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代文化史》的价值之一,在于它承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构成广西文化通史的格局,使广西文化史的学术体系得以建成。《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是著名出版家、文化学者刘硕良联袂历史学家钟文典等学者对广西历史文化的第一次学术盘点,其著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广西由先秦到清末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史实和文化成就,展示广西文化魅力,学术功力了得,2013年出版后,被誉为“第一部广西文化通史——更准确点说应该是广西的古代文化史”①。在完成《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之后,刘硕良先生马不停蹄,率领原班人马,并吸纳了多位新锐学者,又展开了由民国初年到21世纪初的现代文化史学术工程。如今完成的《广西现代文化史》,将记录的历史脉络延伸至2015年。《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和《广西现代文化史》两部大著,构建起由古到今、涵盖历史与现实的完整的广西文化史体系。
《广西现代文化史》的价值之二是贡献了史事详尽,内涵深邃,系统完备的学术样板。《广西现代文化史》全书一百五十万字,分作四卷。第一卷为总论,是为绪论和家园、遗产、民族、人物的总体观照,论述广西的环境、历史与人文,后三卷分论各类文化现象及贡献,设教育、科学技术、新闻、出版、广电、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体育卫生、旅游文化、社会科学研究等专章。还有《广西近百年文化大事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入选表》《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览表》《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览表》等五个附录资料,全面介绍广西现代文化历史、景观,夹叙夹议,分类细析,探赜索隐,展示广西文化的迷人魅力,构建一部颇具科学性的广西文化史体系,形成一部丰赡厚重的广西文化史大书,对广西学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广西现代文化史》价值之三,在现实作用上,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展示广西悠久丰厚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文化贡献,清晰真实地将广西文化挺立于中华文化之林的形象推拥至世人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当代广西文化的创造活力和自信心,有力地推动广西文化建设,现实文化意义巨大。
20世纪百年历史印迹斑驳陆离,文化内蕴深邃曲折,寫成一部现代文化史实属不易。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现代史的写作,多被视为畏途,因为离现实越近的实物,由于没有或缺少历史的沉淀的时间的检验而越不容易把握。”②刘硕良等学者敢于迎难而上,精进登攀,颇显文化大家的创新魄力与学术功力。其取得成功的要点,我认为在以下几点。
第一是在于以科学的文化史观为指导读史、辑史、撰史。文化史不仅仅是对人的文化活动的集成,而是要在辑撰这些文化活动文化事项的基础上,评价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地位及意义,论述文化发展的动因与走向,提炼其带规律性的启示。因此,带着偏颇的文化史观不可能撰写出一部好的文化史著。《广西现代文化史》的撰著者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出发,注重探寻文化发生的原始动因即“文化场”的要素,从根本上奠定了对史实的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把握。书中论述广西文化的发生,注意到历史与自然的双重规定下的人的活动,也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并将其放到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下来观照。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统领全书的第一卷的各章中。在“绪论”里,论述了“承袭明清”省级政区历史和成立壮族自治区的现代政区建制的两大历史背景;第一章的“家园”论述了文化的成长势所必然地受惠于也受制于地理环境的状况;第二章“遗产”则发掘广西文化积淀并肯定其价值;第三章“民族”强调了广西文化中“人”的能动性和由此生成的文化特点——民族性与民族文化;第四和第五章则是对作出文化贡献的四十五位文化名人的评介。“家园”“遗产”“民族”“人物”,从天、地、人三大宏观面展现广西现代文化的社会环境和面貌。在具有总纲性质的第一卷之后,二至四卷对文化现象加以展开,分论各类文化形态,如此构成全书浩大严谨的学术体例。这些论述,我认为道出了文化生成的根本,梳理了近百年广西文化发展的脉络,整理了广西现代文化的内容与贡献,为广西文化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性征程中长葆其生命的蓬勃与青春”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体现了编著者对广西现代文化的精髓和规律的精准把握,是作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研究对象的真正透彻地理解和科学准确地论述。《广西现代文化史》由此生成科学性和学术性。
