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2月25日的报道,在豆瓣这个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平台上,网友为《人世间》打出8.1的高分。播出该剧的网络平台爱奇艺发布的春节档电视剧报告显示,观看的90后、00后用户占到46.8%。一位00后观众的留言,被各类媒体广泛引用:“我不但自己追,每天还要负责提醒我爸我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人世间》导演李路就此回应说:“不要低估任何一代年轻人。”①
作为时代故事的主角,青年的情感状态和行为选择,标示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影視文学,承载着塑造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功能。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影视剧与年轻观众的“相向而行”,是时代的幸事。但是,《人世间》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成功圈粉年轻人,以及此前《觉醒年代》《山海情》被年轻人热追,不应该看成是一个被流量、被点击率衡量的繁荣表象,而启示人们从更深层次理解文学的“破圈”,理解文学与影视的相互成全,理解文学和影视如何在“反映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阶。
一、呈现人世间真实的美好模样
《人世间》何以让年轻人动容?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当上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被激活,戳中了并融化着当下年轻人的痛点,让他们在迷惘的时候,有勇气直面生活的困顿与窘迫;使他们在不相信人间尚有真情的时候,看到人世间原本美好的真实模样。如果说电视剧《人世间》将来可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立足当下,完成了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确阐释。关于婚姻、家庭、人际,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关于善为乐、孝为先、和为贵……青年观众透过《人世间》这部剧,对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了切实深刻的情感体验,看到了人世间有价值连城的亲情、感人至深的友情和无与伦比的美好爱情。
原来,爱情是可以深信不疑的。《人世间》里周志刚夫妇死生相依、相濡以沫的爱情,无疑是那个年代父母爱情的模范。周家兄妹各自的爱情,则展示着爱情伊甸园的“诗意”与现实生活的“烟火气”的交融与冲突。为了爱,周蓉义无反顾奔赴贵州,与诗人冯化成结为患难夫妻,如此“诗意”的爱情却不能长久,最终因为冯化成的变心,以一地鸡毛的分手而结束,却在兜兜转转中,成就了蔡晓光的爱情初心;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周秉昆与郑娟的爱情一开始就渗着苦难中的不堪,却一路走来,贫贱相守,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这样平平淡淡的爱情,这样被柴米油盐醋挤满的生活,相比曾经充斥荧屏的霸道总裁与绝世人儿的爱情,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真实质朴的浪漫,更令人羡慕和期待。
原来,友情是值得一辈子呵护的。剧中由周秉昆、肖国庆、曹德宝、孙赶超等人组成的“六君子”,从发小到剧终相伴近60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彼此相互扶携,把别家的困难当作自家事,不怕吃苦不惧出力。友谊的小船,也经受了风浪,周秉昆无奈之际向劳春燕借钱,劳春燕为多购拆迁房央求周秉昆帮“走后门”,都拷打着人性,甚至造成“六君子”的决裂。这天,小饭馆里,周秉昆们在举杯叙情;饭馆外,“出圈”的曹德宝夫妇在踯躅徘徊,热闹中的欢乐与落寞中的失落负疚,形成强烈的对比。作为主心骨的周秉昆深明大义,知道乔春燕有了悔改之意,不计前嫌,主动去她家,令德宝春燕两口子感动万分,乔春燕流着悔恨的热泪,抱住了“干哥”,心结就此打开了。不久后,乔春燕儿子举行婚礼,周秉昆说服其他好朋友一起去参加。真挚的友情,是朋友们送给乔春燕家最好的贺礼。对今天常为“内卷”而心灼神伤的年轻人来说,由观剧而得到这样的情感体验,何尝不是最好的礼赠?
