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古训家风的承载者
古训家风是特定区域内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不断扬弃, 吐故纳新,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古训家风的产生,源于社会治理的需要, 源于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确定,源于社会风尚的引领。一开始,也许只是社会上层的倡导或文化阶层人士的发起,然后被大家认可或仿效,最后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民俗民风, 并作为社会传统和禁忌被大家遵守,具有强烈的言行规范和制约作用。
历史上,姚安地处僻远,远离文明中心, 属化外蛮荒之地。“姚安郡在滇池南隅,古绝域之地,其重夷风俗,多不通于中国。”(《民国姚安县志》之明嘉靖《社学记》语)所幸的是,姚安有地利之便。《滇系》云:“盖自姚安而北,则渡金沙入越嶲;自姚安而西,则指叶榆,趋大理;自姚安而南,则出威楚,向昆明,都为全滇之要会。西南有事,争于滇蜀间者,自古恒在姚州也。”因为如此,姚安汉化较早, 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较大。这其中, 就有来自中原文化、来自江南文化中的一些礼仪规制和古训格言。
《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姚安自秦通道置吏,因俗为治。汉开弄栋,岁赋盐铁,少置专官。唐设都督,统治南中。蒙氏改设节度,
段氏变置演习。元代改州,改路,皆以高氏世守……迨明代,土、流并建,……清初罢姚安所,乾隆中,复罢姚安府,……终清之世,事简民安。民国一体设县,职守划一。”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间, 征服与反抗,文明与冲突,秩序与混乱,文治与武治,守旧与革新……一切的一切,都在轮回中不断上演。而姚安这块热土,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默默地承载了这一切。
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激荡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家风家教民风民俗应运而生,姚安也不例外。信奉神话的时代,彝人用《梅葛》史诗思考人生,解释世界,解释世间万物。崇尚英雄的时代,即便是“小卜将军”这样的入侵者和征服者,后人也会为他建祠造墓以示景仰。“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代,兼收并蓄成为潮流,中华文化占据主体,“子曰诗云”成为时尚,古训格言、族规家风代代相传……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 在古训家风的浸润下,姚安大地人杰地灵, 名宦先贤乡绅辈出,或以廉能著,或以吏治称,或以功绩显,可谓盛矣!更有邑中高氏, 世秉忠节,族规家训严苛,子孙后代遵守较好,历四朝七百余年,对姚安影响巨大。加之名门望族耕读传家,乡贤者德行粹美, 事业卓著,志谊纯固,既功在人民,又行孚乡里,堪为乡里典范。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姚安,村野
和谐,民风淳朴,家教严谨,重贤尚廉,多良民,少偷盗。《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姚安民气淳厚,山居皆以耕牧为生,间有不务正业, 迫于生计出而为非者,亦仅二、三结合,乘机越货,从未有百十成群,横行乡里,焚掠抢劫,抗拒军团者。”明隆庆年间云南布政陈善在《文峰塔記》中也说“:自今姚安之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从,此一家之庆也。少不畔长,下不讦上,嚣讼屏息,盗贼不惊, 此一邦之庆也。士君子出而为师为长者,正身率物,尊主庇民,为朝廷之荩臣;处而在家者, 饬躬修行,以表正乎末俗,此贤侯先后培植之微意,其为功于风化不小也。”
可见,姚安的古训家风源远流长,成效明显,与姚安的民俗民风相生相伴,并由姚安的历史来承载,来传承。炊烟不灭,古训家风就不会绝,而且弥久益新,长盛不衰。
姚安古训家风的先行者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鲁迅先生写的诗句。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活在后人心中的人,即“死而不朽”。
面对死而不朽,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兹念兹为之奋斗终身。但因为理解的不同,奋斗的方式不同,有的人达到了,有的人基本达到了,有的人曾经奋斗过,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中。而有的人,却误入歧途,事与愿违。
何为死而不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经讨论过。范宣子认为, 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 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不以为然,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
