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枪炮下的影像跨界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方文坛 热度: 19851


  黄谷柳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区)文艺界的骄傲,也是国内文艺界卓有成就的榜样。新中国成立后,黄谷柳调到《南方日报》任记者,两次特派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做新闻采访,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战友的爱》。

  黄谷柳身为作家兼文字记者,在战场上拍摄了许多“另类”的战地摄影日记,却没有引起摄影界的关注。

  一、跨界摄影记录战地日记的传播地位

  战地记者黄谷柳,祖籍是广东省防城(今广西防城港市),出生于越南海防市,属三代华侨。青年时代的黄谷柳,参与了抗日战争,经历了淞沪会战及南京战役,随后在转战到重庆参加文协,从事小说、戏剧文艺创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1950年,任《南方日报》记者、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南路人民报》编辑。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53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博学多才艰苦创作,成果颇丰。其中有电影文学剧本《此恨绵绵无绝期》(自编)和《七十二家房客》(合编)等作品脍炙人口;长篇小说《虾球传》,以独特的题材内容和写作风格,吸引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阅读,并在文坛引起反响、共鸣。

  值得研究的是黄谷柳经历了不同时期许多重大的战争,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型记者。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3月,黄谷柳作为《南方日报》的特派记者随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战地慰问采访,其間抽空坚持写日记和用相机定格战地军人及朝鲜百姓的生活画面,有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日常生活,有文艺兵战地慰问及志愿军战士利用停战间隙帮助朝鲜人民春耕生产的画面,记录了中朝两国军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同战斗的深情厚谊。影像进入国家档案馆。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黄谷柳的拿手好戏,那么战地跨界摄影,则是为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图像,供后人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争中的日常工作及其生活状况。这些战地摄影日记,显现的并非仅是他过硬的拍摄技术,更是显现出他具有超越他人的关注战争的摄影意识,这促使他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以作家和文字记者加摄影记者的多重身份,客观地记录战地军营和战地百姓,在战争间隙共同生活的各种情景。2011年,这些珍贵的照片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结集成《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日记》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受到读者及文艺界的高度关注。

  二、站在和平的肩膀上记录战争

  战地摄影,就是把镜头对准残酷无情的战争现场,客观地记录炮火连天的战场场面及战争间隙的日常生活人文影像,从中提炼、挖掘具有新闻价值、文学价值的视觉,站在呼唤世界和平的视角,进行客观记录、储存和传播。

  黄谷柳的战地摄影日记,蕴含着呼唤和平的影像思想,要比表现双方士兵在战场上施以刀枪大开杀戮,出现血肉横飞的瞬间场面,更有视觉感染力。比如,人们看到这些影像,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的父辈以及曾经参加这场战争的老兵,对志愿军的无限敬意和对战争的痛恨。

  纵观世界新闻、影视、文学作品,表现战争题材无法离开血与火的激烈交战。但表现停战下或者交战中的军队后方战地日常生活,往往要比那些全副武装刀枪相对显得更加文明。黄谷柳聚焦战争,用心记录战地军人的生活,没有表现志愿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但他拍摄的这些平和而宁静的战地日常画面,胜似硝烟中的激烈战斗场面。平静的镜头视界,恰似终止战争的目的。温馨的影像视角,除了具有影像记录历史的潜意识,还有呼吁各国政治家、军事家不要为了彼此的政治立场、国际贸易关系分歧挑起一场战争提出了思考。

  三、战地摄影日记的影像厚度

  黄谷柳的战地摄影日记没有战争的硝烟,只有军营里士兵的生活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自由、亲切、幸福、浪漫,彰显出志愿军对战争态度的视觉感知。

  1952年4月15日,黄谷柳随军到朝鲜战场板门店,拍摄美军与中国军队谈判的场景,表现双方军代表谈判全过程的意义,在于双方经过激烈的武力较量,找到解决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谈判达成停战协议获取和平的目的。同年4月18日,他随采访团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战斗英雄座谈会,采访拍摄到336团5连从鸭绿江到汉江南岸,大小战斗数次歼敌军603名,慰问团成员文路、魏希英、苏军与部分志愿军合影。其中,班长闻凯是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他在战斗中两次立大功获军功章一枚成为英雄被定格下来。黄谷柳跨界摄影,记录战争成为历史的潜意识令人敬佩。黄谷柳拍摄的战地摄影日记,印证了著名摄影师斯蒂芬·肖尔论摄影:“作为摄影师,我所要拍摄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

  著名作家夏衍对黄谷柳的作品,高度评价道:“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黄谷柳同志是一位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作家,他的一生是始终和劳动人民紧密联系的一生。他为人正直,不阿谀从俗,不隐讳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上他不避艰险,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最困难的道路;在创作上敢于创新,又善于吸取传统和外国的经验。”著名作家茅盾,看了黄谷柳的作品高度评价说:“从城市市民生活的表现中激发了读者的不满、反抗与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绪。”而其在风格上“打破了‘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摘自夏衍《忆谷柳——重印〈虾球传〉代序》)

