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中华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0999
胡小琳

引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百舸争流,百家争鸣。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学习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华文化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于中华文化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学前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开导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之间相互配合。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能让儿童具备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儿童成长。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进行融合,就是为了可以让儿童的人格进一步完善。

一、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不足之处

文化自信这一词汇在我国第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就已经提出。在这一铺垫下,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之间展开了高度融合,通过多种模式、多种层次的体现,让二者融合形成一个文化背景。但是目前来看,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1.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存在差异

因为政策地域性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十分不平衡。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而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又较高,导致西部的基础设施较差,而发达地区的硬件设施齐全的现象出现。

2.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由于培养体系的问题,我国的高校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都是存在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培养周期短、内容复制等方面。而这种情况的产生就让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学前教育更具备“小学化”的程度明显。

3.家长思想不够端正、学校内部人员功利心过强

学前教育大部分人都认为,将儿童送入幼儿班、学前班,让教师对儿童进行管束,更多人认为是让教师作为代父母,帮助父母去带孩子,这种思想的存在就是思想上的误区,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脱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重视教育,尤为重视儿童教育,对于儿童教育的投入较大,这也导致学前教育的相关创办者更注重功利,让学前教育变得不再单纯,使其更加具备商业化表现。

4.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以及评价标准存在缺陷

目前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一个共用的办学模式以及完善的考核体系。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应当与时代接轨,成为时代的领军者,也应当顺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考核体系当然不仅仅是对学前儿童,更是对教师的考核,对家长的考核。

二、学前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改善建议

1.政府支持,加大各项投入

政府部门对于学前教育应当鼎力支持,在财力上进一步投入,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应当给予更多的资源,同时重点关注偏远地区儿童,尽可能减少不同地区的差距。

2.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对于我国各大高校,应当对于该专业进行整改,加入人文素养的培养环节,让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更具备理论素养,而对于目前处于该项工作的教师,应当加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好的让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为学前教育贡献力量。

3.政府、学前教育机构、家庭三者联动

政府作为人民的支柱,应当出台正确的政策做为导向,引导学前教育走入正轨,而相关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应当以此为根本进一步开展,家长从旁协助,配合补充,让学前儿童能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儿童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作出努力。

4.建立完备的办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办学方面,可以效仿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我国可以构建中央决策为引导,各个地方政府互相协调,资源共享的模式。而对于学前教学质量方面,可以根据我国学前教育考核体系的当中对儿童、机构以及教师三方面的考核项目来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从而建立一个学前儿童相关人员以及机构互相配合,整体提高的体系,形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5.汲取传统私塾教育特点,结合现代化设备

我国私塾具备一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但是私塾具备“因材施教”的原则性,能解决教育公平、缓解各方矛盾。而新型的教育应当吸取这一优点,与互联网相互结合,形成云课堂来辅助教学,让课堂效果逐渐提高,形成一个新型的学前教育模式。

结论

本篇文章对学前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结合问题进行论述,并且在其中提出了两者结合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笔者对此也提出了整改意见,通过本文,促进笔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也深刻了解到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希望有朝一日,我国的学前教育能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完美融合,走向世界前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