非“ 不朽”。在他看来, 真正的不朽应该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可见,死而不朽的标杆,古人早就立在那里了。要么立德,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之人;要么立功,为国为民干事创业;要么立言,留下你的真知灼见。三者占其一,即不朽,算是人生完美,死而无憾。占全了,即为圣为尊,比如孔子,比如王阳明。稍逊一些,也能成为曾国藩。诚然,完美之人必竟是少数,但只要朝着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去努力,诚信做人,严谨做事,传承文明,你就是一个高尚之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之人,你就会与众不同,成为某一方面的标杆,成为某一地方的口碑,成为家庭的榜样,成为村邻的模范,成为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载入历史的先贤、大德、忠烈、卓行、义士、孝友……
追求不朽,追求身后之名,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超越物质欲求的精神追求。往高了说,这种精神追求,可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立德于人,立功于国, 立言于世。往低了说,这种精神追求,可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真善美的巨大能量,踏实做人,勤俭持家,干事创业。反之,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要么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要么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最后害己害人,毁自己名声,也毁家庭名声,甚至于还会成为国家的罪人,民族的败类,家族的污点,地方的耻辱。
立德、立功、立言,放在今天,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姚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厚的原因, 一方面取决于“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的地理优势,所以开发较早,接受汉文化较早。
另一方面,是先贤义士、文臣武将及名流乡贤较早在姚安干事创业,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表率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和带动。无疑, 他们是姚安古训家风的先行者,是我们景仰的先贤英烈。
正是有了无数知名的、不知名的先行者带动,历史上的姚安,相对于其他地区,民风朴实,治安较好。正如清雍正七年《安乐山义冢碑记》中所言“:乙巳岁 (1725?年 ),余由曲靖调守姚安,见兹习俗淳美,庶物咸熙,余窃深喜,为正可容我鄙拙卧理而治矣。”相对于其他地区,吏治也勤勉务实。比如明嘉靖年间
《增修(姚州)城池记》中的描述“:修学校也,给以五经义旨;修府治也,存心以六事是勤;教民织纺而植养蚕桑,教民冠笄而丕变风俗,设保正而盗贼弭,置书手而词讼简,勤农,无不耕之地,蓄水无亢旱之忧,建社学而愚蒙开, 使贝巴具而民用便,施学济贫而活者千人,创漏泽园瘗骨而死者得所。”
姚安古训家风的引领者
历史上,古训家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相关。在地方,则与名门望族乃至乡绅文人的推动和引领有关。名门望族姚安高氏治理姚安四个朝代七百余年,其对姚安古训家风的形成和引领,功不可没,值得我们后人大书特书,更值得我们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
何谓名门望族?百度上的解释是:历史悠久而声望很髙的家族。比如陇西(今临洮) 李氏,远在秦汉时期,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就出自陇西李氏家族。时至今日,随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陇西堂”已经成为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同时,也是
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又比如曲阜的孔府, 孔子后代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历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邸,一座典型的中国封建贵族庄园。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也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库, 号称“天下第一家”。
以上所例,为一武一文。前者以武功著称,靠武定天下而传诸后世。后者以儒学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前者是典型的名望家族, 不乏名门将后,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身影。显赫如大唐李姓皇帝,认祖归宗的话,也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后者是典型的声望家族,仅凭孔子的名头和儒学的文化基因,孔氏家族的声望便可长盛不衰无人能及。
话题回到姚安高氏。
论名望,远不及陇西李氏,论声望,更不敢与曲阜孔氏相比。但在云南,在云南历史上, 还是很有底气很有优越感的。至少, 在云南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名门望族中,姚安高氏是排得上号的,而且还是靠前的位置。但如果是放到姚安,放到古代姚安府管辖的区域,绝对是顶尖级的名门望族,龙头老大。
因为名门望族在地方有重大势力和重大影响力,加之家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口较多,人才辈出,文武之才俊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更重要的是,他们知书达礼,有机会与上层社会、与外面世界的文明接触,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便捷,所以,客观上注定了他们必须也只能是地方古训家风的践行者、引进者和引领者。