  四、黄茵在抢救破底片中发现奇迹

  女记者黄茵是黄谷柳的外孙女,她在整理出版《黄谷柳朝鲜战地摄影日记》过程中,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主席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打退了以美韩为首的“联合国军”。1953年7月,战争结束,黄谷柳回国到广州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黄茵发现黄谷柳存在家里的一些遗物,有一本记载朝鲜战地的日记和700多幅战场影像底片,她意识到这些日记和底片非常珍贵。为整理这些损坏的底片,她打电话问摄影师严志刚怎么处理。严志刚告诉黄茵,把这些底片用清水长时间浸泡,让它自然化开。经过一夜浸泡,底片上的银盐全部泡掉。后来,黄茵找到在广州市的孙良江,他是国内首批爱普生艺术微喷认证调图师,多年来从事数字影像制作输出。从此,由孙良江采集、修复和输出这些珍贵照片长达11年。

  黄茵看到底片没有图片说明,辞去《香港风情》杂志编辑部主任回家为黄谷柳整理战地摄影日记,在此过程中,按照日记中的人或事细心对照底片,刚开始无法看懂他拍摄的图像是谁。后来,她把照片放大,看到其中一幅合影中,有著名作家巴金与志愿军在一起,才核实清楚黄谷柳当年和巴金一起出国,深入朝鲜战场采访慰问。为调查核实黄谷柳遗留的底片,对于撰写的图片说明是否准确找到了突破口。她又前往北京寻找知情者,希望搞清楚这些照片上的人或事。黄茵看到黄谷柳拍摄的战地摄影日记很有价值,到相关部队干休所军史馆询问看看有谁认识照片上的老兵,他们是否健在,然后再找到被摄者当面核实,为这些图像日记配上准确的图片说明。撰写准确的图片说明历时14年。

  黄谷柳的战地摄影日记,擅长从平凡的战场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他对采集战争影像使其成为历史特别敏感。尽管黄谷柳记录的影像在其生前没有进入国家档案,但他留存下来的朝鲜战地摄影日记,就是一部记录战争军营生活的史料,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留下让人感动、让人感怀、让人敬仰的影像。

  五、透过战争影像的反思

  黄茵通过整理、调查核实黄谷柳战地摄影日记并编辑出版,折射出国内有关部门对国家影像档案的建立、健全、收集、收复和整理工作不够细致全面等问题。

  为说明这一问题,笔者专门采访一位曾经在某省级档案馆工作近30年的专职人员,他说国内档案馆在收集各种影像、文字资料存档时,只存“美”的不存“丑”的影像和文字文本。所谓“美”的指表现政绩与建设成就,对地方及国家重大的政务会议及经贸文化活动,才派摄影师去拍摄、采写、整理入库。遗憾的是,有些被视为“负面”的重要影像,恰恰具有影像记录时代成为历史的价值,能在今后为历史学家佐证一段历史提供重要的影像、文字证据。如此被拒绝拍摄和入库现象,经常发生。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位战地记者深入中越自卫还击战,拍摄到解放军战士在战地前沿光着膀子挖战壕。他把影像上交入库,个别领导认为他拍摄解放军脱衣服挖战壕,是一种有损军人形象的“负面”影像,被领导当面“没收”不予入库。其实,中越边境亚热带丛林炎热难当,更能说明我军的英勇无畏。

  对管理国家档案不能只收“光鲜”,拒绝“负面”的保守主义档案管理,实际上是有意抹去时代与历史的印记。按照国家档案的相关规定,档案馆应该收集各种有价值的影像文本与文字文本保存档案,这是收藏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种现象、一场战争的历史。个人认为,拍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不要以“正面”和“负面”区别对待。对于敏感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可以入库但不对外公开传播,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影像入库,应该加密严格封存,给后来的学者专家,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段历史提供佐证或者载入历史的可靠依据。

  全民摄影时代,摄影师要有拍摄影像档案的意识,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学者、大学生、记者、业余摄影者,在记录某个活动、突发事件过程中,都要有收集影像与客观的文字存档的意识。档案馆根据国家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给予上述提供拍摄、收录、调查、整理、核实的爱心人士给予相应的稿酬,把国家档案工作做得更加全面。

  六、结语

  笔者通过赏析研究黄谷柳的抗美援朝战地摄影日记,意识到摄影师拍摄照片,除了摄影要有为国家存档的意识,还要有客观合理的摄影意识。对于能够拍摄到的各种影像,除了自律还要根据拍摄、采写的内容来判断,如果对政府形象或國家安全不利,就坚决不要对外传播,应该自行封存在自己的图片库。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专职档案采集专业人员和国家档案的管理者,在收集国家档案过程中既要收集光鲜的影像文本、文字文本档案入库,也要重视其他档案的入库或加密管理,这是摄影师、公务员、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领导以及其档案管理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唐辉吉,广西摄影家协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