原来,家国情是融会于血脉的。《人世间》剧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亲情一样动人的,是这些平常人高尚的家国情。处在深刻变革的大时代,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却都在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成为时代宏大史诗的写作者。深爱家人的周志刚,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抛妻别子,扎根大山深处,尽管为家人牵肠挂肚,却直到退休才能回到城里与家人厮守,他是那个年代一线工人的优秀代表。名校毕业的周秉义,放弃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大好前程,回到家乡贡献才华,为了让类似“光字片”的街坊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他力推旧城改造,殚精竭虑,积劳成疾。才华横溢的周蓉为爱远走他乡,却选择在偏远山区支教,助力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周秉昆的选择虽然被动,却体现了一种家庭的“大局观”,正是他心甘情愿尽力陪护母亲,才让有出息的周家人身在外,心有归处。
由《人世间》的个体叙事,年轻一代真切了解到父辈、祖辈经历过的艰辛和不易,又从父辈祖辈身上体会到,剧中关于这些美好情感的演绎,是合其实、共其情、同其理的。这样的情感交融和精神共鸣带来的,是抚慰人心的温暖与力量,是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是正能量的“圈粉”:原本以为爱情成了奢侈品,其实,美好的爱情充满了烟火气,就在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里;原以为圈子文化的盛行,不再让真挚纯洁的友情有存在空间,其实,弥足珍贵的友谊就在你身边;高尚的家国情,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并享受其庇护。是的,正是因为人人付出真爱,才有了这美好的人世间。
二、颂扬奋斗者的青春
相比原著,电视剧《人世间》在人物塑造、叙事背景、情节推动上,做了比较多的调整,而作为主要人物的周秉昆和郑娟这一条故事线,却基本维持了原著的叙述。周秉昆这样一个平凡的好人,在百姓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透过他的人生遭际,年轻的观众得以走进那个年代,理解普通人的不屈人生。
在时代变革的大潮里,周秉昆一路坎坷,却坚韧不拔,在每次职业转型时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无论是从酱油厂辞职下海开饭店,还是开教育书店,他都干得风生水起。出狱不久即遭遇丧子之痛,他依然不向命运屈服,选择从最累最苦的搬家生意开始,续写人生新章,最终,不但未被时代和社会抛弃,反成了落难朋友们的主心骨。
这自然不是一个成功的“童话”,恰恰传递着生活的最本质的真实:踏踏实实拼搏,平平淡淡生活,也能赋予人生以意义。作为平凡的奋斗者,周秉昆没有成就一番大事业,却活出了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最好的模样。他的真挚与善良、质朴与厚道、坚忍与奋斗,足以让他成为这个时代的真英雄,因为,正是每个家庭的“周秉昆”,构成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稳定前进的基石②。
奋斗,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生活中,奋斗者都是值得歌颂的。今年7月,在央视一套和芒果TV收官的主旋律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同样受到年轻人追捧,90后、00后们在网络上为它亮出9.1的超高评分。故事的原型黄文秀,一位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年仅30岁的大学生,就是这样的青春的奋斗者。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奋斗者很多很多:大学自习室彻夜通明灯火里的莘莘学子、冒着危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执甲的“逆行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国有我”的呐喊者……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靠什么将“中国梦”化为现实?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③。周秉昆不向命运低头、勇于逐梦的艺术形象,毋宁是对当代年轻人理想人格、精神状态的一次深度激发。这或许也是《人世间》热播的深层原因所在。
三、文学与影视相互成全
随着电视剧《人世间》的火热出圈,小说《人世间》迅速攀上各大图书销售平台的畅销榜前列④。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小说《人世间》热销的背后,是一场文学与影视的相互成全:经典文学为影视“托底”,影视助力文学“出圈”。于是有了2022年3月初在中国作协的一次座谈会上,编剧王海鸰与小说原著作者梁晓声动情地紧紧握手。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感慨地说:“小说《人世间》被成功改编成电视剧《人世间》并成为‘热点’‘爆款’……它充分地证明了,在今天、在新时代的文化生活版图和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应该,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体’作用,应该,也能够以更立体的方式光大自身的价值。”⑤
在新媒体时代,文字阅读对年轻人吸引力下降,这一趋势能否改变尚待观察。而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双向驱动,已成为现实的选择。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⑥。