姚安高氏家族,就是这样的名门望族。并且,从其先祖开始,就较早接触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对儒释道等学说兼收并蓄。尤其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较大,并将其中
的“为而不争”作为一条古训,用于官场角逐,用于社会治理,用于建功立业,用于保境安民,用于家族发展,用于在改朝换代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智慧……
可以这样说,历经唐宋元明清,从姚安高氏先祖到姚安高氏,不论是“让国”,还是世袭大理国宰相,抑或世袭姚安土司,所有的历史大事件,无不闪耀着“为而不争”的思想光芒, 无不体现着“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争有所不争”的政治智慧……
還可以这样说,正因为高氏家族始终秉持着“为而不争”这条古训,才有了“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政治传奇供我们后人仰望……
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谪戍云南的明代状元杨慎曾这样评价高氏家族:“高氏段氏,君臣终始。尊训称孝,归国知礼。至今子孙土爵犹然,岂非还位之报?”
关于高氏家族的源远流长,清道光大姚人刘荣黼为高氏宗祠撰联云:溯汉唐宋元明清,五十四世边域功勋昭垂六诏;自将相王公侯伯,二千余年礼乐阀阅冠冕三姚。
关于高氏家族的忠孝之名,民国邑人刘芾为光禄高氏宗祠忠爱坊题联曰:忠孝两全名父子,安危共济古君臣。
关于高氏勤政,清道光年间,山阴施钟深有所感,向衙署题赠“夙夜匪懈”匾额以示敬仰。
关于高氏家风,《民国姚安县志》有词赞曰:邑中高氏,世秉忠节。
纵观史料,姚安高氏的确当得起以上盛誉。
姚安古训家风的记录者
一朝有一朝之礼仪规范,在上颁而行之,
在下存而奉之。奉行的结果,就是地方之民俗民风,就是地方之礼仪廉耻,就是地方之乡规民约古训家风。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风尚的基础,是个人修身、齐家、立业的行为准则。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使颜氏一族人才辈出,被后人尊为“教子良方”,影响深远。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的一字一句,流露出的,是对后世子孙勤俭持家、安分守己的训戒和期待。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戒石铭》,是大宋王朝为刷新吏治颁布于各府州县的训令。《戒石铭》一般立于衙署大堂。据传,旧时地方长官上任, 第一件事,就是在《戒石铭》前举行祭拜仪式,并与僚属重温《戒石铭》内容。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古训家风, 能撑起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清白脊梁, 让后人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成为众人心目中讲义气有节操守底线的英雄豪杰、正人君子、孝子良民。
同时,良好的古训家风,还能撑起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正气清风,让地区政通人和, 秩序井然;让人民安居乐业,守望相助;让各行各业兴旺发达,各显其能。
反腐倡廉的现实告诉我们,良好的古训家风,对我们,尤其是从政者,更具现实意义,仍然是我们处事做人、从政为官、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和官场伦理。为政者,自己行得正走得直是一方面,管好家人,又是一方面。只有做到家风正、家教严,儿孙才能有样学样,成为遵规守纪之人,成为清廉道
德之人,成为大义大勇之人,成为严于律己之人……反之,疏于家教,耽于管理,甚至于睁只眼闭只眼一味纵容,家人就有可能成为贪腐的导火索,亲朋好友就有可能打着自己的旗号去做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诚然,鉴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残余思想的浸蚀,古训家风无不打上旧时代的历史烙印。但瘕不掩瑜,其中的精华是大多数,对我们当下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至于当中的少量糟粕, 弃之则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本章节选的古训家谱及碑文,为了保持其家规家训及古训的完整性,只能精华与糟粕共存,节选时全文照抄。所以,对其糟粕文字, 大家可以批判性地阅读和思考。
“稽古之治,慈善为最。化被天南,泽深枯朽。是以后世言治者,咸赞仰而取法焉。”,这是清雍正七年姚安《安乐山义冢碑记》)中的一段话。古人能做到的,我们今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百年千年, 古训家风无言,却时时在耳边回想。古代现代,古训家风无言,却如细雨,润物无声。
“来与不来,我就在这里,不离不弃。” 古训家风亦然,对我们不离不弃,如影随形。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保留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继承和遵守。
感谢历史,给我们沉淀了宝贵的古训家风。感谢先人,给我们记录了珍贵的箴言遗训。感谢收藏,让历史中的瑰宝、先人笔下的记录在无数次的兵荒马乱及政治风云中幸存下来,比如幸存下来的那些碑刻、族谱、家谱等等。虽然这只是幸存中的沧海一粟,但“窥一斑,也可知全豹”,用于理解和把握姚安古训家风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足矣!
