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受父辈遗传因素影响,从走进学堂后,我对读书认字就有着深深的热爱。读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老师食堂的碗柜上瞅见一摞报刊,就偷偷拿了几张《人民日报》来看, 虽然看的是是囫囵吞枣,不知其所以然,但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老师食堂常年开着, 里面摆放着一溜水桶供学生课间休息饮用,进出非常方便。以后就常常趁老师们不注意,把学校订的报刊偷拿出来读完再放回去,遇到生僻字就抄下来查字典,直到快毕业时居然从未被老师同学发现。而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校从来都是第一名,尤其是作文,每每都是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听。所有人都不知道,我的作文功底, 除了课堂讲授,其余的皆是读书看报所得。
后来因为特殊原因, 尽管学习成绩优异,还是没能继续走进梦想的校园,却阴差阳错步入军营。这时已是八十年代,再也不用偷偷摸摸读书看报,可以光明正大在连队图书室静心悦读。视野宽了,于是开始壮胆写稿投稿,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居然连豆腐块文章都没发过,就将稿件投到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等大报大刊,稍后就有认真的编辑退稿回信,客气鼓励之余, 指出文章的种种不足和稚嫩。细心的指导员见我垂头丧气, 说你就小学附设初中毕业, 想立马就在国家级报刊发文章,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吗, 你何不从地方报刊电台开始, 慢慢打牢基础,别老希望一口吃成胖子。接着多方举荐, 送我到军分区参加写作培训, 掌握基本写作技巧。丢弃了好高骛远,我开始把当地广播站台、地市和部队报刊作为练笔阵地,从小新闻、小诗小散文写作入手,按指导员的话说,阅读欣赏向《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主流报刊看齐,发表文章不妨来个眼高手低从当地报刊电台投稿开始。结果很快收到成效,采用率日渐增多,很快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通讯员, 不到一年就调到部队政治处任新闻报道员。
直至退伍回乡, 多年的读书看报习惯,早已让我对各种报刊割舍不下,虽然生活维艰, 但坚持节衣缩食, 自己征订的报刊多达十余种。正是这份执着和热爱,让自己走向了公务员岗位。调文化站再到宣传部,我离文学之路越来越近。凭着长久养成的崇敬和神圣感,想让自己的文字见诸报端,始终是我不懈的追求。从事新闻文学工作近 30 年,见诸报端的文学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并终于有散文集在省级出版社出版,新闻文学作品被编辑采用见诸各种报端,不敢说登堂入室,却也是信心满满。无数写作大军中,能达到心目中几十年来孜孜追求的梦想目標,也算是对自己笔耕不辍的完美交代。
弹指一挥间,与文学相识相知相伴快半个世纪了,懵懂少年到接近退休,个人由一无所有到事业小成、家庭由一穷二白到老少幸福、国家由多灾多难到盛世富强,走过的每一步,无不深深烙印着家国同心的轨迹。走进新时代,网络上可随时查阅到报刊中所有文章,可有些需要珍藏的美文, 总是找来报刊原文保留。在书房凝视摆放得逐渐泛黄的报刊,依稀就辉映出几十年五味杂陈的如歌岁月。风雨兼程的人生历程,伴随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而文学的温度,从未停止导引我不断超越理想的高度,因为哭过爱过恨过,自己用心来过,并且在每段生命进程里留下了探索的印迹。虽不十分精彩但从未虚度,拿句俗话说就是还对得起自己。于文字中游走多年,文学虽然代表不了整个人生,可也依稀照见了自己。小憩过后上路,仍然想着今后的丰收, 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不求留下什么惊世之作,只想莫负爱我和我爱的人的期待。这份情感随着时光的消逝,越来越坚信不疑,并将永远坚定不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