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词三百首》,是继《新田园诗三百首》之后,由《东坡赤壁诗词》杂志社策划、吴洪激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又一部诗词选集。临窗展读,扑面而来的,仍然有熟悉的“十里蛙鸣,千层麦浪”;“院外蛙吟雀唱,枕边犬吠鸡鸣”。①从江南渔唱到藏东牧歌,无不引起我们对田园风物的怀念与畅想。但是,许多昔日诗词中常见的板桥野渡、荆丛荒径、竹篱茅舍、牧笛簑翁,都杳无踪迹。代之涌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潮中生机勃勃的新田园景象,是农村在深刻变革、迅速转型发展中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首当其冲,被词人反复吟唱的,是农民住房的变化。“纵横渠道连芳径,栉比琼楼耸碧天”;“山烂漫,水潺湲,红楼斜倚白云边”;一双双“归来堂上燕,不识旧人家”。与农民居住条件焕然一新相伴随的,是现代交通、信息、能源和文化活动广泛进入农村生活。“公路盘旋,飞车迷眼”;“哥开奥迪接新娘”,“东风一溜州城去”。“电灯电话家家挂”已是寻常旧事,荧屏看戏,微机上网、视频闲磕家常;“翁操太极”,“太婆街舞”;“涂脂抹粉,半老徐娘”。这些流淌在词人笔下的新事物,都深刻反映了现代生活广泛进入农村的矫捷步伐。
当然,构成新田园的关键因素,还是农村新的生产方式。“一川稻绿如茵,今年全部机耕”。“机作业,药除蝗,经营百亩不匆忙”。“农民稼穑无犁耙……下田不脱鞋和祙。”随处可见的,有“大棚种菜”、“工厂育秧”,“苗睡高低床铺,温调冬夏田园。”有荒山开发大户:“忙罢西坡转岭东…… 机喷春雨晨山绿,车载秋云暮日红。”有黑山羊合作社:“岭碧天蓝旭日斜,芳坡片片黑云遮。”有各种科学养殖基地:“洋对虾,土对虾,南美虾苗引到家”。“有事勤通电话,隔洋请问行家。”其中许多已不是小打小闹小生产,而是形成规模的产销一条龙运营系统:“绿鳖青虾,鲜送京杭沪,更备贮藏冰冻库,成批远运西洋去。”“渔工日日繁忙甚?才接南商又北商。”“远商近贩车轮急,网上经营火正红。”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乡村旅游业异军突起。我们文化的根在农村,几代城里人都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亲情、乡情和文化血脉的联系。这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一种寻根访旧、情感回归的强大吸引力。“呼朋唤友到农家……人落座,笑斟茶,殷勤把酒话桑麻。”“闻声听见故人迎。鸭清蒸,韭鲜烹。忆昔谈今,对饮吐心声,向晚不嫌归路远,回首望,大山青。”他们观山则情满于山:“四周秀萼含新碧,极顶华冠吐嫩红”;观水则意溶于水:“千顷平湖菡萏霞”,“月亮湖边……争把春容照。”城里住腻了,“农家乐”别有一番风味,“篾片篱巴四扇墙,微机彩电客人房。”“翁接客,媪筛茶,摇头摆尾乐哈巴。”至于阔别多年的游子回乡,更多了几许沧桑之感。“流淌故乡血脉,沉浮历史烽烟。碧波携韵过家山,浪打诗花飞溅。”“离别谁知南北,归来不辨东西。”一部分文人雅士,虽然不打算再来一篇《归去来辞》,但不时也借田园词表达他们对滚滚红尘之中浮躁与浑浊感到的困倦,把农村清净空气、淳厚民风和亲近而轻松的人际关系视为抒缓心灵之累的精神乐园。“心沉醉,意悠悠,长竿独钓一湖秋。”“且抛名利种蔬瓜,也学东坡问稼。”“杜宇啼仍,荼蘼开罢。徐行不虑无车马,芳城北去是青山,人家便在青山下,雨后看溪,雨中听瓦……禾风吹起桑麻话。”
新田园之新,核心是人。史无前例的历史巨变行进在史无前例的波澜不惊之中。八亿农村人口对这场改变命运的变化,都泰然接受,欣然同行。请看一首《踏莎行·山村卖菜女》:“衣袖携云,辫稍缠雾。朝朝来自深山处。一挑鲜菜嫩生生,擔来还带山中露。小巷频逢,大街常顾,身穿牛仔衣和裤。姑娘归去向何方?歌声飘上云间路。”这是一位普通的山村姑娘,每天劳作于稻田菜圃,穿行于市井街衢。美丽大方而无扭捏柔弱之态,勤劳时尚而无寒酸卑怯之情。与朝云、晨雾、清露浑然一体的,是她那潇洒自如的一身青春气息,一路欢快歌声。由于男青年外出打工占多数,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一起,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新田园词对她们情有独钟。