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金属打磨的纹路里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20657
《众多蓝》这组诗取材于工业空间和绘画空间的错位与互补,交织了对后现代主题的探索、尝试——艺术与异化之间的艰难转换和尴尬共存。因为其难度大,缺少可借鉴的经典文本,诗人的探索才更可贵、更艰辛。

  也叫《众多蓝》的这首诗读来明快、有力、简练,开头两句把颜色和词语共同具备命名和抽象的特质加以并列对应,自然、恰当,诗人的语言功力不俗。蓝色是最富于变幻的色彩,诗里对蓝色的调和和结构既可以是作者的一次绘画实践,也可以是一次想象力的驰骋,重要的是写出了蓝色的广阔、深邃和丰富。诗中原有三行写到“曾经战胜盖利·卡斯帕罗夫/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小男孩/你还记得幽蓝相思泪吗?”这里用到了典故,但没有在后面诗句中出现呼应,难以形成一个语气和逻辑的“证据链”,因而建议作者或删掉,或在诗歌最后加以注释。后来姜红删掉了这几行。并不是说诗句一定要在逻辑上严密到无懈可击,但使读者最大限度上达到共情和共鸣却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最初想修改《一幅草稿》这首诗时,一时竟无从下笔,它的内在词语维度还是相当紧密、饱满的。这也是阅读这组诗以来,建议作者注意使用象征手法以后,姜红对象征使用得更自觉、更无痕、更恰切了。比如开头“虚妄的白云落在棉花糖上/橘色的风轮在孩子嘴里转动”,第一句是平起、实写,第二句使用暗喻“橘色的风轮”呼应上一句棉花糖意象,写出了棉花糖的形状、颜色,和孩子们吃的动态。“草用符号丈量金属打磨的纹路”——草这个具象物人人熟知,叶片纹理也早已经是植物常识,但加上“符号”使之抽象化,“金属”使之强化,庸常的草就有了刷新后的感觉。“怀揣各自的心思”与前面“金属”“打磨”的工业风相比,拟人来得有些早,减弱了不可名状的硬冷效果。“另一些奇迹等待相遇/力透纸背的风抽象而自然”——前一句也是平起,“抽象而自然”一句,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用得有些平庸了。但好在“风和剑戟都力透纸背/树叶和花朵计数着下一个/轮回之日”呈现出一定的张力,挽回了之前拟人化代入的突兀感。

  《声音》这首诗延续了上一首的“工业风”格调,金属意象继续在诗中成为主角并熠熠生辉。金属构件并非无生命的存在,它们坚硬的质感与人的意识在一个空间里形成压力,切割打磨工艺使部件圆润如艺术品,是人作为拥有智慧和技能的产物,同时互相作用的力也是人类参与宇宙物理学意义上万物博弈的过程,只有人类才感知到反抗和驯服的复杂之美。亦犹如艺术,犹如文字,都是时间磨砺下的驯服之物。

  《行为艺术》里,阳光、电影、画布、颜料、工人、溶液共同组成一首诗的关联、关键意象,需要巧妙的构思、场景的发现和经验的储备。而能把这些联想得如行云流水,加到一首诗中毫不违和,与找到它们的共同节点有关。阳光每一次普通的照耀何尝不是自然的秩序?电影镜头何尝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的画面?溶液与颜料又何尝不是艺术和现实的两面在一个立体世界的平行?这一切依赖于诗人的发现。

  《流行词》是一篇诗体随想录,娓娓道来对一架西班牙卷板机加工部件的联想。钢铁之间的咬合、击打和抛光,本来是动力的博弈,噪声和油污、粉尘的交织,如果不用艺术使之柔化和升华,机器流水线只是诞生异化的温床。当然艺术并非化解异化的唯一之路,但至少艺术使身处异化场域的人们有了更多自我救赎的可能。

  《收集者》这首诗有夜晚一样的色调,孤独、滞重、犹疑中,有阴暗的死亡影子。抵抗焦灼的办法之一是阅读和创作,这也是国内外诗人作家们共有的安慰剂。还记得读过这首诗后,我曾经与作者分享过一段名人名言:因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也不是宁静——除非宁静的意义被曲解。它是大量经验的集中,以及由这集中产生的新东西;它是一种并非有意识的发生或经过深思熟虑的集中。这些经验不是“回忆”出来的,它们最后在一种气氛中融为一体……我想,我们终究会寻到宁静的真意。

  比起前几首的反复叠唱、亦进亦退,《反面》这首诗有一气呵成之感。只是诗人阐释的打碎和重组到底是理念还是经验,观点还是哲学,我们不得而知。或许都是也都不是。生活中一种平衡经常被无端无故拆解也是常有之事。也可以再具体到对一幅画的色彩处理。艺术原色和生活原色会碰撞出无数色彩、无数可能。就如这首诗写到的,就如你我一直經历着的。

  《春》这首诗仍然从色彩入手,从天空的虚无之白写到未来秋天果实之金,“剥离”“过滤”“收拢”“蚀刻”等一系列动词,证明季节从不是白来的,自然的脚步充满了征战的足迹。诗人在看似平静的画框填充物里有意留白,留下想象的空间和诗里的意象。

  我们曾有一种共识和愿望:期待以女性之手,用诗意塑造新时期的后工业诗篇。这组诗由此具有了一种探索之意。这组诗有空间开拓、语言自如流畅的收获,有通过艺术干预异化的冰冷秩序、留存艺术温暖光芒与人性互照的喜悦,有工业场景与美术色彩偶然相遇、由诗人导入一场光影对决、达到平衡和妥协的释然和平静。同时,工业空间也因其丰富的元素、符号、造型、质感而有着更大的探索领域,如何把工业符号转换成诗歌序列独有的话语和文本,既是给予诗人新的机遇,也是对诗人能力检验的考场。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姜红对此付出的可喜努力和收获的作品,她将进一步提高、成熟,期待她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

  作者简介:

  林雪,女。1988年参加诗刊社第八届“青春诗会”。2006年获《诗刊》新世纪全国十佳青年女诗人奖,诗集《大地葵花》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出版诗集《淡蓝色的星》《蓝色钟情》《在诗歌那边》《林雪的诗》等数种。著有随笔集《深水下的火焰》、诗歌鉴赏集《我还是喜欢爱情》等。曾获《星星》年度诗人奖、中国出版集团奖、中国百年最具影响力诗人、当代诗人十佳奖等。现居沈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