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谈我写七律诗的一点体会

时间:2023/11/9 作者: 东坡赤壁诗词 热度: 11748
王继权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好,我很早就喜欢诗词。原来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只是偶尔抒发一下感情而已。2001年退下来之后,就重点用心于此道,至今已写了1600多首诗词,其中七律占90%。通过这段时间的创作实践,获得了一些关于写好七律诗的粗浅认识。

  一、七律诗的特点

  以往,我写诗填词,不论诗体词牌,随意而作。后来,偏重写七律,是有感于其有异于其他体裁的特点:一是七律的格律易记,四种平仄体式固定不变,便于掌握,可以随时构思诗句。不像填词那样,句式长短不一,平仄交错,要对照词谱才能创作,不便即興吟咏。二是七律的字数适中。一首56个字,用精炼的语言,足以概括较多的题材和内容。三是七律一首8句,每句7字,具有整齐美;上下句平仄相对,具有参差美;3、4、5、6句形成两副对联,具有对仗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能获得艺术享受。四是七律气势大。雄浑、悲壮、平淡、苍古、沉着痛快和优游不迫。五是写七律是对作者的严格要求。多写七律,有利于对诗的意境、语言、声韵、平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进行反复锤炼。一句话,多写七律,有利于增长写诗的功力。

  二、怎样选择作品的主题

  七律首重立意,其次篇章。立意贵高远,篇章贵庄重。七律立意,当取正途。奇兵侧袭,施于绝句则可,施之律诗则非上法。行文宜重不宜轻,宜拙不宜巧,宜大不宜小。结构宜疏不宜密,宜宽不宜紧,然脉络不可断。四联八句,起、承、转、合,各有所安。写七律不可晦涩难懂,陈烂不新,直置不宛转,妄诞事不实,绮靡不典重,秽浊不清新,游离不纯一,徘徊而劣弱,句法雷同,句意蹈袭。

  七律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分析、评价和感慨。通过诗词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情感、观念和思想政治倾向。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一首诗好与否,首先要看其立意如何。就当前来说,好的诗词,应具有积极的时代精神、健康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通过诗词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过去,我在诗词创作中,往往被“写什么”而困惑。写诗填词,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感而发。但能产生诗感的事情不是每天都能出现。因而想多写几首诗,就遇到一个“选题难”的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字,我就从写系列诗或组诗入手,从身边的事物着眼,写微观世界,写看得见摸得着的题材。2011年7月为建党90周年写了《足迹》20首。记述和歌颂了建党90年辉煌业绩和历程。去年我又写了《感动中国》系列人物50首。这些材料从网上、报刊上和电视节目中都可以收集到。这样配合形势,主题鲜明,写起来就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不为“难”字所困惑。因而每天都有诗题,随时都可以推敲诗句。通过这么多年的创作实践,我体会到,微观的题材好写,宏观的题材难写;具体形象的内容好写,抽象概念的内容难写;有生活基础的作品好写,闭门造车的作品难写。

  三、如何用韵

  押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努力加以练习。因为诗韵贵在稳健,韵不稳则不成句,韵稳则一句话便有了精神,仿佛立柱坚实牢靠一般。当前,诗词界写诗,有的用《平水韵》,有的用《中华新韵》,还有的用普通话四声韵,即取消入声字,把阴平阳平字作平声来押韵。三种用韵方法,比较起来,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诗韵新编》的18个韵部者居多。我写诗词喜欢用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用韵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四种方法:1.初学写诗的多用宽韵,少用窄(险)韵。《诗韵新编》韵目上的宽韵有寒、痕、庚、豪韵,其次为唐、侯、姑、东、微、齐、麻、支韵,而皆、儿韵字数很少,很难用于写以平声为韵脚的诗词。用字数多的韵部写诗,选字构词十分方便。2.写七律,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但最好首句入韵。或用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或用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读起来,一开口就给人一种韵律感。从近体诗形成以来,七律第一句多数是入韵的,而五律则不同,第一句多数不入韵。3.新韵、旧韵可任随选用,但在一首诗中不能混押。第一句还可以押邻韵。4.选什么韵部为一首诗的韵脚,要根据诗的内容来决定。要选其使用频率较多的韵字作韵部,或以一首诗中最关键的一个韵词选韵部。

  四、章法结构

  诗的章法,对七律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七律是精心搭建的一个建筑。其房梁要正,骨架要稳,诗文才立得起来,才有诗意可言。层次不清,骨架散乱,意境从何谈起。观我初学写诗的七律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败笔。谋篇对于七律而言是重中之重。

