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语文教学应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9400
金国毅

  语文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思维同语言结合紧密的课程。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该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尤为丰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需要相关教师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教师可随机应变,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而总体目标需明确,保证教学质量[1]。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相关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课程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使整个教学计划均围绕适应学生需求且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出发,最大程度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在对第二段讲解中,可通过分析作者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动静结合、详略得当写作方法,并从中感受到这所书屋悠久的历史。在学生简单地体会后,教师鼓励学生总结该段写作的亮点在哪里,并尝试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句进行仿写。其他的各段也可以套用第二段的讲解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掌握文章写作方式,最终体会作者表达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及作者当时的童真童趣,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思维环境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主动学习及思考,更好地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的重点语句、中心思想、表达手段等作为问题设置的内容。比如:作者在文中围绕紫藤萝这种花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在文中从几个方面描写了盛开的紫藤萝花?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且在阅读文章的过程可以将问题带入其中,这样有助于实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师还需要明确上述问题仅仅为简单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而想要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这种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理解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回答,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告诉我们的是“美丽一旦同顽强集合,可产生震颤心灵的力量”;有的学生认为“生命若同顽强结合在一起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还有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的充实而非长久,昙花一现总比持久消沉好”,通过学生这样的思考与回答,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导学生合理思维方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的基础及关键在于确保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基础,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思维的方法。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在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就可主动思考,这样学生掌握其他的知识就更加容易[2]。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采取观察与联想、想象的指导方式。

  以观察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培养,教学过程教师可拿出类似的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中的不同,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章的内容就是描写动物的课文,如郑振铎的《猫》、梁实秋的《鸟》、蒲松龄的《狼》,教师在教学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将文章作为一个系统,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课文对动物描写使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三名作者写作文章时候的表达的内容及情感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这种观察比较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该学科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语文教学的本质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