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觅句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19527
周啸天

  作文是从造句开始的。作文好的学生,无一例外是造句好的学生。造句,也是诗人的功课。唐代诗人于此非常用功——“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刘昭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等,就是夫子自道。

  当兴会到来的时候,假如你觉得没有一首诗足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这说明你已经有了新意。一二诗句随着诗思同时到来,古人称之得句。最初的得句,往往就是诗中妙语、主题句。诗人往往据以定韵。其他诗句,则是在得句的基础上,循韵觅得的,古人称之觅句,今人或称造句。

  有人说:“造句乃诗之末务,炼字更小,汉人至渊明皆不出此。康乐诗矜贵之极,遂有琢句。”此言大谬。“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非汉人之诗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非陶公之诗乎?岂不造句、炼字耶?只是得来不琢耳。

  以琢不琢为分水岭,诗句大抵分为两种,一曰清词,一曰丽句。清词就是单纯质朴口语化的不琢之句,丽句则是密致华丽书面化的追琢之句。

  一般说来,民歌偏于清词,文人诗偏于丽句;汉魏陶诗偏于清词,六朝诗人偏于丽句;李白偏于清词,李贺、李商隐偏于丽句;韦庄偏于清词,温庭筠偏于丽句;李后主偏于清词,花间派偏于丽句;李清照偏于清词,周邦彦偏于丽句,等等。但也没有截然的鸿沟,大体而言,古代诗人大多是清词与丽句相济为用,其效果往往相得益彰。

  清词是一种天籁,没有太多的加工,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白)、“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天然好句,得力于爱好口语和学习民歌。丽句则是锤炼、追琢、推敲、意匠经营的结果,古人工琢句者,往往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周朴)、“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同前),等等。杜甫曰:“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觅句”这个说法,好像诗句是现成地摆在那里,只待诗人去找到就是。就像罗丹论雕塑,说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只需将多余的部分剔除就是。像是大言欺人,其中也有妙理。古人形容觅句就像捉猫似的:“终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觅不得,无可奈何。然而,当它不请自来时,总不能让它逃走。晚唐诗人唐求平时出游,得到诗句、联语,即捻稿为丸,投大葫芦瓢中,数日后足成之。李贺骑马出门,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得到诗句,即书置囊中。凡诗先不命题。及暮归,始研墨叠纸足成之。我自己在旅途中,会随时掏出手机,用短信的方式,记录突如其来的、让我感到惊喜的词语、句子或点子。对我来说,手机就是锦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