  我所说的骨架不是空泛的概念。先是描写层次和顺序,再就是意象的选用和安排。各个层面的描写都到位了才精彩,才稳的起来。如何才能精彩呢?这就需要精装修。在诗而言,就是“炼字、炼句”,进而“炼意”。所以,写七律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宏观上注意结构之谋篇,微观上用心炼。因此起句要高远,结句要不着痕迹,承句要稳健,下字要有金石声,上下相生,首尾相应,转折自然。写七律我归纳了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顺叙法。就是从第1句写起,按先后顺序,一直写到第8句。二是破中法。即先写颔联和颈联,把中间要求对仗的两联写好后,再回过头来写第1、4联。三是破中倒叙法。即先写中二联的下联,再写其上联,待写完中二联后再写首尾联。这种写法是先写要求押韵的句子,把韵句写好后,再按对仗的需要写非押韵的句子。三种方法根据诗的内容和题材任意选用。总之先搭好骨架,再选择构筑的方法。

  首联挟题而起,七律最争起笔,起笔务必抓紧造势。起笔得势,高屋建瓴,全诗易活。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起笔造势有一特定要求,造势须得是托题造势。造势时得将诗题巧妙地点出,即势挟题而起,题寓势中。势如何挟题起?题如何寓于势中?其实也无甚奥妙,不过是造势时将诗题“写”入或“画”入句中罢了。如杜甫《蜀相》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便是“写”入法。一起手便破题而入,明白地标出这首诗题日“蜀相”。有时题的字数较多,一句之中难尽收。可将题分解为两截,一截纳入首联上句,另一截分摊给首联下句。仍以杜诗《野人送朱樱》的首联为例:“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这首诗的题虽分切为二,明眼人还是一看就知。有时诗人不愿明“写”题,想用形象鲜活的诗化语言将诗题“画”出来,也应乐观其成。毛泽东《登庐山》的首联,便是以诗笔作画,用一幅雄奇飞动的山水画,将诗题“画”出。“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这样点题的高明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造势点题应是有机结合。不可以离题造势,离题造势是虚张声势,浪费笔墨,于诗无补。点题即或是稍欠精准,都可能给全诗添乱。总之,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都有一定的法度。或者对景兴起,或者比起,或者引事而起,或者开门见山就题而起。而且要让人觉得突兀高远,仿佛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中联横向打开,以营造意境为己任。中联是七律的主体部位。中联由胸联与腹联(颌联、颈联)两组对仗句组成。对仗句的句势是横向打开的,与散句的纵切判然不同。怎样才能横向打开?要点是造句时,出句与对句的对比度要强,反差要大,要天一句,地一句,时一句,空一句,南辕一句,北辙一句,看若途殊,却是同归,虽然貌离,终是神合。句势横打开,有利于内涵的拓展,有利于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高低远近,各各不同的多重诗美态势的形成。作横向打开的对仗句,易于生成变化超忽的氛围。读者读了出句,不知对句是什么样,这种变化超忽,正是七律耐人寻味之处。试想我们初读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时,能料到对句竟是“望帝春心托杜鹃”吗?读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时,能料到对句竟是“小杓分江入夜瓶”吗?初读元遗山的“高原水出山河改”时,能料到对句竟是“战地风来草木腥”吗?如果对仗句写得让读者提头就知尾,那最败兴。胸腹二联在诗中乍看是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鼓,各逞各的能,其实它们是相互协调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相应”、“相避”的关系要处理好。“相应”是说它们服从同一主题,是一脉相承的;“相避”是说在揭示该诗的主题时所涉内容与手法应各有侧重,力避雷同。如杜甫的《蜀相》中二联,处理“相应”、“相避”就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胸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景中融情,营造的是对蜀相一往情深的追怀情绪;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慨述了诸葛亮的才智功业,颂扬了他鞠躬尽瘁的贤相风范,景仰之意溢纸。胸、腹两联通读诗脉贯注,各有侧重,绝无雷同。

  尾联出其不意,尾联兜揽全诗,要求棋高一着收束有力。今人有些七律发端不错,中联可圈可点,只因尾联力不济,本来有可能成为顶尖级作品,最后只能是有句无篇而已,殊为可惜。写好尾联要有诗内功夫,但单靠诗内功夫还不够,还须诗外功夫为后盾。这里说的诗外功夫至少包含作者的志向、信仰、学识、阅历等要素。只有诗内诗外功夫通力托举,尾联才可能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生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六句一派国破家亡的沉哀,若是尾联仍一路哀恸下去,诗的基调就低沉了。好在尾联,痛定猛省,化悲为壮,矗然振起,撕天裂地,一声长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于尾联力挽狂澜,托住全诗,这首七律终成千古绝唱。写尾联的时候,或者就题结語,或者接上一联之意,或者再开一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用事,在此是必然要有一句作散场的。要尽量做到“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七律诗的对仗技巧

  律诗最难写的是中二联,因此,学写七律首先要在对仗上下功夫。对仗是律诗必有的语言形式。对仗的形式出现后,方使律诗更显得凝练、整饬、匀称、典雅。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都是对仗形式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相逢见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等。好的对仗句往往成为律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精彩部分,大大增强律诗的艺术感染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