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对于每一个离家的人而言都是一个温暖的名词,家中的床总是睡得特别香,家里母亲做的菜总是吃得那样可口,家中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感到温馨!
然而,读书或者就业使我们远离了家,也从此远离了那种家的温暖。当一个人孤身漂泊在外,有时候总难免有这样的感觉:如浮萍般茫然地漂浮在人生的宦海之上,又好似乞丐一样无助地穿梭于茫茫的人流之间。
也许,现实已经注定了我们将是时代的流浪者。在封建社会,更多的人都守卫着自己的一方家园,陪伴着自己的父母,守护着自己的妻儿,偶尔有高飞的凤凰也都想着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只说我们父母的那一辈的农民吧!也一样是面对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也没有出过什么远门,见过大世面,守护着那方家园,也一样守护着心灵深处的那个家!
有人会问,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过着艰苦不说,还总是要受人的气,难道这都不叫流浪?
可在我看来,他们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浪者。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构成流浪的必备因素,那就是他们的心是有归属的。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会匆匆地赶回家,赶回自己心灵驻扎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说,流浪最关键要看的并非是一个肉体,而是一颗心灵。像很多进军城市的乡村人那样,在城市中虽然购买豪宅置办香车,然而他们的心依旧没有归属感,总感觉到自己林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周围都没有一种可以亲近的东西,更别说有心中渴望的那种温馨!
而对于更多奔波在外的游子而言,他们的归属感就更加淡薄了!无论是在外辛苦求学的学子,他们从家乡走出来,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自己人生的探索,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究竟想去哪里呢?还是毕业后留在外乡工作,蜗居于租赁的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的青年人,他们为了一份工作,选择了背井离乡,他们为了一份生计,放弃了回家待命,可是,当他们静下心来,面对这别人屋子里的天花板时,他们的内心又会向往何处呢?
于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是被迫流浪还是自愿流浪呢?想起了“父母在,不远游”,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又能真正做到心底的不远游呢?当一个白发苍苍的母亲守候着寂静无声的电话机时,当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走进家门时连一声呼唤都忘记叫时,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们都是自愿选择流浪的,把一颗心灵交给了时间的俗流,任其随意漂泊走到遥远的天涯!
从立志外出读书考大学到后来在城市中安家落户,我们渴望走出家所涵盖的那个狭小的空间,要努力走出去闯荡一下江湖的世界。于是稍微有点钱的就东拼西凑借来付房款,在城市拥挤的人潮里买了那么一点鸟笼大小的房子,还自诩终于成为城市人了,不再是老农民了。没有什么钱的也宁愿租住着人家的房子,舒心地享受着所谓的家的祥和。而忘记了自己的根其实永远植在故乡的泥土里。在我们这一代的观念里,也许离家自己创办一个家就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成功模式吧!
现实终归无奈,然而,我们为何不让自己的心灵仍然保持着那份纯真和归属感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