姚安古训家风的继承者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習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建设的一系列论断,“斯文济世、以文化人”的治国理政文化思想跃然纸上,萦绕于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良好的家风家教, 是社会风气好转的助推器。于地方, 是社会治理和秩序维护的基础。于国家,是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不论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名门大户,还是地方乡绅耕读之家普通家庭,历来注重古训家风的继承和传承,并将其作为立家之本。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一种道德力量。
家风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浸润出来的一种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魅力。家风传承,写在族谱、家书、著作、匾额、楹联、碑石等上面是一回事,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又是一回事。前者是言教,便于温故而知新,便于对照检查及奖惩。后者是身教,重在以身作则,无言胜有言,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所以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好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这与古训家规的产生有关。古训家规, 从一诞生开始,就是用来使用的,有实用价 值。传承也是这样,也是一种使用。传承与继承之间,没有界限,完全一体。在继承中传承,在传承中继承。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这当中,有吸收,有变革,有创新,有增有减,不断完善。每代人,甚至于每个人, 既是传承者,又是继承者。因为如此,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核心的古代伦理道德才以有形(比如文字)或无形(比如风俗习惯)的形式以字相传或口耳相传。传承至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 又赋于了新的思想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即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等家风故事、 “为而不争”“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古训世代为人尊崇。《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家风传承范本,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在姚安广为流传,也直接影响着姚安民间家规家训宗法的制定和执行。比如姚安的
《高氏家谱》《许氏家谱》《王氏宗谱》《关氏族谱》等,既有鲜明的地域和家族特点,又离不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
诚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古训家规的内容已经过时。所以,对待古训家规,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
如何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呢?首先,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家庭,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其次,向先辈致敬,向长辈学习。有族谱家谱的,经常重温祖训家规,继承传统美德。没有家谱的,多思前人教诲,多想长辈辛劳,多看长辈言行。最后,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利用多媒体,经常收听收看有关国学、廉政、英模等方面的视频及讲座。
总之,家风家教既有形又无形,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口耳相传。概言之,家风家教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不论作古之人,还是身边长辈,抑或同辈晚辈,你我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家风家教的施教者或受教者,都是家风家教传承链条上的一环, 只要言行好,客观上都会产生以作风带家风引民风促政风的实际效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其一,在國家层面上,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二,在社会层面上,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其三,在个人层面上,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传统家训家风的继承,还要结合地方实际,因材施教,移风易俗,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进行。就姚安而言,花灯、坝子腔、彝族梅葛等艺术,皆可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古训家风宣传的主要手段。姚安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则可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对照检查、时时警醒自己的警示钟,清醒剂。
继承和弘扬古训家风,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使命。挖掘和整理古训家谱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外化为各种各样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让古训家风的继承更具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好的工作。
节选自《古训家风润姚安》(饶云华著, 县纪委监委编,2020?年 6?月,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