影视改编如何向优质文学借力?此前,已经有了中国“四大名著”,以及《围城》《红高粱》《活着》《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成功搬上荧屏的范例。《人世间》的成功,无疑启发了新方向和新路径,既进一步证明了从文学经典向影视经典演进的可能性,也呈现出市场和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这种演进的欢迎和垂青⑦。
文学与影视最根本的契合点在哪?在于优质内容。首先,要有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必须富有“情节性”;情节,又是通过一个个细节串联和呈现。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来说,通过生动、传神、可感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反映时代精神和风貌,是一种表达技巧,更体现创作者对本质真实的追求。“在电影叙事中,情节因细节而增光添彩,人物更是因细节而血肉丰满。”⑧在影视叙事中,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等,都需要细节来表达。精微极致的细节描写,是文学家的真功夫,也是影视改编的关键一环。戏剧改编的“二次创作”,除了主题的侧重、结构的调整、情节的增减,更多的,则是通过场景、造型、动作、表情、声音的设计和使用,通过大量细节的再造和重塑,使概念化的文字符号具象化,赋予作品更好的生活质感、更高的审美价值,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应该说,在影视剧《人世间》中,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闲笔,都做到了极致。大量的场景细节,如极富年代感的布票粮票、糊墙的报纸等,让90后、00后了解到那个年代的背景与氛围,虽然陌生,却也亲切。在通过细节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上,周父认可郑娟的一段剧情的演绎可圈可点。周志刚回家,本意是要把郑娟赶走的,当看到郑娟为周家的付出,他的内心有了迟疑,最终的转变,发生在他看到郑娟的手的那一刻。他让媳妇先放下水桶,怜惜地查看她手心的老茧,当看到郑娟双手因为长期按摩,关节已经变形,粗糙干裂得不成样子时,他的内心震颤了,这种震颤饱含着的真善美的力量,也瞬间传导给了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梁晓声曾期待《人世间》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两方面思考,一是关于善的教育,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知⑨。应该说,通过电视剧《人世间》,他的心愿有了比文学原著更进一步的实现。
短视频的勃兴,给文学与影视的相互成全带来了更多一种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然成为受年轻人喜爱的文艺样态之一,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剧,都受到短视频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此同时,也为文学和影视延展影响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取材于《人世间》的小视频广为传播,吸引着年轻观众“倒过来”观看全剧、读文学原著,成为一种新景观。这说明,短视频碎片化的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及严肃性,但是在另一方面,短视频能够为文学和影视提供新的营销手段,扩大其受众范围和影响力⑩。对于作家和影视剧工作者来说,与其去忧心短视频对原作原剧完整性的消解,不如根据各自特点,在精品化生产上下更大的功夫,并借力短视频这一新样式,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短视频之所以受欢迎,同样是靠情节、细节的传神表达而取胜。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优质内容为王,是文艺创作永恒的法则。
四、结语
无论是小说《人世间》的热销,还是电视剧《人世间》對年轻人的圈粉,都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提示了有指向意义的新路径。互联网时代,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各自精彩与相互成全,核心都在于有直击年轻人心灵、反映时代本质的真实的好故事。通过讲好故事,张扬人世间真善美的一面,可以帮助年轻人深刻理解过往,把握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
【注释】
① 沈杰群、余冰玥:《〈人世间〉导演李路:不要低估任何一代年轻人》,中青报·中青网2022年2月10日。
②苏婷:《电视剧〈人世间〉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走向世界》2022年第11期。
③关铭闻:《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7、28、29日。
④王思北:《〈人世间〉热播背后:一场文学与影视的相互成全 》,《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3月2日。
⑤⑥刘江伟:《电视剧〈人世间〉广受好评 充分证明了文学的巨大价值》,《光明日报》2022年3月2日。
⑦牛梦笛:《影视改编如何向优质文学借力》,《光明日报》2022年5月9日。
⑧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⑨张涵:《梁晓声:用文字笑看人世间》,《新民晚报》2022年2月27日。
⑩ 佟鑫等:《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江南》2022年第3期。
(刘一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