句汹涌……28

  不够/时间、词汇/纸张/都不够/还不够/写出/你给我的/那种/感受……丁香/静夜开花的/声响……清晨/木槿的样子……眼泪的咸……风抚过/青草的/颤栗……芍药与/牡丹/内蕴的/不同……最后一朵/玉兰的/平静……29

  何向阳的创作欲望迅速蓄至饱满,她目标明确、心意笃定,为未来准备好了一个足够强劲的自己。这首诗,落款时间是2016年4月27日,距离5月“24日我确诊乳腺结节”,不足一个月。

  三、淬炼:“你是你自己的创造物”

  考验骤然来临。“暮色渐暗/夜已露出他狰狞的面容”30,5月、6月,何向阳与父亲南丁先生相继患病住院。她的“心绪已然跌入人生的最低谷”31,像猛地被投进了冶炼炉中。

  人大概都会遭遇猝不及防的打击吧?人陷在其中承受挣扎,然后,有的因无力颓靡而放弃希望,就此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下去;有的则调动出极大的自救热忱与强力意志来不屈抗衡,超越而出,并在新体悟中转识成智,与现实构成新一轮的和谐关系。

  人随境变,境随人转。身受淬炼的何向阳,显示出坚韧超拔的生命质地,她没有因困厄而停滞不前,反激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何向阳敏行讷言,她年轻的时候,就习惯沉默,常任由内在思绪热烈起伏,面无表情,只在深夜的寂静中倾诉成滚烫的诗句。在这段特殊时期,何向阳与外界隔远,专注于身心,更是长久沉默(沉默,能清晰思维、镇定情绪、召唤回似乎消散的心魂,蕴蓄出破局需要的能量)。她“一心不乱”,以大静处大动,由着历劫的心绪一一翻涌,再一一平息,然后,以至简化至繁,省略了艰难的心路过程和诗情的铺垫类比,直接呈托出禅宗顿悟般的纯粹结果。那些一到三五行的精炼诗句,像是在白纸上独自绽放的精神之花,不需枝叶陪衬,足够艳丽,足够动人。

  在《刹那》中,她与诗歌,实现了相互砥砺、相互成全。

  真的勇士,对自己的现实状况是正面迎上、不退不避的。生病时的何向阳,在身体经历过病痛后,又在诗歌中反刍了这非常态的体验,将肉体感受和精神反应融为一体。“我日夜躺在这里/看月亮如何从圆满变成了一半”32,“身体从不撒谎/它一笔一画记录下忧伤”33,“神呵/你刀刀见血/最该拿走的是你锋刃上的冷”34。何向阳将自己沉到了当时处境的最深处,贴着它硬实冰冷的底部,像贴着自己命运的心跳,感受那里少为人知的气息和自己随之而起的各种思想。

  “我站在地狱的入口/唯有儿子的阻拦能够使我得救。”35“我已经写了这么多/但还没有写出/最想写的那句/我已经写了那么多/但还没有写出/你。”36何向阳耐心地与自己感到的信息虔诚相处,她倾听到灵魂发出的真切话语:对孩子的责任和对创作的欲望。心存不能、不甘,更唯有实现救渡,揣上“憧憬之箭”,继续勉力前行。

  “一个觉者站在山顶/风的力量不能将她撼动。”37此时,诗人的觉知,就不同于阅读他人和观察事物后由外而内的渗透,而是从内部根处滋生出的醒悟,“就是杀进自己生命中的生命,它通过自己的痛苦增加自己的知晓”38。这样的“知晓”,强悍有力,能解决核心的精神问题。

  “不妨邀请死神偶尔来喝喝下午茶/席间再乐此不疲地与之讨价还价。”39“从至甜到至苦/来,让我一点一点品尝/让我一点一点记住/随后再一点一点遗忘。”40面对着逼到眼前的生老病死,何向阳对视的眼神越来越无惧、坦荡、平和,她松弛下来,像看待身边的日常物什,还罕见地开起了略带轻俏的小玩笑。

