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话九十九则》(选六)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22216
48、写心为道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但无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较为完整的诗论。诗言志与诗缘情合在一起就是写心,诗以写心为正道。例如:“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香严闲禅师与李忱《瀑布联句》)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表面上是咏瀑布,实为写心之作,而且是写心之上乘佳作。

  写心为道,也就是说,无论是写景之诗,还是咏物之诗,抑或感事之作,都是意在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如:“穿越时光暂别家,悠悠不畏踏平沙。携枚月夜路如友,带首歌音色似花。在外乡重逢自己,把行囊放到天涯。一壶老酒黄昏饮,醉倒夕阳眠紫霞。”(《独行丝路》)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行吟,但它不是行程的记录,而是书写作者心志之作。其中“携枚月夜路如友,带首歌音色似花”“在外乡重逢自己,把行囊放到天涯”,皆意在抒发作者独特心志。

  51、塔影依依似故人 《中华诗词学会三十年·诗词选》作者简介中写道:“刘庆霖,1959年生,吉林省农安县人。”我必须声明:我是黑龙江省密山市二人班乡人,而不是农安县人。农安县(黄龙府)是我从军的驻防地之一,1988年至2005年,我前后两次在此任职15年。而且,我写诗是从农安县(黄龙府)开始的,后来又担任过农安县黄龙诗社社长,交了一批诗人和朋友。1998年,我第一次调离农安,搬家的时候,写了一首《告别黄龙府》:“夏日迁居不扰春,清晨相送有红云。车行十里回头望,塔影依依似故人。”

  53、格调重于风格 一些人追求风格,这是好事。诗人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易,许多人一生的努力都难以形成自己的诗风。然而,风格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诗的格调重于诗的风格。以晚清诗人龚自珍为例,他的《已亥杂诗》除了书卷气较浓之外,其他风格并不明显。他能够成为晚清大家,关键是诗的格调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甘为人梯的“大我”情怀;“我劝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悲天悯人,站在整个国家发展和前途命运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龚自珍提醒我们,在追求诗风的同时,别忘了诗的格调。

  54、楹联是诗词的基础 写楹联,对于写诗词非常有好处。我1984年开始写楹联,1988年与四平市李广源先生用书信交流楹联创作。后来,李先生每次来信几乎都说:“刘庆霖,你写诗行,你应该写诗!”结果,我“被逼上了写诗之路”。多年后,我发现自己原来写楹联的基础,对写诗也是极有帮助的。楹联与诗词,甚至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例如,我2014年去浙江龙游写了两副楹联:“木郁山香,凤落千秋不肯去;天青水碧,龙游万里自归来。”“江上弄扁舟,任月斜从眼里过;亭中把竹笛,将风横在嘴边吹。”其中,第二副联就让我写成一首七绝:“清江霞抹鹜双飞,曲岸回廊接翠微。谁坐亭中把长笛,将风横在嘴边吹。”(《江边晚眺》)可以说,诗与联相映成趣。所以,初学写的人,可以先从楹联入手,或者诗联一齐学习。

  55、记住“观世音菩萨” 民国时期,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当教授时,有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刘文典答:“观世音菩萨。”接着解释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明白人情世故;音,讲音韵;菩萨,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这句话,对于写诗词则更为贴切。因为除了“观”“世”“菩萨”三个方面和一般文章要求一样以外,诗词则更需要讲音韵。所以,写诗的人,都要记住“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

  56、各有所爱各吟诗 2017年秋天,听说北京香界寺很有历史,我与海娜便前去探寻。我们选择了下午入寺,一是觉得此时人少安静,二是黄昏前的暮色也更有禅意。寺中的景象事物,我们自然是很喜欢,但所爱却各不相同。海娜喜欢的是那棵上千年还开花的梭椤树,而我则更喜欢寺中的老僧人。很多诗都是因为喜欢才作的,我们在寺中漫步,开始不再交流,而是各自构思自己的诗句。傍晚时分,她写了一首《题香界寺古梭椤树》:“森郁满幽院,情撑一梦悾。香飘香界上,碧到碧云丛。花塔悟禅意,叶经传佛宗。千年居古寺,修与不修中。”我说:“好,尤其是‘千年居古寺,修与不修中结得妙。”她马上笑着说:“你都‘修满一千手了,还说我这‘修与不修中好。”她指的是我《偈大足千手观音》中的“修满一千手,凿空三万年。”于是,我们相对大笑。回来的路上,我的《香界寺老僧》也写成,我们一起轻声诵读着:“钟声几粒拾墙根,不管松前鸟啄痕。得月来陪住禅寺,看花行走出山门。常因香客观菩萨,偶向凡尘思故人。满脸深纹佛犹笑,洗心反复用经文。”

  (刘庆霖,著名诗人、诗评家,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副主编。著有《刘庆霖诗词》《掌上春光》等专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