村妹、渔姑,青春奔放:“几朵野山花,俊美端庄天造。”“晨掀茶浪,午游稻海,暮踏红霞。”“田园浪漫事儿多,妹驾铁牛追赶帅哥哥。”“蒸粑煮蛋挨家送,鲜艾薫房,蒲剑悬窗,山妹羞迎过礼郎。”“悄问良宵花烛事,姑娘抿嘴露羞颜,飞来一串海绵拳。”中年妇女则尽显当家过日子的成熟、持重与含辛茹苦的韧性:“赤脚姑娘,背娃大嫂,争言栽种杂优好。为看谷粒晒干无,轻拈两颗银牙咬。”“田畔归来日晚,灶头忙罢蟾明,鸡鹅嗉满睡无声,小院秋风宁静。温酒勤扶二老,伴儿苦读三更,夫君千里最关情,今夜梦中可省?”“耕稼田间风雨寒,夏收烈日地生烟。汗珠一脸迷花眼,小麦三车扛肿肩。纤弱女,夜难眠,读书儿子缺书钱。玉郎南国相思远,侍候翁姑病榻前。”老太婆们也没闲着:“近日邻婆忙什么?呵呵,猪仔初生未出窝。”“月照西窗烛泪残,慈心切切度重山。梦牵岭外寒风苦,针补饥荒细线难。”“翠袖罗衣粉面,茜裙彩练蛮腰……竟是一群翁媪……装成百媚千娇。”
新田园词描写的各种人物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农民工和他们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亿万农民工,是高歌猛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伟大推手。他们在为城市和现代产业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乡村建设带回大量现金收入,积累了各种技术和资讯,并支撑着留守的“老弱残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他们分享城乡发展的丰硕成果,但付出了无比的艰辛。新田园词记录了他们及其家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不尽乡思孰与言,无边风雪骤寒天。怀忧屈指愁新日,惆怅凭栏恨旧年。”“造得高楼,栖却空壁……融入城中那得隙,寄身在偏僻。”“离乡背井走天涯……分分邮寄上学娃。”“伤心最是爹娘语:‘长大争当城里人。”“走了郎君,留了相思。拨通电话问何方,去岁东吴,今在南彝。”他们在艰难处愈见坚韧,于呻吟中寄托沉雄,体现了改变命运的担当精神与人格力量。他们常常在夜深人静默然相对的“月有圆缺”中看到希望,自信“双肩顶起天千尺”。巴山“背二哥”在“脚破鞋穿”之时,仰望难于上青天的悬崖峭壁,发出“为儿为母为家园,苦命二哥背不尽,背起人间”的一声呐喊,著名诗人宋彩霞顿生“此言一出,夺人心魄”的感叹。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里安居乐业,成为新一代产业工人和商场新秀。也有很大一部分“打工儿女竞回归,道是家乡最美”。“小子西洋闯四方,招了洋商,引了凤凰。合资开发翠云岗。忙了爹娘,火了山乡。”一些乡镇出现了“凤还巢”的热潮。
说“词为艳科”虽不尽然,但在唐、五代一段长时间里,词确实大多用来表述男女之情。苏轼“一洗绮罗芗泽之气”以后,虽然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和表现境界,但田园词一直不多。像苏轼徐州道中谢雨五首《浣溪沙》这样的名作更为少见。周汝昌在评析其中第四首时说:“在《全宋词》中,月露风花,比比皆是,寻此奇境。唯有坡公,所以为千古独绝。”他认为苏轼是以一般词人觉得“最不值得入咏”的农村景物为词。②《新田园词三百首》如此密集地推出田园词,是词的发展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是缘时缘事而作的诗词传统与农村现代化大潮相结合的产物。当代农村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是人类历史的奇观,是彻底改造我国绵延2000多年的立国之本――小农经济的决定性战役。正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觉察,一代词人嘹亮登场。一群有长期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作者成为这支创作队伍的主体,并有周笃文、欧阳鹤、星汉,李文朝等诗词大家参与其中。富有时代性的题材必能出好诗词。我不敢妄言这些词首首都好,但其中确有好词。特别是众多作者各展才思,涓滴成河,汇聚成对一个伟大历史时代的诗化记忆。成就的辉煌,跋涉的忧乐,历史的感悟,纷纷灌注其中,使词这种文体,从偏于抒发一已之情,向反映时代之变又迈进了一步,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新田园词三百首》的创作实践证明,词完全可以自由驰骋地表现当代农村生活,但写得出不等于写得好。诗词都是美文。“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王国维)它要求写得更加美好,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细腻、真切而深邃,所以要精心锤炼。阅读词友们的作品,我有两点领悟:
一是题材的选择和场境的构思很有讲究。宏大的题材,宽阔的场境,要求作者具有高远的情怀、精致的构思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达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那样的高度很不容易。《新田园词三百首》中,吴洪激的《意难忘·三峡人家》,王浩洪的《满庭芳·山居》,场境都比较开阔,对文字的驾驭有相当水平,把当代山乡、水乡清幽而便捷的环境、富裕而欢乐的生活,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民风,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还在看似不经意间传递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难能可贵。而《新田园词三百首》中令人眼睛一亮的多是取侧面、截片断并善于点晴传神的作品,在小题材中倾吐心声,开掘广阔的社会内涵,包括引人入胜的“微型小说体”。其中伍锡学的《鹧鸪天·插田》、吕子房的《浪淘沙·巴山背二哥》,是普遍叫好的,值得玩味。
二是寻找最美妙的语言。情景的熔铸,虚实的调度,意境的营造,都是通过美妙的语言完成的。传统诗词都是在文言文时代发展起来的,与文言血肉相连。文言诗语具有喻象性和音乐性特色,更适合于诗词形象思维的要求,因其含蓄、空靈更具张力,能提供更多领悟和想象空间。“五四”文化革命后白话取代文言,更注重逻辑上的精确性和口语实用性,削弱了语言的诗性,加上大量新名词、多音词的出现,对严于格律的诗词造成重大冲击。当年首倡白话文运动的胡适,也对白话与诗体的适应性心存疑虑。他说:“今惟有韵文一类尚待吾人实地试验”。③经过近百年的文学实践,现今诗词作者,大都自觉地大量使用口头语,杂以近代文言,形成文白结合的诗词语言体系,在明白晓畅的同时,不失生动雅致、韵味悠长的魅力。作为田园诗词,口头语用得多,散发着草根气息。但如果没有经过诗化的功夫,就影响审美效果。实际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口头语常用字。用得好,组合得当,就诗味盎然。刘能英的“时光跌倒,不许西风笑,放牧山歌人未老,背着夕阳回了”。像这样一种运用通感增强语言诗意的技巧,这些年被刘庆霖用得出神入化,为创新诗词语言开了一条路,但也要运用适当。大量的还是要追求按照普通语言法则,写出思想深邃、言近旨远的词句。星汉的《西江月·探汉水源入农家》,先用“道古泉清村远,天低野阔星高”,从远处勾画出汉水源农家的居住环境,后面再用“手鼓敲回流水,歌声催熟葡萄”,引起人们对秦岭深处这一“世外桃源”的无限向往。吕克俭的《临江仙·打工别》,用“幽径暗生芳草,暮山空挂斜阳”,衬托出少年夫妻,面对“岭南千里路茫茫”即将远别的断肠时刻,丈夫久久看着妻子带着沉重的牵挂与期盼,在月色朦胧之中隐隐离去,令人有如身临其境。伍锡学的“谁能胜我任谁亲”,刘贵连的“今天暂忍夫君气,来日休松玉女裙”,是巧用农村妇女诙谐戏谑的语言,再现热烈而轻松的劳动场面,虽有点山野气,但比起秦观的“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格调不低。可惜的是《新田园词三百首》中,仍有一些呆滞生硬、干枯浅露、高大空泛的劣质语言。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一定会使新田园词创作更上一层楼。
注:①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语,都引自《新田词三百首》。
②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737页。
③引自《新华文摘》2015年13期87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