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8727
窦晓青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小说共分为九个章节,故事背景是清朝末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小说的主人公是阿Q。透过阿Q,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对中国人的负面影响。鲁迅笔下的阿Q,其个性主要体现在精神胜利法方面,阿Q在生活中经常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欺软怕硬且精神麻木。阿Q之所以形成这种个性,与当时的历史、时代以及其个人生活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阿Q的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一、阿Q的性格心理特点

  1.无法正视自己,不能彻底改变思想和行动

  对阿Q来说,他的悲剧并不是精神胜利法本身,而是在生活中过于依赖且盲目使用精神胜利法,因此阿Q在生活中始终无法正视自己,没有主动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始终生活在悲剧之中,这也为他最终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如阿Q头上长的癞子,很多人都叫他癞头,别人这样说他时,他就说别人还不配有癞子,他甚至将别人这种讽刺和嘲笑视为一种光荣。阿Q和他人长期接触后,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周围很多人也逐渐熟悉了他的精神胜利法,所以别人在打他时也会说“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精神胜利法是让阿Q感到安慰和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关键要素。

  2.缺乏骨气,欺软怕硬

  阿Q经常会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痛苦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这一特点也是大家讨厌他的主要原因。阿Q在受到他人的欺负后,将自己的不幸或痛苦转嫁到同样也十分不幸的王胡与小尼姑身上。阿Q被其他人打后,并未找打人者理论,而是将自己的怨气都撒在了王胡身上。二人斗气的过程中,赵太爷打了阿Q,但是此时的阿Q并未做出任何反抗,而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甚至还说自己是被假洋鬼子打的,甚至以欺辱小尼姑来获得他人的喝彩和肯定,达到自我纾解的目的。自己“恋爱”失败被赵老太爷解雇,但是他并没有对赵老太爷产生怨恨的情绪,却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命运比阿Q还要悲惨的小D身上。他在情绪十分愤怒的状态下,会根据对手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果对手嘴比较笨,他便会骂对方;如果遇到体弱的对手,便会大打出手。从某种角度来看,他无异于无赖。

  阿Q不能清晰且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无法清晰地去认识和感知当时的社会。他虽然受到了赵老太爷的欺辱,个人利益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却从来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将怒气全部转嫁给王胡和小D。他并不清楚他贫困和难堪的根源,也没有勇气走出这样的困境,努力改变现状,只是单纯地以伤害别人的方式获得自我安慰,寻找心理平衡。

  3.麻木、健忘

  未庄浓缩了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赵太爷和钱太爷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赵白眼和赵司晨则代表了白食其力的中农,阿Q和王胡则代表贫苦的农民。赵太爷可视为未庄的土皇帝,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权威。他对农民十分专治,同时也以贫苦农民为主要的剥削对象。

  阿Q向吴妈求爱后,由于吴妈是赵家的佣人,赵太爷便狠狠地教训了阿Q,说他简直是造反。阿Q因此没有了工钱,甚至连破布衫、破棉被和破棉帽也一同失去,赵太爷命令阿Q日后不得入赵府门槛一步。虽然如此,阿Q却没有选择勇敢地去反抗,而是懦弱地接受了赵太爷提出的所有条件。赵太爷已经在他身上作威作福,始终在压迫他,但是他却麻木不仁,这也是令人意外的一点。更令人咋舌的还有他健忘的性格,被别人欺负后,阿Q似乎很快就当作事情从未发生过,只要喝一口酒便能够安稳地睡去,这也充分表现出阿Q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和影响。

  封建统治者在摧毁一个人身体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给一个人致命的打击,使其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和勇气。精神已经遭到奴役的农民心甘情愿地归顺于地主,甘心做他的奴隶,阿Q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变得归顺,变得麻木,这也成为他的习惯。

  二、阿Q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时代因素

  精神胜利法是近代中国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的欺压、列强的侵略使人们早已习惯了失败,也因此变得麻木,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农民的地位以及反抗失败的歷史经验成为产生精神胜利法的主要根源。所以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社会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各阶层的国民性。阿Q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面明镜,人们可透过阿Q看到自己,从而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

  阿Q已经成为文学艺术领域中典型的艺术形象。辛亥革命期间,阿Q有参加革命的意愿,由于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自身难保,所以性格开始发生改变,迫切期望改变生活的现状,以此维持自己的温饱。阿Q的生活穷困潦倒,内心也有不满情绪。看到举人老爷、未庄男女恐惧的表情,他对革命更加向往。土谷祠之中的革命幻想曲也充分体现了阿Q的革命愿望。这种思想是一种自发性的反抗意识,阿Q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参与了大街上的革命党行动。但是阿Q的思想中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局限性,且精神胜利法依然在他的身上根深蒂固。他临死前看到旁观者的眼神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阿Q并非完全糊涂,只是这种清醒来得太晚。阿Q这一人物是立体丰满的,他主观、狭隘、保守、质朴、愚蠢、狡猾,就好像生活在你我中间的普通人。

  2.个人因素

  与普通的农民相比,阿Q没有产业,没有妻儿,是纯粹的无产者,他质朴且愚蠢。阿Q是一个雇农,他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他只能活在虚幻的想象之中,精神胜利法也是他活下去的重要动力。阿Q没有父母,没有妻儿,因此他也没有牵挂,行动自由。他能够自由进城,他有钱就可以喝酒,这也是他游手好闲、参与革命甚至不惧怕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阿Q,鲁迅更多地从负面的文化角度来揭露批判国民劣根性,这其实也是他“立人”思想的一种表现。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将国民的人性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描写也正是鲁迅一贯的“立人”思想的延续。鲁迅以阿Q为典型,对这种弊病进行了剖析,并展现给世人看,这是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他对于国民和民族命运的沉痛思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