  然后,思绪会进入神游状态,她这时会忘我,愉悦地回忆起以前曾烙印脑海的形象或者画面:“水追逐着水/一个修行的人/面水而坐/默然不语。”41“圣人更多的时候像个流浪者/那个衣衫褴褛一心寻究前路的人。”42想象性回望开启的精神温习之旅,让曾经作用到生命中的东西,再次进入生命,化为养分。“事隔多年/你雨中奔跑的样子/我仍能看见。”43“那时的人心真是柔软/那时我们从未为自然的消弭而发出喟叹。”44曾经深刻难忘的旧时印象,也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再次抚慰这个孤独抵抗着的灵魂。这些形象、画面、印象,是何向阳在早期构造的精神世界关系网,连线质地精良,相互交织,此刻它们合力作用,形成新的能量股,使她写下的“诗句,如一只只援手,拉我从地狱的门口走了出来”45。

  她实现了对处境的超越,而超越性,是战胜人生悲剧的有效保证。

  经过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何向阳完整地体会了生活。她说:“这就是生活。生活的本质就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不能少,但是最重要的在于从中找到生活中最本真的我。无时无刻,这个找到,便是快乐。”46

  “最本真的我”是什么样子?何向阳以诗为路径,继续向“内部的远方”挖掘。“将怨愤的芒刺/转变为黑夜星光/你必须有此能量。”47“一点一点地晒出心底的寒冷/正如一滴一滴挤出身体里的奴性。”48她告诫自己,不抱怨,不自怜,不掩饰,省修自身,坚持“净心”;“你相信神迹/神迹就会发生”49。她笃定地抱持信念,相信并敬畏冥冥中未知力量的存在,坚持“有信”;“再低一点/低到最低的尘埃/听那孱弱而坚定的声音/说:爱”50,“我什么也不想/只想着/同苦與甘的人类”51。以前,何向阳将“心肠的界限”认定为判断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现在,她将对人类和世界的深情,落实到自己写诗时的意念中,坚持“有爱”。

  《刹那》的创作后期,何向阳在想象中,进入了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我看见清晨的我在庭院里浇水/裙裾的四围种满了蔷薇。”52“我看见我坐在一座明亮的大房子里/在阳光照彻的书桌上/笔尖的句子奔涌而来。”53困难尚未结束,但何向阳的精神,显然已经自洽轻盈起来。“你是你自己的创造物/这一点确定无疑。”54

  四、归依:“嗯,这一切安详宁馨”

  何向阳在病后,处于一种不同往昔的新状态,顺应此势,她产生了进一步的渴望与期待。“我觉得我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通过自己对心灵的历练,去完成‘自我这样一种形象的建构。”55她痊愈后的第一首诗是《翅膀》:“但我的翅膀不在这里/它向往/嗯/八八四八的高寒空气。”56这是她对自己和世界发出的宣告,她想昂然自由地朝着孤独高远之地飞翔,那里是精神的方向。不久,她写了《长风》:“长风/最后/请告诉我/你漫长的履历/开始的地方/那里曾草木葳蕤/气血丰盈/正像时代的故乡/张着怀抱/却一直后退/长风/如你一样/我们已无法调头/那被称作故乡的地方/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57“翅膀”乘着浩荡“长风”,漫游了许多曾经之境,一路遍览,一路大声吟诵。她在诉说,说她飞扬的激情,她对许多事物的惦念,她对旧日时光远去的感慨。

  “时代的故乡”已经不再,地理上的故乡“田园将芜”,诗人的心灵,还能在哪里安顿?何向阳2016年8月以后的写作,可以看作她对自我形象的继续建构和对归依之地的继续寻找,这也是她这段时期诗歌的主要意义。意义,对何向阳来说是不能删除的,过去,意义是她扬鞭奋蹄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现在,意义已悄然演变成过程了,让每一个日子都尽可能合乎心意地充实度过,不被无聊空虚白白消耗掉。这些诗像自语,也像是她手持光束,一次次带领自己走向生活和“我”的内部,“持续地、往复地、不断深向地进行下去”58。