第二是《广西现代文化史》发掘大量文化史料,论出有据,根基坚实。参与该书撰稿的十余位作者都是学养深厚、专业精进的广西著名文化学者,其中多位是二级教授(研究员)或具有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具专长的研究领域里潜入搜寻,披沙拣金,调查、整理了大量新鲜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新的观点。这不仅体现在教育、文学、艺术等传统学术领域里发掘出许多新史料,如第二卷第六章“教育”里的“可圈可点的广西特种部落教育”“形式独特的援越援老教育”等,第二卷第八章“新闻”里的“传统报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新闻教育的广西特色”等,第三卷第十一章“文学”里的“边缘崛起”和“民间写作”等,更体现在对科学技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电影与广播电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体育与卫生、旅游文化等最能代表20世纪现代性特征的文化类型的整体发掘与论述中。像“出版”专章里的“造就‘广西出版现象”“广西版权输出”,“电影与广播电视”专章里发掘整理了“广播传奇”“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从广西走向世界”“新媒体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章里介绍的“非遗”各种类型,“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专章对近百年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旅游文化”专章里的“广西之美向世界展开”“公园架构现代旅游空间”等。作者发掘出这些迥异于古代文化的现代文化现象与史料,使全书张扬出浓郁的现代气息,突出了新旧转型的社会变迁特质,彰显了《广西现代文化史》的现代性及其学术魅力。
第三是一些论断首创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对于20世纪百年广西文化的贡献,该著在“绪论”的引言里首先以“民族之光、地域之灵和多元之美”三个断语做了精彩的概括,还有对广西文化生成环境的基本形态作出了“人地互动中的环境变迁”的评断,对广西民族生存状况与形态作出“多民族交融共存”的概括,在论述周民震、梁羽生、岑范、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80后作家辛夷坞的电影文学创作后提出广西“俨然中国影视文学重镇”的论断,等等。这些出自坚实史料的史识论断,构成了该著论点沉实,论述不虚的学术风貌,可敬可赞。
第四是精练流畅的史述风格。该著作者将“可读性”与“学术性”和“现实性”并列作为寫作的方向和目标,精心写出通俗优美的学术文字,深邃的学理思想、精准的学术观点,常常以颇具才气、倾注深情之笔流畅而出,有的章节几近于学术散文。“绪论”“旅游文化”等章和“文学”章里的“文学抗战”“百越境界”“多元共生”“现代文学评论”等节是有代表性的章节。例如主编刘硕良写的这一段文字:“近百年来,广西文化在如此广阔壮丽的大背景、大时代和大变革过程中不断地承续、更新、嬗变、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华彩和声韵。……检阅其标志性成果与代表性人物,则众多‘广西创造、中国独具与马君武、雷沛鸿、梁漱溟、王力、罗尔纲、陈柱等历史文化名人、科技名人及寓桂名人的身影事功,令我们心驰神往,目不暇接。近百年来,广西文化将长时期蕴积而成的勤劳勇敢、刻苦自强、开放包容、坚韧内敛、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国民精神发扬光大,并注入新的精血而更显民族之光、地域之灵和多元之美,这是广西文化对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独特贡献,也是广西文化对八桂大地和祖国呵护、养育的深情回报。”④这段话语,饱含深情,又不失骨力,充满自信,也不显张扬。其他还有“文化需要长年累月、点点滴滴的积累。时间是文化最有力的促成者、考验者。要耐得住寂寞、孤独,经得起挫折、苦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刘三姐》的出彩经过多少人打磨,现在还在衍化、优化就是证明”(刘硕良撰写)⑤,似格言警语。黄伟林撰写的“旅游文化”章里记述《印象·刘三姐》的一段文字,也颇为出彩:
1998年10月初的一天,正在桂林导演《太阳童谣》的梅帅元住在阳朔兴坪的一个小渔村。那个夜晚,枕着江边的淙淙流水,梅帅元萌发了将桂林山水与刘三姐传说做成一个实景戏剧的构想。经过长达五年的创意、策划、编导、排练,2003年10月1日,由梅帅元制作,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正式对外公开售票,迎来她面对市场后的第一批观众。《印象·刘三姐》由红色激情、白色印象、银色画境、金色圣诗四个部分组成,场面唯美、壮观,有旁白、山歌、电影片断,成为桂林漓江江面,成为地球山水之间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观看过演出的世界旅游组织主席用一句最朴实也最煽情的话表达了他的感觉:“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乘飞机来桂林看这场演出都是值得的。”山水实景演出,打破了生活与艺术、自然与舞台、演员与大众的界限,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广西向世界提供的现代艺术的“中国创造”。它将中国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地形地貌和博大精深、多元共生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提炼成视听艺术,创造性地传播了优美的中国形象,含蓄地释放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⑥
类似的论述文字,书中各卷还有许多,浏览读来令人充满清新畅快之感,享受阅读之乐。全书由主编刘硕良领衔统稿,文字风格都带有此种韵味。仅仅读读如下几个小标题,如“打破‘广西落后论”“圆梦之路宽敞阳光”(“绪论”章),“百里岩画迷人眼”“绝壁崖葬伏玄机”(“遗产”章),“罕见的战地爱情诗歌”“桂军以文学方式集结”“三剑客突出重围”“《南方文坛》:当代文学批评重镇的打造和坚守”(“文学”章),“民族风情舞出百花天地”“多个画种,各领风骚”(“艺术”章),“万紫千红的现代节庆”“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及其辐射引领”(“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章),“广西之美向世界展开”“米粉自成风景”(“旅游文化”章),等等,即可体味其甘。
第五是揽图入史,图文并茂。撰著者在精心撰写史实的同时,也大力搜寻图片资料,全书收图两千多幅,平均每卷有图五百多幅,每卷卷首还有十几张拥有数十幅照片的彩图专页,几近可称为一部“图史”了。不仅数量多,不少图片还具有珍贵的文献性质,或印证了某一文化类别的诞生,或记载了某一重要文化时刻的图影,或填补某些重大文化事件的图像空白,如1897年康有为创办于桂林的广西首家近代报纸《广仁报》封面及内页,1928年出版的刘介著作《苗荒小纪》书影,拍摄于1933年、取材于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中国早期电影《瑶山艳史》的海报,1933年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在南宁津头村成立时院址外景,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画家的抗日木刻作品《东北抗日义勇军》《巷战》等,1942年广西大学农学院首届毕业生合影照,1950年5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的相关照片,1974年广西自行设计组装的第一台黑白电视转播车图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张军钊、肖风、何群等大学毕业初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时的合影,还有广西现代旅游诞生初年的佐证图片——20世纪20年代梧州中山公园、龙州中山公园、南宁市中山公园像等,书中刊载的数百名文化人的肖像照或工作照也十分珍贵。这些图片,一般读者不易见到,对于后人阅史读世,十分亲近可感,便于理解。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与辛勤操劳。
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说几句建议的话语,我感到稍有不足的是全书缺少一个“结语”。若以三五千字哪怕一两千字对全书内容做个概括总结,让读者在繁花耀眼的欣赏中回过神来,仔细回味一下百年史里的人与事,更能品味出其中的情韵风采,升华历史告诉未来的深刻启示。或许,有些话语在“前言”和“绪论”里已说到了,但放在“结语”里说,可能更合时合境,更出味滋补。还有图片刊用上各章数量有一定差距,有多寡不均之弊。瑕不掩瑜,《广西现代文化史》是一部毋庸置疑的精彩的文化大著,广西文化的斑斓风景在此展开,开卷有益,绝对值得一读。■
【注释】
①②③《广西现代文化史·前言》(第一卷),2、1、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④《广西现代文化史·绪论》(第一卷),2-3、1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⑥《广西现代文化史》(第三卷),9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