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走进乡村 亲近田园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22267
廖迎春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尤其喜爱田园诗词。除了因为田园诗词本身清新质朴的语言、恬然自适的意境外,还因为个人与乡村生活的缘分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因为这一喜爱,在吟诵前人佳作之余,有时也免不了涂鸦几句。正所谓“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我小时候在镇上上学,学校围墙外就是广阔的农村。对那时记忆最深刻的除了琅琅的书声外,就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春天的早上,绿油油的小麦苗,被轻风一吹,漾起一层层的绿浪。黄灿灿的油菜花,一望无边。夏天的傍晚,稻花的清香,裹着白天晒热的泥土气息,一起穿窗而入。水塘里出水的新荷,随风摇曳,娇艳欲滴。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就更不用说了,乌桕树、银杏叶、甜柿、板栗……可看可尝,有赏有吃。即便是万物凋零的冬天,也有冰凌、雪人、雪中的红梅……美好的记忆,更加深了我对乡村的喜爱和向往。大学毕业之后,我又来到县城工作,经常有机会走进乡村。近些年,参与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对三农有了更多的了解,延续了我与乡村的缘分。

  行走在钢筋水泥和乡土田园交界处,我虽然对田园诗词中描写的闲适美好之心向往之,但其实,并没有真正体验农活和农村生活,所涂鸦的田园诗词,基本以白描为主,大部分都是直接描写所看到的景和物。这些作品,有的是和诗词学会的诗友们一起参观秀美乡村。到新农村采风,本来就以看为主,又和大家一起,气氛比较轻松,心情也比较愉悦,写的也是命题作文,整个基调明丽喜悦,内容也和照相一样,一首首诗词,就像一帧帧照片,尽量展现所看到的美好画面。还记得第一次到黄土岗杜鹃湖采风,站在新修的堤坝上,举目一望,左边,是层层叠叠、笼着白云的山峦,山上有各色叫不出名字的树,春天的树叶色调非常丰富,那深深浅浅的不同色阶的青色、绿色、黄色、红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鲜艳美丽得近乎妖冶;右边,是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七彩山光,也是一湖的清明秀丽,湖心不时升起淡淡的轻烟。极目远眺,仍然看不到湖水的尽头。靠近坝的两头,各自伫立着一个精致的小亭。我不自觉地被这春天的青山绿水和安恬静谧的风光感染,不由得对这里的生活,心生向往,于是,写下了《春游杜鹃湖》。

  有的是因为某事去乡下,并不是为着去看,就是看,其目的也不是为着写作诗词,也没有诗友一起,比如假期郊游、下乡义诊、调研、看望包保的扶贫户、助力乡村振兴等等,看到某件事或某个现象有感而发,写作手法虽然也是白描,因为是看后有感。这个“感”就免不了带着当时的个人情绪。记得有一年清明小长假,到老家去扫墓。本来呢,记憶中老家农村的清明时节,应该是非常热闹的时候,除了兰花、杜鹃花营造的繁盛,还有催耕的布谷,农田里的犁耙,耖起的水响,更有人们吆牛喝狗的忙碌。而现在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些,能看到只有几位年迈的老人,坐在村口的小桥头边。因为秀美乡村建设,记忆中的这个小石桥,不仅修宽了,有了栏杆,桥两头,沿着河岸还栽了些小柳树和蔷薇,老人们坐在这里闲闲地聊着,有的人手上抱着孙儿孙女,互相交流着孩子的喂养,比如奶粉怎么冲,水要喝几次。因为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他们不得不担负起养育婴孩的任务。而桥那头河堤外面,原本肥沃以前大家争抢着耕种的水田,不仅干涸到板结,还长满了杂草。临近中午,整个村湾安安静静,大部分房子都锁着门,完全看不到“依依墟里烟”,于是我写下了《丙申清明即事》。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乡村振兴是一个繁重的工作。我们如果简单地以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常居以老、小为主,土地闲置抛荒,农村生活就不如过去,那是很片面的。现在的农民采用机械化种植和新技术养殖,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收入,相较于过去,大多数人都过着有钱有闲的生活。但如果以为现在三农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不再需要关注也不完全对。应该说,目前三农问题依然是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采风还是别的原因下乡,能够走进乡村,近距离地观看乡村现状,是我写作田园诗词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亲自去看去体验,或者也可以凑出一首田园诗来,这种凑合难免脱离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意象,所裁剪的画面,难免概念化,缺少感染力。

  毕竟如今的田园,已经不同于我们记忆中的田园,更不同于书本中诗词中的田园。它比传统的田园风光多出了更多现代元素,很多地方建成了景点,像公园一样漂亮,汽车电视广场舞,留守在家的村民,也有了新的文化生活,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不走近,不了解,是写不出具有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田园诗词的。

  澜而甘当士卒,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