  人对自己的丰富和改造,离不开外物的教育启示。这次,何向阳跨过人类群体中的卓越心灵,取法于水——地球上的伟大导师,并以虔诚学生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感佩来向它学习,“顺从”于它。“顺从于水/顺从它从高到低的/走勢/它的谦卑……它陡峭处的/沉默与/不动声色……它的厚德/清明澄澈……它的平静坦荡/柔弱……顺从它潮汐的/节律/顺从它的吐纳/秩序……顺从那些坎坷/沟壑/和歧途……顺从于它的/无畏/和/慈悲。”59这首诗比较长,何向阳将人生所看过的许多水,抽象为“一水”,并长久地观想凝思,提炼出它蕴含的诸多“上善”美德和大于人力合乎宇宙法则的自然之道,恭顺地一一记取。

  外修于水,内炼于心,何向阳接着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毫不手软地来了一番全方位的大扫除,犄角旮旯也不放过。

  从寒湿/从冷痛/从怒火中烧/沉郁/从断裂、混乱/和变形/从穿刺的针头……从磨损的中年/中庸的字间距/平均律/报表/年度报告/从锅碗瓢盆/沉默的婚姻……从倦怠/从怀疑/从冷漠/从麻木/从背弃/从冷嘲热讽/从旁敲侧击……撤离撤离撤离……//直撤到/云淡风轻/海阔天空/再退到/心意合一/齿白唇红。60

  “这首诗前后写了整整六天时间,其磨砺的过程可以想见。这也是对自我的修正和重新认知,是精神世界的个人白皮书。”61身体不适、中年消耗、工作负担、琐碎日常、精神杂质、人情冷暖……她一件件拎出来清点,再一件件抛出庭院,直到“云淡风轻”“海阔天空”,心境变得空澄舒朗起来,人也穿越回少年模样,“心意合一”“齿白唇红”。

  《长风》《顺从》《撤离》三首淋漓尽致的长诗后,何向阳找到了精神栖居的家园:自己。就像心脏跳动在胸膛,“自我”最终是生命个体的安顿之所,比变动难测的某个时代或地方更牢靠长久。

  我爱她轻盈的笔尖/划过纸上的/一瞬……我爱/她的诉说/爱这世上/难以表达的/爱的/疼痛62

  我要过双手/沾满泥土的/生活/我要上午写诗/下午饮茶/再约繁星照彻/一张白纸……用左手擦去征尘/再用这只握笔的手/推开家门63

  嗯,这一切安详宁馨/带皮的土豆/紫色的洋葱/西红柿和牛尾在炉上沸腾/昨夜的诗稿散落于/乡间庭院里的/长凳64

  何向阳在诗中构建了一个理想院落,简单、明净,里面放置着几件淘筛后珍爱收藏的事物:茶、星星、纸、笔。在这里,她劳动、煮菜、品茗、写诗,过着幽静美好的生活。“嗯,这一切安详宁馨”,这首《即景》创作于《刹那》后期,已收录诗集中,但这次,她又将之单独选出,郑重收进了《锦瑟》,应是她对这生活情景的钟情和渴望,也是她对自己的强调和提醒:土豆洋葱的烟火日子、笔尖划过白纸的愉快创作,是精神宁静快活的理想生活方式,要记在心间,要以此安顿余生。

  《锦瑟》的最后,何向阳写下了《箴言》《抵达》。

  爱你最爱的/也爱你最不可能爱的/爱你的亲人/也爱那把你当成敌人的人……爱等了一冬的花/也爱终老百年枝叶落尽的枯树65

  她要自己“无分别心”地去爱,“人是一条污浊的泉流,要涵纳这泉流而又不失其纯净,一个人必须成为大海。让时代把它的污秽投向我们吧,我们都纳之于我们的深处,并重归澄澈”66。这样,人就宽广起来、阔达起来,然后,会是“抵达”。

