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计心理学者唐纳德·诺曼认为根本性创新的推动力一方面是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设计的体验意义(Meaning)的变革 。通过环境,改变人与物的关系,即是这种体验意义的变革,换而言之,设计就是将世界编织成另一种形态。
一、感知视角:人与环境的“相应”
大概人与环境的界线就是模糊的,同宗同源、本为一体,或者说人其实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影响着自己所处的环境,却同时依存这大千世界,设计首先就要向环境妥协,融入环境,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然后才去寻找那“刚刚好”的痕迹。那样的设计才能确实引发受众者的共鸣,从而达到产品的真正价值。外部环境是影响人们心理的重要物质,当一个产品表达出某种自然的意境时,人的心理就会感受到,产生互动。每个人感受到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感受到的世界都是独特的。
二、物—人:物理上的“吻合”
有些设计组合看似十分荒谬,但恰如其分地又好似天作之合。身体会直白地告诉你,产品所带来的感受,这种设计在与身体接触时,大部分人的都会有“Wow”的反应。比如在飞利浦公司推出的“Philishave Reflex Action”剃须刀,创新使用了一种像男子喉结一样的弧线形设计,这就立马抓住了人的眼睛,产生了共鸣感。设计师将相吻合之物应用于产品,与受众者产生互动,此时产品就更像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出现在了你的身边,这是个很有趣的情境。“吻合”的体现包括在人与产品的初遇与互动,有些产品,在初遇时好似平平无奇,但若你真正去使用,便会给你“原来这样!”的讶然一喜。深泽直人称这个为“Later Wow”。身体与之互动,感受到了微妙的吻合感。在无印良品的壁挂式CD播放器中,见图1,它的形态就像是换气扇,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是一个换气扇”,到后来接触时才发现这原来是CD播放器。它具有一种真实的模糊感,若是将它放置于一堆换气扇中,或许人们也无法辨认这其实是CD播放器吧。这源于设计师赋予了产品自动性,做到了产品控制心境,并由其所带来的随机不确定性给体验者带来的感受与之吻合。
物体的动与静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境,比如只看镜子时,它给人的感觉就只是镜子,但若对着镜子拍了张照片,那它给人的感觉就更多地倾向于镜子中画面,这种变化中的“吻合”更加生动。这款创意牙杯,见图2,在刷牙正放时它就是牙杯,而在不用倒置时他就是一个牙刷置物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关系被叫做“Found Object—重层性” ,描写了同一物体在不同意境下的不同传递,遵循了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将此化为物品,方便也趣味了使用者的生活。

图 1 深泽直人“CD”播放器(无印良品) 摄影:佐佐木英丰

图 2 泰国qualy创意漱口杯

图 3 接缝置伞处 绘图/摄影:深泽直人
三、物:精神上的“张力”
我所理解的“张力”是外界与内在达到平衡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平衡的感觉。中国传统喜欢用留白来给予人们遐想,而留白更多表达的是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意境,当其达到极致就会展现不一般的美。产品的边界也有“张力”,它是虚实、动势、维度的结合,为了突出产品清晰轮廓的图反而失去了这种的“张力”,刻意突出让人感到不适。设计就是要将人与外部环境共置,发掘出人意识中已知的未知,找到“张力”,在使用者无意识的状态下达到设计的目的。比如人们看到“凳子”就会想坐下,公园垒起的一排排平整的小砖的目的是为只了垒起一个花坛或是装饰,但人们又无意识地坐了上去,并丝毫不会觉得这是刻意设计的,只是出于自然地坐了下去。
接缝置伞处也是一般的道理,见图3,人们在放置伞时为了不让伞滑落,通常会选择有接缝的地方,这个环境也就被人们赋予了环境价值。图中玄关置伞处则设计了一条小沟,这时人们就会自然地将伞放置于那里,设计者将“张力”地概念渗透进了内心,追求到了极其自然的状态。
“张力”凸出的是一种自然饱和的美,是已知又未知的“刚刚好”,以无意识为目的的设计,便能激发人们内心不自觉地活动。
四、启发:融贯的设计
对于产品形态设计意境的思考,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解人意的视角转化力以及自然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 。自然经验融汇于心,带动设计,发挥真实感觉,融入自然场景。有时,这个场景是清晰的,有时,这个场景又是模糊的,激发身体带动意识的设计完全达到了产品意境的表达,“寻一方净土,其实就在内心;寻一份安宁,其实万物皆空间”设计不必要刻意创造,有一颗善于发现“刚刚好”的内心是最为珍贵的。

最新评论