  那时,江山/无尽/涛声回环/而那时的我/也正徒步银河/为你降临67

  想象中,乘着诗句的天梯,诗人度自己到了世间法之外的恒久天地,那里,生命轮回、生生不息。当然,那里和那里的规则无法求证,诗歌其实所抵达的是想望中的彼岸,是永怀希望、刚健不屈的生命意志。

  何向阳的《锦瑟》《刹那》让人深深感到诗歌的伟力,它像一个锐利的钻探机,能勘测出世间生活所隐藏的造化意图,能让诗人发现不同于已知的自己;也像一个神奇的缔造器,让创作者在疮瘢上化育出新的血肉。她的这些诗,蕴含着饱满的生命之爱和顽强的自救力量,给了我和许多读者度过困难的精神鼓舞和方法指引,已经是“超越一己的‘自我质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一种‘公共资源”68。经过岁月的磨砺,诗人呈现出了中年女性霜染后的独特美丽,大地般沉默地承载着覆盖过来的一切,日益坚实丰厚。就像罗丹雕刻的《夏娃》,“不但不是处女,而且不是少妇,身体不再丰圆,肌肉组织开始松弛,皮层组织开始老化,脂肪开始沉积,然而生命的倔强斗争展开悲壮的场面。在人的肉体上,看见明丽灿烂,看见广阔沉郁,看见生,也看见死,读出肉体的历史与神话,照见生命的底蕴和意义”69。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更多虑。”写诗的人因为看破、释怀,就会随性、洒脱起来,那么,无论身边的春夏秋冬如何更替,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春天。

  【注释】

  ①吴俊:《为内心自由赋形:何向阳的诗歌和多栖之义》,《小说评论》2021年第4期。

  ②何向阳:《刹那》,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2页。

  ③④2761霍俊明:《黄昏里的灯绳,或蓝色日记——读何向阳》,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7、5、3、3页。

  ⑤西川语,选自陈敏凯导演纪录片《山水之上》,活字文化出品。

  ⑥何向阳:《夜行》,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78页。

  ⑦何向阳:《失眠》,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42页。

  ⑧何向阳:《对面》,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22页。

  ⑨⑩24耿占春:《“在前往救赎之前”——何向阳诗歌阅读札记》,《小说评论》2021年第4期。

  11何向阳:《同路》,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70页。

  12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59页。

  13何向阳:《火山》,载《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87页。

  14张新颖:《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琐记贾植芳先生》,载《九个人》,译林出版社,2018,第72页。

  15何向阳:《永生》,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28页。

  16何向阳:《千年》,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18页。

  17西川:《中年自述:愤怒的理由》,载《大河拐大弯——一种探求可能性的诗歌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300页。

  18何向阳:《边界》,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82页。

  19史铁生:《病隙碎笔》,载《史铁生作品全编》第8卷,2017,第72页。

  20何向阳:《低语》,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56页。

  21西蒙娜·薇依:《源于期待:西蒙娜·薇依随笔集》,杜小真、顾嘉琛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第58页。

  22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冯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第38页。

  23何向阳:《微尘》,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63页。

  25何向阳:《逆行》,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86页。

  26何向阳:《缓慢》,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99页。

  28何向阳:《此刻》,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67页。

  29何向阳:《不够》,载《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第128页。

  303233343536373940414243444748495051525354565759606263646566何向阳:《刹那》,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第9、56、80、169、151、13、73、164、199、27、116、69、61、139、145、43、211、31、195、110、85、115、122、116、138、132、149、143、158、161页。

  31454668何向阳:《刹那·后记》,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第217、217、221、221页。

  3867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114、247页。

  55李壮、何向阳:《“一切刚开始时的样子”(访谈)》,《星火》2017年第2期。

  58唐诺:《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42页。

  69熊秉明:《关于罗丹——日记择抄》,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第78页。

  (孔会侠,郑州师范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